讓外企撤出成為好事
左大培(2020年4月26日)
美日企業撤離中國的消息近期引起各界廣泛關注。在4月20日的中國國家發改委線上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袁達回應道,隨著中國迅速控制疫情、全面推進復工復產,外資基本盤總體上是穩定的,訂單完成情況不斷好轉。3月份以來,在華美資、日資企業生產經營趨于好轉,投資意愿比2月份明顯增強。
2020年4月19日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網站報道:
4月17日公布的中國美國商會和上海美國商會聯合民調顯示,在全球收入超過5億美元的25家在華美國企業中,盡管新冠肺炎疫情對其業務產生了影響,但約70%的企業沒有搬遷計劃。3月份進行的這項調查還顯示,約40%的受訪企業寧愿保持對中國的長期供應鏈戰略不變。超過半數的受訪企業表示,現在作出搬遷決定為時尚早;只有4%的受訪企業計劃將所有生產從中國轉移出去;12%的受訪企業計劃將部分設施遷出中國。上海美國商會會長克爾·吉布斯說:企業正在考慮調整其商業戰略,但不會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大規模遷出。
不過,五分之一的受訪企業認為,此次疫情加速了美中經濟的“脫鉤”。與此前的調查相比,認為美中經濟不可能脫鉤的商業人士減少。在最新的調查中,這個比例從去年10月份的66%下降到44%。長期以來,美國政府一直試圖鼓勵美國企業將生產從海外轉回國內。這個問題上周被再次提起,白宮經濟顧問拉里·庫德洛在福克斯商業頻道節目中說,美國可以為每一家愿意離開中國的美國企業支付搬遷費用。
在20日的中國國家發改委線上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袁達還稱,將進一步推動外資項目和企業復工復產,著力幫助解決復工復產難點堵點,各項援企政策同等適用于內外資企業。同時,國家發改委將出臺2020年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這次修訂將進一步放寬外資準入。
看這位發言人的口氣,似乎外企撤離中國是個壞消息,因此要放寬外企準入來吸引外資。其實為中國利益著想,大可不必如此。中國現在需要的不是進一步吸引外資,更不應放寬外企的準入限制,而應嚴格限制外企的進入。中國現在的問題是外資外企過多,減少外企外資才是正道。
外資外企進入一個國家幾乎都是為了自己賺錢。而一般地說,外企進入一個國家的原因,既可能是由于該國經濟狀況好賺錢容易,也可能是由于該國本土企業發展得不好而將賺錢的機會留給了外企。這樣,外企大量涌入一個國家并不一定是該國經濟形勢好的標志,它可能標志著該國的經濟不好,標志著該國本土企業沒發展起來。反過來說,外企從一個國家撤出,既可能是由于該國經濟狀況不好沒法賺錢,也可能是由于該國本土企業發展起來了奪回了賺錢的機會。這樣,外企大量撤出一個國家并不一定是該國經濟形勢不好的標志,它可能標志著該國的本土企業發展到足夠有力,因而是該國經濟發展得好的標志。一聽說外企撤出就心驚膽戰,覺得這就意味著本國經濟不好了,只能是對本國經濟運行無知的表現。
人們常念叨外企進入一國對該國經濟的好處,說它為該國帶來了資金、技術,增加了工人的就業甚至政府的稅收。但是外企進入一國對該國經濟也可能有很大的害處,那就是搶走了該國的本土企業本來能夠利用的投資和經營機會,因此妨礙了該國本土企業發展壯大。而一國本土企業發展壯大同樣會增加該國的資金,提高國內掌握的技術水平,增加工人就業并增加政府稅收。由此觀之,外企從一國撤出雖然可能會直接減少該國使用的資金,直接減少就業甚至政府的稅收,但是它把投資盈利和經營的機會留給了該國的本土企業。而該國本土企業填補外企撤出留下的空白后照樣會增加就業和稅收,在這種情況下外企撤出對一國總的來說就沒有什么害處。這樣,外企從一國撤出即可能對該國有直接害處,還可能對該國的發展有長遠的好處,甚至可能只有好處而無害處。
前邊的簡單分析即可說明,外企進入一國即可能對該國有好處,也可能對該國有害;而外撤出一國即可能對該國有害,也可能對該國有長遠的好處。外企進入和撤出對一國到底是好還是不好,當然要針對不同的企業逐一仔細分析,但是一個總體的把握標準應當是,看一國的對外貿易是否有順差。如果一國的對外貿易有逆差,該國從總量上就需要吸引外資,外企的進入可能利大于弊,外企的撤出則多半弊大于利;而如果一國的對外貿易有明顯順差,則外企進入就多半是弊大于利,而外企撤出也多半會是利大于弊。當一國有明顯的貿易順差時,該國會凈流出資金,這種情況下進入的外企只會起搶走本土企業盈利機會的作用,而外企撤出則會將盈利機會留給本土企業,外企撤出造成的資金缺口也可以用國內資金補上,由此而增加就業和產出、稅收,補上撤出的外企造成的就業、產出和稅收缺口。
中國內地的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已經維持26年了,貨物貿易更是年年都有很顯著的順差。在這種情況下,外企進入中國內地總的來說是壞事,中國內地本土企業特別是私營企業發展無力的一大根源就是外企搶走了有利的經營空間;而外企撤出中國內地則總的來說是好事,它起碼把有利的經營空間留給了中國內地的本土企業。
當然,不能否認外企撤出可以在短期內造成某些直接的害處。最明顯的直接害處就是損害了那些原來在外企中工作的國內員工的就業。這就需要本國政府采取適當的補救行動,以盡可能將外企撤出造成的短期直接損失降到最小。在中國這種有明顯貿易順差的國家,只要政府采取的補救行動適當,就可以把外企的撤出變為一個純粹的好事。政府將外企撤出變為好事的行動準則應當是:
首先搞清外企撤出的原因。如果外企是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員工或嫌勞動成本太高而撤出,那這種外企的撤出對本國人的就業不會有害處,政府就應當讓它痛快地滾蛋,根本無需操心。對那些因為產品銷售困難而撤出的外企也應不需要采取什么措施,因為不僅這種外企不值得救,而且連這種外企留下的經營空間也不值得采取什么措施填補,因為它沒有填補的價值。當然,即使是這種沒有了產品銷售空間的外企,其撤出也會造成原來在這種外企工作的本土員工的就業問題。但是這是產品在市場上沒有銷路的那些企業的員工都會有的就業問題,對此當局需要作的是針對總體的就業問題統籌考慮采取解決的措施,特別是宏觀的經濟措施。
當局真正應當關注的是那些還有可觀的市場銷售空間的外企,這種外企的撤出會給本土企業留下有利可圖的經營空間。有關當局需要作的是,在這種留下了可觀的市場空間的外企撤出后,鼓勵并扶助本土企業填補其留下的產品市場空間。如果私營企業能夠自己填補這個空間,那就應當鼓勵私企占領留下的市場空間;如果私營企業沒有這個能力,當局就應當指導并幫助國有企業去填補撤走的外企留下的市場銷售空間;如果現有的國有企業還不能填補留下的市場空間,當局就應通過債務籌資的國有股權投資直接投資興辦新的國有企業,以其產品填補撤走的外企留下的市場銷售空間。甚至還可以鼓勵并以資金資助原來在撤走的外企中工作的本土員工創辦新的本土企業,以其產品來填補撤走的原外企留下的市場空間。實行這一套積極有為的填補市場空白戰略,就會把外企的撤出變成好事,利用外企的撤出來更有力地發展民族產業。
當然,上述應對外企撤出的戰略還只是通常的一般做法。在今日西方利用新冠病毒肺炎肆虐掀起反華新浪潮的形勢下,中國還應采取附加的針對外企的管控。從現在起,對所有的外企,包括那些人力資源不足或產品沒有市場空間的外企,都應當嚴格盯住,看好它們的銀行賬戶和在華實物資產。現在美國甚至歐洲都有政客要把中國說成是本國受新冠疫情之害的根源并發出了向中國索賠的叫囂。這種叫囂當然毫無根據,中國絕不應理睬。但是有美國政客叫嚷要扣下中國持有的國債不還當賠償,這就需要有足夠的反制手段。我看最有力的反制手段就是對等地沒收在華美企的財產:如果美國膽敢扣下中國持有的其國債不還,中國就應將在華美企的財產沒收充公。這是對那些今日還想搞新八國聯軍庚子賠款者的最好回答。
二十幾年來,我一直反對再放外企進入中國內地。不過,在美國政客掀起的索賠聲浪下,我倒愿意承認那些要放外企進入中國的人還有一點點道理,這道理就在于:把放美企進入中國內地當成一個誘敵深入的策略,將進入中國內地的美企當作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的質押品,美國敢不償還中國持有的其國債就將這些美國企業的資產沒收抵債。這樣才能震懾美國的政客無賴,使他們不敢打中國持有的美元資產的主意。
除了這樣的例外情況以外,在目前的形勢下,外企撤出中國內地是對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有好處的好事。即使它可能在短期內造成一些就業問題,也完全可以靠當局采取的適當措施來解決。需要的是當局在撤出的外企留下了可填補的市場空間時組織本土企業填補這種空間。只要足夠地采取了這種措施,外企撤出就會成為有利于中國本土企業發展、有利于中國經濟長遠發展的大好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