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在公眾號上我發了一篇文章,《關于取消住房公積金的爭論》。我在其中指出,黃奇帆的目的是“有利于形成龐大的長期資本供給,為資本市場繁榮穩定奠定基礎”。
4月16日,黃奇帆再發文《黃奇帆再談取消公積金:三個措施保證老百姓完全不會吃虧》,文章開篇明義:“而通過改革公積金制度,和年金相結合,將可形成資本市場長期投資資金的重要來源。”
看來資本市場是這么重要,黃先生念念不忘。但是普通群眾關心的不是誰來做資本市場的長期投資,而是群眾的利益有沒有得到保障。黃先生的文章題目也是“老百姓完全不會吃虧”,所以我們重點還是應該看這塊的內容。
因此,文章前邊一長篇關于住房公積金制度的歷史回顧我們不去理它了。從中間看起。黃奇帆寫道,
每個月工資中自己的錢拿了6%放入公積金賬戶,大家依然覺得是福利的原因在于,個人所在單位也幫大家在公積金中心存入了工資額的6%,這樣每個人的公積金賬戶就變成了工資額的12%。用我的6%換來了12%,從這個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有一個6%的既得利益。所以很多人說,取消公積金就是取消了大家的福利待遇。
但是如果我們從整個國家福利系統的角度看問題,再回到老百姓自身,就會看到,改革現行的公積金制度體系,并不會降低老百姓的公共福利。取消公積金不是單一的政策,一定要和建立一個新的企業年金體系配套實施。
黃先生要我們從整個國家福利系統的角度看待問題,從這個角度看到老百姓身上去,取消公積金就不降低福利了。為什么呢?因為同時要建立企業年金體系。
很多人對企業年金制度比較陌生。其實這不是新東西。早在2004年,有關部門就出臺了《企業年金試行辦法》——其實,甚至在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有關探索。試行了十多年后,2016年出臺了《企業年金辦法》,正式于2018年2月1日起實施?!掇k法》說明,“企業年金,是指企業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自主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國家鼓勵企業建立企業年金。”也就是說,企業年金不是強制性的。
所以,大多數人都沒見過企業年金這玩意。黃奇帆說,“2018年公積金繳存職工人數為14436.1萬人,占我國城鎮就業人數的33.2%。也就是說,公積金政策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試水,2002年頒布《條例》,到現在二十多年過去了也才覆蓋了三分之一的城鎮就業。這本身就說明了問題。”完全可以套用他的話說,“企業年金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試水,2004年頒布《試行辦法》,到現在二十多年過去了,參加職工只有2548萬人,才覆蓋了5.8%的城鎮就業。這不知道說明了問題。”(未核對黃奇帆上述引文中的數字)
我本人,有幸作為5.8%中的一員,深深懷疑黃先生把住房公積金改革和企業年金聯系在一起的做法。究竟為什么企業年金取代住房公積金不會減少員工福利呢?黃奇帆這么說,
如果公積金政策取消,公民在工作期間已經繳納的公積金(2018年末的繳存總額為14.6萬億元)全部轉入補充養老的年金中。實施中要明確,公民的這筆錢應放入個人賬戶,而非統籌賬戶,否則對老百姓不公平。
這是從左口袋到右口袋。順便說明一下,企業年金只有個人賬戶,沒有統籌賬戶,所以黃先生擔心的“不公平”不會發生,因為沒有發生的條件。這種顛來倒去的好處究竟在哪里,黃先生后邊會說。住房公積金由住建部主管,在受委托銀行設立個人賬戶;企業年金由人社部主管,同樣在委托人設立個人賬戶,但是受托人情況要復雜得多。黃先生的建議,看似是從個人的左口袋到右口袋,但是如果“從整個國家福利系統的角度看待問題”,看到老百姓身上的時候,就知道,這兩個口袋不但不在同一件衣服上,甚至不在同一間房子里。這其中轉換的難度,黃先生輕輕忽略了。
就算不管這些,他繼續說,
但不同于公積金的是,年金的運行可以進入資本市場,通過保值增值產生更高的收益。2013年人社部出臺的《關于擴大企業年金基金投資范圍的通知》中規定,年金可以投資股票、偏股型基金等高風險高收益產品,最高比例不超過30%,由專業機構運作的企業年金的收益率可以相對比較高。
所以,居民繳存的公積金變成年金之后,只要投資合理運作,就會給居民帶來更大財產增值。假如某人有20萬公積金且還有10年退休,如果在公積金賬戶,他最終最多能拿到(1.5%復利)23萬元左右,而如果在年金賬戶,一般而言可以拿到35萬元左右。
這確實是的,企業年金由于投資渠道不同,收益更高。但是,企業年金不能用于公積金貸款,不能用于償還房貸或者交房租。就是按照他說的,10年間35萬也不過比23萬多了12萬元,可是粗算5年期以上100萬公積金貸款(貸100萬公積金貸款可不需要有用20萬公積金余額)比一百萬商業貸款年利息少16500元,10年就是16萬5千元,還是比12萬多一些。
所以,對于個人來說,怎么合算,還是要看具體情況。如果有購房需求的,肯定是公積金劃算;如果不需要買房,企業年金更好一些。但是用企業年金取代公積金,就是用一種需求取消另一種需求。黃先生也只建議取消住房公積金后,原有公積金貸款轉商貸之際給予利率優惠,卻沒說以后就沒有公積金貸款了。
而且黃先生還沒提到,企業年金至少理論上有虧損的可能。
黃先生就像個賣保險的,跟你說得天花亂墜,就不告訴你理賠的時候有多難。他繼續說,
取消公積金后,企業原本替職工繳納的6%公積金轉變為企業給職工繳納的6%企業年金,而職工個人的6%年金,并不強制繳納,職工可以自愿決定是否繳納。如果不繳納,意味著每個人多了工資額6%的現金進入消費市場,對經濟發展有一定促進作用;如果繳納,職工的年金理財增值收益將比住房公積金收益高得多。
首先,并不是住房公積金轉了企業年金之后,企業就一定會交納企業年金。沒有這回事,沒有任何法律強制企業交納企業年金。
其次,繳納住房公積金的部分免個人收入所得稅,而企業年金在繳納的時候免稅,在領取的時候交稅;既不繳納住房公積金也不繳納企業年金的話,直接作為現金收入交所得稅。
第三,消費市場相比房地產市場,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還是不夠大吧。房地產市場可以直接拉動建筑業、制造業、金融服務業,居民消費呢?
第四,年金的相對高增值收益是以喪失公積金貸款利率優惠作為代價的。
隨后黃先生講了許多“活躍”資本市場的話,這些話與他的標題“老百姓不吃虧”沒什么關系,我們也就不多談了,雖然資本市場才是他真心想說的話。其實,真正的問題是,黃先生自始至終都沒有想過,為什么不可以同時有住房公積金和企業年金呢?
聽到這個問題,不知道有多少“精神資本家”的窮鬼和多少裝成窮鬼的資本家會大叫:企業負擔已經太重,怎么能承受得了?所以,企業要減負,企業要照顧,但是老百姓的福利,卻僅限于“不吃虧”,而不是“有增長”。這就是中國的現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