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疫情擴散影響下的全球經濟也陷入危機之中。股市崩盤,一月內熔斷達四次,失業率不斷上升。
美國勞工部發布報告估測,按照目前趨勢,本月將有超過2000萬人失業,4月失業率可能會達到15%,也因此,關于經濟危機將要到來的聲音不斷出現在網絡。
然而,人們對經濟危機的認識卻往往迷失在迷霧般的謬誤中,歷史似乎并沒有在人們的腦子留下印記。
股市崩盤導致了經濟危機?
首先,籠罩在人們頭上的第一個謬誤是認為股市崩盤導致了經濟危機,這個謬誤主要發生在近幾十年。
從人們的直觀感受來講,似乎確實是發生了股市崩盤之后,市場一片哀嚎,繼而經濟蕭條。實際上卻并非如此,關于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就已經被人們逐漸認識到了。
在資本主義以前,社會生產方式是自給自足式的經濟,社會生產主要是為了自我需要而非資本增值,因而生產力也較為低下。
但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發展起來以后,商品被大量堆積,人們慢慢注意到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商品過多而銷售不出去的情況,也就是經濟危機。
后來馬克思將這一情形做了全面系統而更精確的解釋,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無限擴大的生產與勞動民眾的低消費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
馬克思指出:
“一切現實的危機的最后原因,總是群眾的貧窮和他們的消費受到限制,而與此相對比的是,資本主義生產竭力發展生產力,好像只有社會的絕對的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1](P548)
所以,從全社會來看,勞動群眾從社會產值中得到不多的工資,導致消費乏力,而資本家又不斷進行擴大的生產,從而形成供大于求的宏觀經濟狀況,社會產品相對于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出現相對過剩,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就蓄勢而發了。
這也是目前較為公認的危機理論。
而股市的崩盤在實質上只是生產過剩危機的表現和經濟危機的先導。
以08年經濟危機舉例,其危機的實質仍是生產過剩,具體來說就是大部分窮人買不起房子(生產相對過剩),而造出來的房子又必須得賣,不然地產資本將面臨破產危機,于是銀行借錢給窮人買房子(而窮人實際還不起)。
金融集團則將這部分不良資產和其他資產進行打包,進行證券化交易,而當窮人大面積還不起貸款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整個信用鏈條的斷裂。
所以最終來看,還是因為有生產相對過剩,窮人買不起房子(房子背后是龐大的生產部門)的這個基本矛盾才導致有經濟危機發生,只不過是借以金融的形式最先表現了出來,如果沒有這個基本矛盾,金融危機也不會發生。
這是本質與表現形式的區別,而誤認為股市崩盤導致經濟危機則是將時間先后順序等價為了因果關系。兩個事情先后發生,先發生的事情并不一定是后發生的事情的原因。
僅從邏輯上來講這種也是一種謬誤。對這種看法,我們可以反問,沒有金融危機時代的經濟危機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現在有一種拿金融危機的話語取代經濟危機話語的趨勢,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其原因大概有二。
一是以一種貨幣幻想掩蓋了了危機實質,以為危機是一種貨幣現象導致的,就如同用貨幣工資掩蓋了剝削實質一樣;
二是代表了一種話語權,金融壟斷資本時代,金融資本控制了生產資本,而本質源于生產領域的危機則被最容易感受到危機而又擁有控制權與話語權的金融資本表達為金融危機。
總結一下,認為經濟危機是由股市崩盤導致即是一種不看本質只看表象的謬誤,同時也表現出了貨幣幻像對人的誤導并代表了金融資本的話語權。
瘟疫導致了經濟危機?
網上最近流傳著馬克思這段話,“當人類出現瘟疫大流行,資本就暴露出種種弊端,從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的趨勢來看瘟疫也是資本主義的喪鐘 。”
實際上馬克思并沒有說過這句話,只是網友的杜撰。怎么看待這種看法呢?
瘟疫自古以來都有,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在歷史上都出現過瘟疫,為什么瘟疫會成為資本主義的喪鐘呢?難道資本主義社會是靠瘟疫取代封建社會的嗎?這種說法明顯經不起推敲。
實際上,由于現實經濟的極端復雜,各種各樣的因素都可能引發經濟危機。比如商業欺詐,比如農業歉收,比如商品囤積過多,比如失誤的政府政策。不論經濟危機是由什么引發的,不論經濟危機是從哪里開始爆發的,經濟危機的本質都不會變,那就是生產過剩。
如果沒有生產過剩,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引起經濟的全面崩潰。而生產過剩始終只是相對過剩,是相對于有限的消費或者相對于資本的過剩。經濟危機就是要消滅生產過剩,使經濟可以重新回到軌道上來。也正是因此,總會再次生產過剩,有下一次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經濟危機是不可避免的。[2]
確實,疫情導致了一定的生產流通及銷售環節,反過來加快了生產過剩危機的爆發,但這是一種偶然因素。兩者關系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關系,生產過剩必然導致經濟危機是必然性,具體由什么事情引起則是偶然性,這種看法混淆了偶然性和必然性。
認為自然災害可以敲響一種社會制度的喪鐘,進而過渡到另一種社會制度,倒不如說一種野蠻的社會制度而導致的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等等)甚至會敲響人類的喪鐘。
八小時工作制不是因為資本家看到工人工作時間過長影響休息也影響生產而到來的,而是通過工人的斗爭換來的。
網上這段話的流行雖然也反映出了人民對資本主義在瘟疫下暴露出的種種弊端的不滿,但但卻將渴望更美好社會的愿望寄托在一種外在的自然之力上,這不利于人們對危機的認識,也容易使人民忽視自己的主體性。
刺激消費可以解決經濟危機?
最近各地出臺了跟多刺激消費的政策,比如發消費券,考慮2.5天假期等等,以達到刺激消費、提振經濟的目的。
這只是刺激消費的第一種情況,也是微不足道的一種情況,全國目前也僅僅發了幾十億的消費券,而第二種情況是刺激消費的主要情況,即擴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僅08年經濟危機是就釋放了超過20萬億的資金。第一種情況是針對個人的,第二種情況是針對資本的。
與前兩個謬誤不同,第三個謬誤是有其理論基礎的。這種看法首先是認為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是因為消費不足,所以解決經濟危機的方法就是刺激消費。其理論基礎以凱恩斯的理論為代表。
前面提到過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凱恩斯對經濟危機的分析不同于馬克思,他認為經濟危機源于有效需求不足。
凱恩斯又把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歸結為三個心理學規律。
第一個規律是邊際消費傾向遞減。這條規律是說,居民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也會相應增加,但在增加的收入中,用來消費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小,用來儲蓄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這樣在收入和消費之間就出現了一個越來越大的缺口,有效需求量降低,造成生產過剩和失業增加。
第二個規律是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這條規律是說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資本家害怕投資越多利潤就越低,因此對投資的興趣降低,導致國民收入水平下降和對原料、消費品的需求下降。
第三個規律是靈活偏好規律。貨幣的需求或流動偏好的含義是指人們在手邊保存一定數量貨幣的愿望,它是對貨幣的流動性偏好引起的。
貨幣是流動性最大的資產,同其他資產比較,具有使用上的靈活性,因而人們都喜歡保持一定數量的貨幣在手邊。出于投機目的,貨幣持有者在銀行利率降低到一定水平時,就會更多地保存這些貨幣,造成消費不足。
因而他認為,三個心理規律使得社會消費與投資也就是社會有效需求不足,從而造成非自愿失業,并最終產生經濟危機。
那凱恩斯的解決方案是什么呢?
他分析了邊際消費傾向隨著收入增加而減少后,又假定“消費傾向是一個相當穩定的函數”,因而“就業量只能伴隨著投資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且“投資量的增加或減少會帶來消費量的增加(或減少)”。也就是說,投資量的變化會影響消費和就業。
由于私人企業家在蕭條時期因悲觀預期而不愿增加投資,于是凱恩斯“支持旨在由社會控制投資量的政策”,即認為“全面的投資社會化將要成為大致取得充分就業的唯一手段”。
顯然,投資社會化就是資產階級的政府將財政資金投向資本家的企業來增加總需求,用增加政府投資的辦法增加總需求是凱恩斯解決經濟危機的具體主張。
以上基本就是刺激消費政策的理論基礎了。
首先我們會發現這種消費不足論是基于三個杜撰的心理學規律之上,出于主觀的想象而非實際情況,根本經不起實際的檢驗。
所謂邊際消費遞減規律似乎對資本家倒是有一些適用,對于工人來說,收入不見得增長,而即使增長的部分也更多被現代消費主義所掏空,很多年輕人也是“月光”狀態;
所謂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凱恩斯難道看不到經濟危機的到來往往不是因為資本家吝于投資,而是瘋狂投資導致生產過剩?
所謂靈活偏好規律,似乎人們喜歡在手上留有一些貨幣就能留有一些貨幣一樣。
關于消費不足論,還有一種更直接的反駁,就像恩格斯說的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勞動者的收入也都是很低的,但是只有資本主義社會中出現了經濟危機,所以根本不可以用消費不足來解釋經濟危機。
現在我們的政策是什么呢?
第一種刺激消費的政策是給老百姓發消費券,給老板姓多放點假,好讓老百姓有時間去消費,但在刺激消費的同時,卻又絕口不談增加勞動的收入(刺激消費建立在限制勞動者收入基礎之上),老百姓把自己基本生活的錢都拿去旅游、吃喝,這樣的刺激消費能維持嗎?
而任何關于最低工資的立法和提高工資的建議都在老板們中間引起了軒然大波。就如同馬克思一針見血指出的那樣,每一個資本家都希望盡可能的限制自己的工人的工資,卻希望其他資本家的工人成為自己商品的盡可能大的消費者。
那么這種刺激消費的目的是什么?
老百姓的困難是有追求消費的美好愿望而缺乏時間和些許優惠嗎?老板姓的困難是沒有消費,因此需要刺激老百姓的消費以達到“為人民服務”嗎?
百思不得其解它的好處在哪里,最后換位思考一下才理解了,這么做的唯一好處似乎只是可以幫助商品資本轉變成貨幣資本,從而幫助產業資本循環下去。
這是刺激消費的第一種方式,另一種方式則是最主要的方式,即把錢直接給到企業手里,那這些錢哪里來的呢?還不是取之于民!
就像河北經貿大學商學院張昌廷副教授說的,投資社會化無非是將資產階級政府獲得的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一部分再投給資產者的企業罷了,其實是為了少數資產者獲得利潤。這就是投資社會化的實質。
說白了,資產階級政府解決危機的手段即刺激消費政策的兩種方式都只是為了幫助資本度過危機。老百姓在危機中過得怎樣是不被優先考慮的。
而這種消費刺激政策有用嗎?
經濟危機從一個方面看確實造成了很多困難和損失。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經濟危機也有好的作用。正是通過經濟危機,淘汰了那些實際上不為社會所需要的產業,或者那些生產能力過剩最嚴重的產業,因為這些產業在經濟危機中受到的損失最大。
這樣,經過一個或長或短的蕭條階段,經濟增長重新上路之時,社會經濟就有了一個修正后的產業結構和布局,也就是相對合理一些了。這為下一次經濟增長做好了準備。
而如果如果政府刻意地去刺激消費,雖然可以暫時緩解經濟危機造成的破壞,加快經濟復蘇的節奏,但是卻往往使得經濟危機應該起到的作用沒有發揮出來,產生更大的過剩,從而使下一次經濟危機到來的時候不但面臨類似的問題,而且規模可能要大得多。以08年經濟危機來看,生產過剩問題在危機后反而更嚴重了。
所以,對于這個問題可以這樣回答:短期是有用的,長期來看是為積累更大危機做準備。
參考資料:
[1]馬克思.資本論
[2]J.M.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3]J.M.凱恩斯.預言與勸說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5]張昌廷.馬克思與凱恩斯經濟危機理論之比較研究
[6]丁堡駿等.現代資產階級經濟學經濟危機理論批判
[7]馬寧.《資本論》解讀(十八):經濟危機
[8]撲克投資家.崩盤啟示錄:真實還原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
[9]范仄.【范仄隨論】供給側改革另一面:刺激消費建立在限制勞動者收入基礎之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