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新冠肺炎疫情后的我國經濟形勢和趨勢
迎春
我國的新冠肺炎疫情現在正逐步“收尾”,人們開始提出“混改”、進一步開放金融領域等問題,關注疫情后我國的經濟形勢和發展趨勢。
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問題是生產過剩,疫情過后世界經濟危機將更加凸顯,必將爆發生產過剩經濟危機,解決我國經濟問題的唯一出路是重歸科學社會主義的道路!
新冠疫情是突然降臨的一種天災,對于經濟發展來說,只是一個短暫的“插曲”。災情過后,我國經濟仍然會按照原有的軌道運行。要探討災后的經濟發展,首先要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對過去有一個科學認識。只有科學地認識經濟發展的過去,認真分析現狀,才能夠準確地預見未來,明確今后的發展道路,這是實事求是的科學方法。
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曾經一度獲得高速發展,被一些人譽為“經濟奇跡”。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以后,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速掉頭向下,一直處于“下行壓力加大”的態勢,但是,有的人仍然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自居,很少認真地總結經濟發展的客觀形勢,用經濟發展的現有水平,代替對于經濟發展趨勢的分析。
當前我國的經濟形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經歷了兩個大的階段: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以前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速上升階段和危機爆發以后的下滑階段。這里運用國內生產總值與物質生產區別開來。
A,經濟發展兩個階段的三個基本事實
第一個基本事實是我國經濟是依靠吸引外資,發展外貿取得的高速發展。
1978年確定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否定階級斗爭為綱的路線以后,開始了改革開放階段。這個階段前期,國內生產總值發展速度很快,主要是依靠吸引外資、發展外貿,使我國經濟逐漸發展為“世界工廠”。
90 年代初以來,我國用“超國民待遇”,吸引大量外資,發展外貿,沿著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和資本輸出的規律,獲得了一段時間的高速發展。
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1987年以前,我國每年引進外資不到100億美元;1988年到1992年,實際使用外資額每年在200億美元之內;1993年則增至400億美元;2018年達到1349億美元(《中國統計摘要》2019 第102頁)。
與此相應的是對外貿易的發展。1987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只有826.5億美元;1994年就達到2366.2億美元;以后一路飆升,2007年達到21765.7億美元,二十年增加了25倍還多。(《中國統計摘要》2015 第89頁)
可見,改革開放前期的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主要是靠吸引外資,發展外貿造成的。這是第一個基本事實。
第二個基本事實是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后,我國經濟一直處于“下滑”的態勢。
我國發展“外向型”經濟,依靠吸引外資,發展外貿的經濟,很大程度要依賴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具有附屬國經濟的性質。
2008年爆發世界經濟危機,我國的對外貿易急劇下降。2009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就由上年的25632.6億美元,降為22075.4億美元,下降了近14%;出口額由14306.9億美元,降到12016.1億美元,下降了近16%。可見,我國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依賴對外貿易。
由于我國發展經濟走的是資本主義雇傭經濟的老路,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以后一直處于“下滑”的態勢。國內生產總值由2009年增長9.4%,逐步下降,2011年增長7.9%,以后依次是增長7.8%、7.3%、6.9%、6.7%、6.8%、6.6%,到2019年下降到6.1%,(以上數據均引自《中國統計摘要》2019 第25頁 2019社會經濟發展統計公報)國內生產總值指標與物質生產不是一回事。如果按照物質產品的生產看,增長的速度還要低。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第二產業(工業)增長數據,2018年增長了5.8%,農業增長的速度則只有3.5%,都低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6%。這種經濟發展是沿著日本、“亞洲四小龍”的軌道滑行。
第三個基本事實是債務不斷上升
2008年爆發世界經濟危機以來,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持續“下滑”,是在債務不斷增長的條件下出現的,是依靠“寅吃卯糧”、預支將來的購買力維持著的。
改革開放前,我國既無外債又無內債。1981年重新發行40億國債。以后國債越積越多,2010年國債余額高達67548.1萬億;2018年增長到149607.4億元。(《中國統計摘要》2015 第67頁《中國統計摘要》2019 第79頁)地方政府債務也不斷增加。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8月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為214139億;不僅各級政府的債務增加,地方政府還不斷出賣土地使用權,2008年就收入一萬多億,2018年更高達5萬多億;(引自百度收搜)從來省吃儉用的老百姓,私人借貸也急劇增加,房屋貸款已經成為壓在人們頭上的大山,還有學貸等種種貸款,成為群眾生活的一個重大的經濟負擔。
以上三個事實說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完全“融入”了資本主義“全球化”體系,已經由高速發展階段轉入下滑態勢。
B,我國經濟存在著嚴重的生產過剩
當前我國經濟存在著嚴重生產過剩的問題。
早在2009年,國務院在批轉《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的文件中明確指出:“不少領域產能過剩、重復建設問題仍很突出,有的甚至還在加劇。特別需要關注的是,不僅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的傳統產業仍在盲目擴張,風電設備、多晶硅等新興產業也出現了重復建設傾向,”“(一)鋼鐵。2008年我國粗鋼產能6.6億噸,需求僅5億噸左右,約四分之一的鋼鐵及制成品依賴國際市場。2009年上半年全行業完成投資1405.5億元,目前在建項目粗鋼產能5800萬噸,多數為違規建設,如不及時加以控制,粗鋼產能將超過7億噸,產能過剩矛盾將進一步加劇。
(二)水泥。2008年我國水泥產能18.7億噸,----目前在建水泥生產線418條,產能6.2億噸,另外還有已核準尚未開工的生產線147條,產能2.1億噸。這些產能全部建成后,水泥產能將達到27億噸,市場需求僅為16億噸,產能將嚴重過剩。”等等。
但是,為了保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政府領導不信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必然周期性爆發經濟危機的理論,而信奉凱恩斯主義,決定投資四萬億,采用大量借債、發行紙幣的辦法,大力開展“鐵(路)、公(路)、機(場)”建設,發展房地產產業等等,以后鋼鐵、水泥等生產資料的生產,不僅沒有減少,反而直線上升。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的:“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辦法呢?這不過是資產階級準備更全面更猛烈的辦法,不過是使防止危機的手段愈來愈少的辦法。”(《馬恩選集》第一卷第257頁)
2018年我國的粗鋼產量達到9.28億噸;水泥產量為22.08億噸。(《中國統計摘要》2019 第127、126頁)都遠遠超過需求的5億噸和16億噸;2019年粗鋼和水泥產量更增長為9.96億噸和23.5億噸。(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據世界鋼鐵協會數據:“2019年中國的粗鋼產量為9.963億噸,同比增長8.3%。中國占全球粗鋼產量的份額從2018年的50.9%上升至2019年的53.3%。印度2019年的粗鋼產量為1.112億噸,-----日本在2019年的粗鋼產量為9930萬噸,----韓國2019年的粗鋼產量為7140萬噸, -----德國2019年粗鋼產量為3970萬噸----意大利在2019年的粗鋼產量為2320萬噸,----法國2019年的粗鋼產量1450萬噸---- 2019年,西班牙的粗鋼產量為1360萬噸-----美國2019年的粗鋼產量為8790萬噸”。就是說2019年我國粗鋼產量比印度、日本、韓國、德國、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美國等國產量之和還多5億多噸。這不就是“準備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機的辦法”嗎?這不就是“使防止危機的手段愈來愈少的辦法”嗎?
我國不僅生產資料的生產過剩,大量生活資料的生產也存在著嚴重過剩的問題。
2018年我國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249.1部、彩色電視機119.3臺,(《中國統計摘要》2019 第58頁)2019年又生產了17億臺移動通信手持機和近1.9億臺彩色電視機。這些都是耐用消費品,從我國國內的消費需求來看,生產過剩也是明擺的事實。
總之,我國存在嚴重生產過剩是客觀事實,是經濟發展中存在的根本性問題,是融入“經濟全球化”和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必然結果。
我國生產的一部分產品,就是為了供應國際市場,因此,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美譽”。
采用貸款發展房屋建筑,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寅吃卯糧”、延緩危機爆發的一種重要手段,更加重了生產過剩的嚴重程度。
房屋是最貴重、耐用的生活資料,也是消耗鋼鐵、水泥等建筑材料的大戶,因此,發展住宅建設就成了延緩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的一個重要手段;銀行一方面債款給房地產開發商發展房屋建筑,另一方面又債款給市民買房;地方政府賣地維持政府開支;房地產商大發橫財,從而造成住房價格飆升,形成一個債務、利益鏈。連高層也不得不發話:“房屋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可見,房屋實際上已經成為倒買倒賣的對象,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實現。房地產業連著地方政府的財政、整個銀行系統的運轉和鋼鐵、水泥等一系列產業的存亡,“大得不能倒”,因此,政府死死地維持著房屋建筑這個虛假的“大廈”。但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歷史證明,歷次爆發經濟危機都和房地產業的惡性膨脹有密切關聯。2008年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就是從美國的房屋次貸危機引爆的。我國爆發的生產過剩經濟危機,很可能就從房屋貸款的環節引發。
大量貸款是用預支未來購買力的辦法,勉強維持著經濟增長的假象。這次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必將造成生產下降、失業增加,收入減少,加重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我國的經濟也將因疫情而受到重創,陷入更加嚴重的困境而不能自拔。
粗鋼生產為例。如果粗鋼生產減至發改委所說的年產5億噸,按照2019年的產量,就要減產近5億噸的粗鋼。從運輸鐵礦石到煉鐵、煉鋼以及生產鋼鐵的各種輔助材料等等,僅鋼鐵生產這一個產業,就將有多少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經濟將出現多么嚴重的衰退?!其他各種產業也必將產生連鎖反應,整個經濟將出現大危機、出現一個大倒退的局面!
總之,自從2008年爆發世界經濟危機以后,我國經濟“下滑”的態勢和生產過剩的面目完全暴露無遺。為了維持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沿著資本主義的老路,采用所謂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勉強維持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的歷史已經證明,依靠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即發行紙幣和“寅吃卯糧”的辦法,不可能解決生產過剩的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必將爆發危機,2008年爆發的債務危機就是最新的證明。
疫情過后的經濟發展趨勢
A,對于當前的我國經濟形勢存在著兩種對立的判斷
一種判斷認為“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韌性強”,而且還提出“確保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任務”等等;雖然有時候也承認“下行壓力加大”、“防范和化解危機”,存在著前后矛盾出說法,但總的來說缺乏準確的分析、判斷,也沒有看到運用詳盡的事實資料,進行科學論證的有力文章。總之,對整個經濟形勢持樂觀態度,不承認存在嚴重的生產過剩問題。
“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有韌性”等論斷,不僅與我國經濟發展的事實不符,也與“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防范和化解危機”的論斷矛盾。
既然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具有“韌性”,為什么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還不斷下滑?為什么還會增加債務?不僅中央政府的債務急劇增長,地方政府債務增加,而且私人債務的品種增多,數量劇增呢?為什么地方政府還要出賣土地呢?借債不僅要還本,而且還要付息的呀!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與大量借債的事實矛盾!與“防范和化解經濟危機”的號召對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脫貧”,與政府借債、賣地,人民群眾負債累累的事實完全矛盾!
由于對經濟發展的不同認識,對于發展經濟的方法也存在兩種不同的方法:一種是吸引外資,進行“混改”;擴大“鐵、公、基”建設,增加就業人員;發展餐飲、旅游,增加收入等等,總之,是“刺激消費”,增加人們的收入。而另一種經濟發展的認識,則認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問題是生產過剩。物質產品能夠被消費,再生產才能健康進行,當前的主要問題是廣大勞動群眾的消費能力低下,資本家盲目發展生產,生產過剩嚴重;過去依賴對外貿易,現在資本主義世界“寅吃卯糧”的狀況不能繼續,債務危機嚴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快速蔓延,購買力下降,因此,我國的生產過剩必將更加凸顯,我國經濟發展的衰退趨勢不可避免。
B,吸引外資也是老套路
“混改”,“開放金融”等等,這是改革開放初期就已經實行過的老套路,不是什么新把戲。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事實證明,正是由于走上了發展“外向型”經濟的老路,我國的經濟才陷入了資本主義生產過剩的泥潭!
總之,我國走“外向型”發展經濟的老路,爆發生產過剩經濟危機是一種必然,只是時間早晚和從哪一個環節爆發的問題。
C,新冠肺炎疫情必將加速危機的爆發
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不僅嚴重傷害了我國的經濟,也嚴重打擊世界經濟。具體的后果尚待觀察,如世界糧食價格迅速上漲等。但是,這樣的嚴重疫情必將導致世界性的嚴重經濟衰退,我國商品出口的形勢將會更加嚴峻,經濟下滑的趨勢更強烈,一定會加速、加重我國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的爆發。
二,發展經濟的出路何在?
唯一的出路就是回歸毛澤東時期的發展公有制經濟的道路!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存在的根本問題是生產過剩,只有發展公有制經濟,根本改變勞動群眾的經濟地位,提高廣大勞動群眾的購買力,使經濟按照社會需要有計劃地發展。
1,毛澤東時期經濟發展的道路
毛澤東時期的經濟發展,走的是發展公有制經濟的道路,因此,不僅速度快、質量高,而且抗天災的能力強,生產滿足不了消費的需求,根本不存在生產過剩的問題。論述毛澤東時期的經濟發展是一篇大文章,這里針對當前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介紹有關的一些情況。
速度快
那時統計部門不采用國內生產總值指標。反映物質產品生產的是工農業總產值、社會總產值等。
工業總產值以1952為100,1978年達到1598.5,增加了近15倍,年均增長11.2%,由舊中國的“亞洲病夫”,躍進為世界第六大工業國;農業總產值以1952年的為100,1978年達到229.6,翻了一番還多,年均增長3.2%,工農業生產都是高速增長。
1949年我國糧食產量2263.6億斤,1978年達到6095.3億斤。由5億多人吃不飽,處于“糠菜半年糧”的狀況,發展到養活9.6億人,“溫飽有余”,是一個了不起的偉大成就。(以上數據引自《中國統計年鑒》1983)
更重要的是在高速發展的形勢下,不僅不存在生產過剩,而是物質產品生產總是滿足不了需要。不僅生產資料如鋼鐵、水泥等滿足不了建設的需要,生活資料的生產也滿足不了購買力增長的要求。糧食、布匹價格穩定,要憑票供應;自行車、縫紉機、手表等也要憑票供應。這些被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嘲諷為“短缺經濟”,和當前存在的生產過剩形成鮮明對比
質量高
物質產品的社會生產,與單個企業的生產不同,社會生產的質量主要是表現在產業的結構、技術水平和地區分布等方面。
毛澤東時期的物質生產,不僅發展速度快,而且自主掌握先進技術,產業結構完備,工業向落后地區分布等。這和改革開放以來的先進技術被外國控制;基礎產業落后,一些產品嚴重依賴外國供應,主要為一些發達國家提供“勞動密集型”產品;企業重新向沿海地區集中的狀況形成鮮明對比。
毛澤東時期我國已經能夠生產原子彈、核潛艇和發射人造衛星,技術完全自主掌握,和當前先進技術被美國掌握,中興、華為等企業被芯片“卡脖子”形成鮮明對比;那時我國的糧食完全自給,原油也由無到有,保證汽車、坦克的正常運轉,這和當前原油、糧食、大豆依靠大量進口形成對比;工業企業和交通運輸逐步向內地轉移,四川、貴州等省的工業、交通運輸都發生了很大改變形成一些新的工業基地;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產企業重新向沿海地區集中,數以億計的農民離鄉背井,漂泊到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出賣勞動力商品,附屬國、殖民地性質的經濟表現無遺。總之,毛澤東時期的經濟發展具有獨立自主的高質量特點。
抵御天災的能力強
由于經濟發展速度快、質量高,因此,具有強大的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1959至1961年的三年自然災害,使我國農業生產遭受嚴重損失,加上工作的一些錯誤、原有經濟基礎太差,使我國經濟遭受重創。但是,我們迅速改正人民公社的體制,落實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加上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巨大能動作用,很快就扭轉了被動局面,進入新的發展階段;1976年唐山大地震,短短的幾十秒鐘,就造成24萬人死亡,16萬多人受傷的嚴重災情,唐山地區的工業被毀掉等等,但是,當年全國的生產仍然有所增長,1977、1978年的社會總值就分別比上年增長了10.7%和12.3%。(《中國統計年鑒》1983)公有制經濟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絕對不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可以相比的。
根本原因是發展公有制經濟
毛澤東時期經濟快速、高質量發展,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強的根本原因,是發展公有制經濟、走科學社會主義道路。
馬克思早就指出,勞動的物質資料歸誰所有具有決定意義。他說:“一個除自己的勞動力外沒有任何其他財產的人,在任何社會的和文化的狀態中,都不得不為占有勞動的物質條件的他人做奴隸。他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許才能勞動,因而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許才能生存。”(《馬恩選集》第三卷第5頁)
毛澤東時期由于發展公有制經濟,勞動者不再是出賣勞動力的“奴隸”,而是生產資料的主人,因此,他們的工資也不再是勞動力商品的價格,僅僅能夠維持勞動力的再生產,而是占有自己勞動的一部分;生產發展也不是為了追逐利潤形成盲目無政府狀態,而是按照社會需要有計劃的進行,因此,勞動群眾的購買力隨著生產發展不斷增加;生產發展也是按照社會發展的需要有計劃地進行。既不存在生產過剩的問題,也不會存在生產無政府狀態。這和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形成鮮明對照。正如馬克思所說:“一切真正的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總不外乎群眾的貧困和他們的有限的消費,資本主義生產卻不顧這種情況而力圖發展生產力,好象只有社會的絕對的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資本論》第三卷第548頁)毛澤東時期發展公有制經濟,最終消滅了產生危機的根本原因。
當前我國經濟學界講了很多理論,就是不講社會主義公有制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根本區別,就是不講資本主義經濟與社會主義經濟的兩條道路斗爭,而這正是經濟理論的要害,是馬克思主義與修正主義的分界線。
3,有關經濟發展的兩種理論
新中國建立以來,毛澤東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兩個階段所說的經濟發展不是一回事。不搞清楚兩者的區別,就不可能認清當前存在生產過剩問題的嚴重程度,也不可能認清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兩種經濟發展的不同內容
毛澤東時期的經濟發展,是指物質生產和再生產規模的擴大,而改革開放以后所說的“經濟發展”,是指貨幣收入增加,準確地說是紙幣收入的增加。前者指的是物質產品的生產和再生產,后者指的是紙幣的收入,兩者不是一回事。
毛澤東時期所說的經濟發展,是以社會總產值或者以工農業總產值增長表現的物質產品的生產。以1952年的社會總產值為100,1978年則達到725.8,反映的是物質產品生產和再生產的規模擴大了6倍多。
按照當時的統計指標解釋:“社會總產值也稱社會總產品,它是以貨幣表現的農業、工業、建筑業、運輸業、商業五個物質產品生產部門的全部產品總量。-------社會總產品反映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物質生產的總成果。------社會總產值與資本主義國家采用的國民生產總值除了理論基礎不同以外,在計算方法上也是有區別的。”(《中國統計年鑒》1983 第14、578頁)
以當前防止新冠肺炎疫情為例,防疫需要的是口罩、防護服、呼吸機等物質產品,不管你有多少紙幣收入,沒有口罩、防護服就不能夠抵御冠狀病毒。可見,物質產品的生產與紙幣收入是不同的兩回事。
物質產品的生產是一切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而紙幣收入是物質生產的一種社會形式,是經濟活動的形式。把紙幣收入等同于生產、經濟,是資產階級對于生產、經濟的反映。資產階級只知道賺錢、追逐利潤,認為紙幣收入就是生產、經濟。現代西方經濟學家薩伊認為:“所謂生產,不是創造物質,而是創造效用。生產不是以產品的長短、大小或輕重估計,而是以產品的效用估計。”“薩伊這種不創造物質、只創造效用的觀點,無限地擴大了生產勞動的范圍——把賭博、嫖娼等活動也看‘生產勞動’,十分荒謬。”(魯明學等著《西方經濟學說史概要》)“------以西方經濟學家薩伊的庸俗經濟學為理論基礎的,不分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部門,認為凡是收入的所有者即收入的創作者,不管你是生產勞動者、資本家、總統或者妓女都一樣。”(劉日新著《新中國前三十年關于計劃經濟的爭論》)正是庸俗經濟學理論這種生產不創造物質財富,只創造效用;不分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收入的所有者即收入的創造者的理論,才產生出錯誤的國內生產總值指標體系。按照這種理論,收入就是物質生產,因而國內生產總值指標采用貨幣流通量進行核算。
對經濟發展兩種不同認識:是物質產品生產規模的擴大,還是紙幣收入的增加,是兩個階級對于經濟發展的不同反映,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經濟發展的路線、方法。在現代西方經濟學中,把紙幣收入看作是物質生產,因此,不存在生產與消費的對立,物質產品也不需要經過消費,才能夠繼續進行再生產,因此也不存在生產過剩的問題。
科學的任務就是揭示事物之間的區別與內在聯系。經濟學的任務是揭示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之間的區別與內在聯系,揭示生產內容與社會形式之間的區別與聯系,說明物質生產是流通、消費的基礎。例如,物質產品的生產不發展,旅游、餐飲業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是物質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內在聯系;揭示物質生產的內容與形式之間的區別與聯系,特別是揭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與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的區別等等。
現代西方經濟學抹殺物質生產與紙幣收入之間的區別;抹殺生產與流通、分配、消費之間的區別,特別是掩蓋資本主義雇傭勞動經濟制度與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區別,是一種錯誤的經濟理論,用形象的說法是“一盆漿糊”。
B.經濟發展速度:國內生產總值指標中的虛假成分
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以前,我國的經濟曾一度獲得高速發展,也包含著相當程度的虛假成分。
國內生產總值指標所表現的經濟發展速度,具有一定的虛假成分,是由這種指標的錯誤決定。
經濟發展速度指的是物質產品生產和再生產的發展速度。而國內生產總值指標所顯示的速度,則是貨幣收入(支出)的增長速度,準確地說是紙幣收入(支出)的增長速度。這兩者存在著很大區別。
物質產品的生產和再生產規模的增減與紙幣收入(支出)的增減存在著相當大的不同。
物質產品生產,不包括政治、文化部門的收入,而國內生產總值指標把政治、文化領域的收入包括在內,虛夸了物質生產的規模;物質產品的生產增減,與流通、消費領域的收入多少也不是一回事。旅游、餐飲等行業的收入,是建立在物質產品生產的基礎之上的,從分配角度看,是再分配,與生產領域的一次分配不同。因此,把流通領域、消費領域的收入計入國內生產總值指標,也虛夸了物質生產的規模。必須把經濟領域和政治、文化領域區分開,把物質生產與流通、消費區別開來。
經濟發展是指物質產品的生產和再生產,而不是特定的社會形式。貨幣(紙幣)的收入支出,是物質產品的一種社會形式。只有把物質產品生產與紙幣流通區分開來,才可能理解美國這個“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本質。
作為“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不僅負債累累,而且是依靠進口商品來養活人民。看看近些年美國的事實吧:2000年貨物進出口貿易逆差是4774億美元,2018年增長到9502億美元。不僅進口大量衣、帽、鞋、襪,連兒童玩具也要靠進口。所以,特朗普在《就職演說》中反復哀嘆:“幾十年來,我們以美國工業的衰落為代價,為別國的工業輸送營養”,“我們的工廠一個接著一個倒閉,”“生銹的工廠像墓碑一樣布滿我們國家的土地”等等,因此,特朗普四處提高進口關稅,并提出制造業回流的口號。可見,美國的物質生產已經急劇衰落,但是,國內生產總值指標卻仍然高居世界第一。這說明用國內生產總值表現的經濟增長,與物質產品生產的經濟增長,存在著巨大的差別。
用紙幣收入表現的國內生產總值,包括巨大的虛假成分:紙幣可以脫離物質生產產品而大量發行;作為資本的“紙制復本”的股票,也可以脫離實際資本(包括設備、廠房、庫存等)大量增發,還包括資本市場各種倒買倒賣,如期貨買賣等等行為的收入。美國股市很大程度是靠濫發美鈔“吹”起來的,這也是當前美國股票這種虛擬資本能夠脫離實際資本大漲大跌的原因。我們通過美國的事實,指出國內生產總值指標表現的經濟增長與物質生產的經濟增長的巨大差別,是為了便于理解我國統計公布的經濟增長與實際的物質生產之間的不同。對于當前我國經濟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的辦法,也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認識和應對措施。
國內生產總值指標的錯誤,源于現代西方經濟理論的錯誤。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認為凡是收入的所有者,就是收入的創造者;收入增加就是生產、經濟發展。
在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指導下,還出現了所謂的“虛擬經濟”、“數字經濟”之類的錯誤理論。
物質產品的生產、消費是不能虛擬的,所以不存在“虛擬經濟”,因而也沒有什么“實體經濟”;數字和文字都屬于意識,而經濟是物質生產和再生產,所以不可能存在數字經濟的外延。這些理論問題在這里就不展開了。
4.結論
本文重點和目的,就是要通過具體的事實,說明經濟發展兩條道路的根本區別,反對有關經濟形勢空話、套話、大話。自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至今十多年來,我國經濟一直處于下滑的態勢,隱藏著嚴重的生產過剩,但是,經濟學界和領導部門對于形勢卻始終保持樂觀的論斷:什么“經濟運行中積極因素不斷增多,國民經濟企穩回升”;什么“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甚至于說什么:“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已進入提質增效的‘第二季’,后面的故事會更精彩。”,甚至說:“中國經濟增長的奇跡讓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引起世界關注----中國道路注定要在全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發揮強大的影響”等等。直到現在仍然堅持“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就是不講經濟發展的事實。我們要用經濟發展的事實,揭露這些大話、空話、套話,還我國經濟發展的真實面目,同時揭穿現代西方經濟學和國內生產總值指標的錯誤,使人們從現代西方經濟理論下解放出來,真正看清我國經濟發展的形勢和趨勢,為經濟重新回歸科學社會主義道路做理論準備。
毛主席教導我們要反復宣傳階級斗爭的理論。他說:“在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的整個歷史時期(這個時期需要幾十年,甚至于更多時間)存在著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斗爭,存在著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這兩條道路的斗爭。”(《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冊第196頁)他還說:“承認階級同階級斗爭的存在-----我們從現在就講起,年年講,月月講”。(《毛澤東傳》1949-1976 第1251頁)這里就是按照他的教導,結合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以改革開放前后經濟發展的對比,進一步說明回歸科學社會主義才是經濟發展的唯一正確道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