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淪陷”
——兼對《經濟學》的批判
迎 春
新中國建立以后,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在我國就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盡管當時這種理論在我國的普及程度還很低,理論的社會主義部分也很不成熟,但是,由于無產階級在政治上取得的勝利,使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在理論界和學校都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主流媒體和學校課堂上只有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傳播,完全沒有西方經濟學的地位,基本上消聲滅跡。
改革開放以來,這種狀況發(fā)生了顛覆性的變化,西方經濟學很快實現(xiàn)全面復辟,而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在主流媒體上消聲滅跡,所以,這里把西方經濟學的復辟稱之為“淪陷”。要“收復失地”,就必須普及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和反復地批判資產階級經濟學。這篇文章就是想起一點普及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基本知識的作用,或者說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導讀”。
《經濟學》是著名美國經濟學家保羅.A.薩謬爾森和威廉.D.諾德豪斯的著作。“自從資產階級經濟學說出現(xiàn)以來,曾經存在著三本流行的教科書--------戰(zhàn)后,薩謬爾森《經濟學》取代馬歇爾著作的地位而成為第三本流行的教科書。目前存在于西方的經濟學的入門教科書雖然為數(shù)眾多,然而,其中的絕大部分都是本書的仿效品。此書不但銷路廣泛,據(jù)報道,早已超過100萬本,而且被譯為日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阿拉伯文以及其他國家的文字。自1948年出版以來,已重版許多次------而在1985年的12版中,薩謬爾森則作了重大的修改與補充。他寫道:‘自從作為里程碑的第1版以來,這個第12版是最徹底的一次修訂’。”(高鴻業(yè) 譯者序《經濟學》第12版 第1-2頁)我們就以《經濟學》第12版作為批判對象,通過批判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宣傳、普及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理論。
一,物質生產的內容與形式的區(qū)分
馬克思主義把物質生產區(qū)分為生產內容與社會形式兩個方面。
舉個例子,美國的福特汽車廠,一方面生產汽車這種物質產品,另一方面還生產“老板”和“打工仔”的關系。生產汽車,是生產的物質內容,而生產“老板”和“打工仔”的關系,則是生產的社會形式。所以,福特汽車廠的生產過程,既生產汽車的物質產品,又生產雇傭勞動的經濟關系。這就是物質生產內容與生產形式的兩個方面。
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把物質生產劃分為物質生產的內容與社會形式,是社會學能夠成為科學的基礎,也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與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根本分歧所在。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有一段名言:“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fā)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馬恩選集》第二卷 第82頁)這一段被列寧稱之為“天才的思想”的表述中,明確地把物質產品的生產與生產關系區(qū)分開來:即社會生產的內容與生產的形式。
馬克思在這里所說的“社會生產”,是指物質產品的生產。例如,生產糧食、布匹等物質產品,這在任何社會都是一樣的,所以,馬克思稱之為生產的“一般”;而生產關系則是隨生產力的發(fā)展變化不斷改變。例如,美國福特汽車廠生產汽車,和我國毛澤東時期的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汽車,生產的產品都是汽車,而生產的社會關系卻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所以,馬克思把生產的社會形式稱為“特殊”。又如生產關系可以分為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等,因此,馬克思把生產的社會形式稱之為“特殊”。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更加明確地把生產的物質內容與社會形式區(qū)分開來。他指出:“說到生產,總是指在一定社會發(fā)展階段上的生產-------例如,是現(xiàn)代資產階級生產-----生產一般是一個抽象------而忘記這種差別,正是那些證明現(xiàn)存社會關系永存與和諧的現(xiàn)代經濟學家的全部智慧所在。例如,他們說,沒有生產工具,哪怕這種生產工具不過是手,任何生產都不可能------資本,別的不說,也是生產工具-------可見資本是一種一般的、永存的自然關系”。(《馬恩選集》第二卷 第88頁)
100多年后,薩謬爾森的發(fā)行的《經濟學》,仍然是這樣說的:“資本一詞通常被用來表示一般的資本品,它是另一種不同的生產要素。”“現(xiàn)代先進的工業(yè)技術是以使用大量資本品為基礎的:精致的機器設備,大規(guī)模的工廠,成品與半成品,庫存與存貨。”(《經濟學》第88、87頁)把機器設備、工廠等說成是“資本品”,就是證明“資本是一種一般的、永存的自然關系”。
《經濟學》還把資本說為是“投入”的一部分。它說:“一般而言,投入分成三個部分:土地和自然資源、勞動、資本。”(第39頁)把資本與土地和自然資源、勞動并列為“投入”的要素,也是抹殺物質生產內容與社會形式界限。
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是把生產的內容區(qū)分為物質生產內容和社會形式,而《經濟學》則把生產內容與社會形式混在一起。
《經濟學》說:“任何社會------都必然要遇到三個基本的和相互關聯(lián)的經濟問題。生產什么商品和生產多少?-----如何生產物品?-----為誰生產物品?----這三個問題是基本的,而且是一切經濟制度所共有的。但是,不同的經濟制度卻以不同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第38頁)
生產什么商品與如何生產,屬于生產的內容,而為誰生產則屬于生產的社會形式。把兩種不同性質的混在一起,作為任何社會都面臨的共同問題,這就抹殺生產物質內容與社會形式的界限。《經濟學》混同資本主義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和共產主義為勞動群眾生產之間的原則區(qū)別,證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與物質生產一樣是永存的。
二,物質生產的內容是人類生存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認為,物質生產是社會存在的基礎,而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則只知道賺錢,根本不懂什么是物質生產。
1,生產
A,生產的概念
“生產 指以一定的生產關系聯(lián)系起來的人們,通過改造自然創(chuàng)造物質資料的過程。”(《政治經濟學詞典》許滌新主編 第91頁)這里所說的生產,是“改造自然”,“創(chuàng)造物質資料”。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概念。
《經濟學》的《第一編 基本概念》中,就沒有生產的概念,只有“投入”、“產出”的說法。
在《經濟組織的問題》一節(jié)內,有一段《投入和產出》:“經常聽說生產過程有投入和產出。投入或生產要素是企業(yè)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商品和勞務,投入被結合起來用以生產產出,而產出是由或者用于消費或者用于進一步生產的各種系列的有用物品或勞務所構成。”(《經濟學》第38-39頁),馬克思主義有關生產的概念,是符合實際的,而《經濟學》中所說的“投入”、“產出”,則是資產階級對于生產就是“賺錢”的認識。
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的定義,是指人們改造自然,創(chuàng)造物質資料,這里的主體是勞動者;而《經濟學》“投入 產出”的主體則是資本家或者“老板”;改造自然,創(chuàng)造物質資料,要受生產力水平的限制,而“投入 產出”、“資源配置”則沒有生產力水平的制約,只是資本家的商品、勞務“結合”。
生產是指物質產品的生產,不包括文化、教育等所謂的‘精神生產’。而在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理論基礎上建立的國內生產總值指標,不僅把文化、教育等部門的收入列入‘生產總值’之內,而且把政府、軍隊等政治、軍事有關部門的收入也列入‘國內生產總值’之內,可見,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的‘生產’概念就是“收入”。
《經濟學》中專門有一段叫《生產可能性邊緣》,用圖表表現(xiàn)的生產可能性,一面是生產“消費物品”,另一面是生產“投資品”,一條曲線表示,既可以選擇全部生產消費物品,也可以選擇全部生產投資品,這就是有名的“大炮”與“黃油”之間的選擇。這里根本不涉及生產的物質條件,如生產大炮的設備、原料等等。這種“隨心所欲”的“資源配置”,完全不符合實際,不是經濟學,而是“神話”。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八路軍沒有生產大炮的物質條件,不要說全部生產大炮,連一門大炮也生產不出來。生產大炮,要有生產大炮的設備和原料,還要有懂得生產大炮的工人、技師等,沒有這些物質條件,根本不可能任意進行“資源配置”。
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所謂的“生產”,其理論基礎是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家薩伊的:“所謂生產,不是創(chuàng)造物質,而是創(chuàng)造效用。生產不是以產品的長短、大小或輕重估計,而是以產品的效用估計。”“薩伊這種不創(chuàng)造物質、只創(chuàng)造效用的觀點,無限地擴大了生產勞動的范圍——把賭博、嫖娼等活動也看‘生產勞動’,十分荒謬。”(魯明學等著《西方經濟學說史概要》)“------以西方經濟學家薩伊的庸俗經濟學為理論基礎的,不分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部門,認為凡是收入的所有者即收入的創(chuàng)作者,不管你是生產勞動者、資本家、總統(tǒng)或者妓女都一樣。”(劉日新著《新中國前三十年關于計劃經濟的爭論》)正是庸俗經濟學理論這種生產不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只創(chuàng)造效用;不分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收入的所有者即收入的創(chuàng)造者的理論,才產生出錯誤的國內生產總值指標體系。按照這種理論,只要有收入就是物質生產,因而國內生產總值指標采用貨幣流通量進行核算。
《經濟學》連生產都沒有科學的概念,所以說《經濟學》是“一盆漿糊”。
兩種不同的生產概念,反映了兩個階級對于生產的不同理論認識。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的概念,是無產階級的認識,符合客觀實際;《經濟學》關于生產的概念,則是資本家對于生產的認為:生產對于資本家來說就是“投入”,就是“資源配置”,他們唯一關注是的“產出”,是賺錢。
B,生產要素
馬克思指出:“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動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如果整個過程從其結果的角度,從產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末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表現(xiàn)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xiàn)為生產勞動。”(《資本論》第一卷 第202、206頁)馬克思從能動的角度講生產,就是勞動。勞動的要素就是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前者是生產的能動力量,是主要動力,后者則是生產的物質條件。
勞動者是生產要素中的能動力量,是第一生產要素。
“勞動資料是勞動者置于自己和勞動對象之間,用來把自己的活動傳導到勞動對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綜合體。勞動者利用物的機械的、物理的和化學的屬性,以便把這些物當作發(fā)揮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勞動者直接掌握的東西,不是勞動對象,而是勞動資料-------。這樣,自然物本身就成為他的活動器官,他把這種器官加到他身體的器官上,------延長了他的自然的肢體------各種經濟時代的區(qū)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么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fā)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在勞動資料中,機械性的勞動資料-----比充當勞動對象的容器的勞動資料------更能顯示一個社會生產時代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特征。”(同上書 第203、204頁)
馬克思對于勞動對象也進行了分析。他把經過“勞動濾過”的資源,稱為原料;沒有經過“勞動濾過”的自然資源,稱為資源。(參考《資本論》一卷 第206頁)
總之,馬克思對于生產要素進行了詳盡、科學的分析。
《經濟學》則說:“投入分成三個部分:土地和自然資源、勞動、資本。”(第39頁)
土地怎么能夠直接成為生產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有成為廠房、耕地的土地,才是勞動資料的組成部分;自然資源也不全是生產的組成部分,只有作為采礦業(yè)、捕撈業(yè)的自然資源才成為生產的組成部分。至于說資本是生產的一個組成部分,則更是概念混亂。資本是一種經濟關系,而不是物品,把資本說成是物質生產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混淆物質生產內容與社會形式的表現(xiàn)。
可見,《經濟學》對于生產要素的分析也很混亂。正是由于生產要素概念的混亂,直接引導出所謂的“資源稀缺規(guī)律”等等。實際“稀缺”的不是資源,而是生產的物質產品。
2,生產力
A,概念
“人們控制與征服自然的能力。”(《政治經濟學詞典》第78頁)
生產力是由勞動力和勞動資料形成,是征服自然的一種潛在的能力。說它是潛在的能力,是因為勞動者利用勞動資料作用于勞動對象時,就成為生產過程。對于生產過程而言,生產力是一種潛在的能力。
《經濟學》說:‘如果資源是無限的,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就不會成為問題。’(第41頁)這里的“資源”概念是錯誤的,是不懂生產力的錯誤。
‘資源 生產資料或生活資料的天然來源:地下資源;水力資源;人力資源。’(《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1995.北京 第1529頁)按照馬克思的話說,就是沒有經過勞動‘濾過’的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是無限的。稀缺的是物質生產品,而不是資源。
以能源為例。在生產力低下時,人們依靠殘枝敗葉作為能源;生產力發(fā)展了,人們能夠生產煤炭,用煤炭作為能源;生產力進一步發(fā)展,人們能夠生產石油作為能源;當生產力進一步發(fā)展,人們能夠利用原子能,利用的能量資源范圍更進一步擴大。
自然資源是無窮無盡的,關鍵在于生產力的發(fā)展。生產力越發(fā)展,能夠利用的資源就越多。所以,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的所謂‘稀缺規(guī)律’是錯誤的理論。‘稀缺’的不是‘資源’,而是生產品,因為,生產品要受生產力的制約。總之,所謂的資源‘稀缺規(guī)律’,不符合實際,是沒有科學生產力概念的產物。
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有所謂的‘資源配置’理論,即《經濟學》中所說的‘生產可能性邊緣’理論,認為人們可以任意‘配置資源’,既可以全部生產消費品,也可以全部生產投資品。這種理論的錯誤,也是因為沒有科學的生產力概念造成的。
生產什么產品,首先是受生產力的限制。具備什么樣的生產力,才可能生產出什么產品。當前我國還不具備生產大型民用客機的生產能力,就不可能生產大型民用客機。人們不能任意‘選擇’資源配置。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的哲學基礎是歷史唯心主義,與沒有生產力的科學概念密切相關。
總之,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有生產力的科學概念,而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的所謂‘稀缺規(guī)律’、資源配置理論等,表明它根本就不懂生產力。
馬克思在研究生產力的歷史發(fā)展時,把生產力發(fā)展劃分為三個大的階段:使用手工工具的個體勞動;協(xié)作;機器大工業(yè)。(參看《資本論》第一卷 第十一章協(xié)作 第十三章機器大工業(yè))特別是他對于機器生產的深入分析,對于認識生產力的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他指出:“所有發(fā)達的機器都由三個本質上不同的部分組成:發(fā)動機,傳動機構,工具機或工作機。”“在真正的工具從人那里轉移到機構上以后,機器就代替了單純的工具------人能夠同時使用的工具的數(shù)量,受到人天生的生產工具的數(shù)量,即他自己身體的器官數(shù)量的限制,-------同一工作機同時使用工具的數(shù)量,一開始就擺脫了工人的手工工具所受的器官的限制。”“作為工業(yè)革命起點的機器,是用一個機構代替只使用一個工具的工人,這個機構用許多同樣的或同種的工具一起作業(yè),由一個單一的動力來推動”。(同上書 第410、411、413頁)
馬克思揭示了工業(yè)革命的本質,就是用工具機代替人的器官,使用工具的數(shù)量擺脫了人的器官的限制。過去使用手紡機紡紗,由于人的器官限制,一次只能紡一根紗,現(xiàn)在使用紡織機,一次可以紡幾十、幾百根紗;過去用手播種,只能用一支手,現(xiàn)在采用播種機,擺脫了人體器官的限制,一次可以播很多的種子,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所以,采用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生產,是生產力發(fā)展的一個飛躍;由經驗生產,向自然科學、技術學指導生產的偉大轉變。
根據(jù)馬克思的這種分析可以預見,將來使用機器人替代人腦的部分作用,必將促進生產力的極大發(fā)展,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一定會實現(xiàn)。當前的主要障礙就是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一方面它以專利制度限制技術的推廣、應用;更重要的是它限制了廣大勞動群眾的購買力,使周期性的生產過剩經濟危機反復爆發(fā),嚴重地束縛了生產力的發(fā)展。當前世界上一方面是一些落后的國家廣大群眾“食不果腹”、“衣不敝體”,另一方面是一些國家生產過剩;特別是2008年爆發(fā)經濟危機至今,世界經濟一直處于蕭條狀態(tài),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束縛生產力發(fā)展的最有力的證明。
有人說:“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指自然科學及技術上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被應用、合并于生產過程中,引起生產力的物的因素與人的因素的發(fā)展變化,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政治經濟學詞典》第80頁)定義還引用了馬克思的話:“生產力里面也包括科學在內。”
說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甚至是第一生產力,是一種錯誤的理論。當科學技術還是一種理論認識時,還不是物質力量。只有“被應用、合并于”生產過程,才“轉化”為生產力,所以,說“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不符合實際。當科學技術還是人們對于自然的認識,還沒有成為一種物質力量,還不是生產力。所以,“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一個錯誤的論斷,而且在我國非常流行,必須糾正。
《經濟學》根本就沒有生產力的概念,有的是“資源配置”、“投入 產出”等。因此,出現(xiàn)了任意“配置”資源的各種曲線,既可以全部生產消費物品,也可以全部生產投資品;也可以在兩者之間任意選擇一種組合。這種“資源配置”理論,根本不是科學,而是“神話”。
舊中國沒有生產汽車的能力,既沒有具有生產汽車技能的工人,也沒有生產汽車的設備,根本就不可能生產出汽車。所以,具有生產力,是生產物質產品的前提。離開生產力的實際狀況,談什么“資源配置”,就像《西游記》中孫悟空拔毫毛任意變出東西一樣,只存在于神話之中,根本不符合實際。
B,生產力的發(fā)展階段
馬克思在論述勞動資料時指出:“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fā)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馬克思認為勞動資料是勞動者自然肢體的“延長”。(第203頁)
按照馬克思關于勞動資料的觀點,把生產力的發(fā)展劃分為兩個大的階段,即手工工具階段和機器生產階段。所謂的工業(yè)革命,就是由運用手工工具生產,轉變?yōu)闄C器生產,即把工具由人的器官中解放出來,由機械代替人的自然器官,這樣就極大地發(fā)展了生產力。過去生產力的發(fā)展,主要是依靠勞動者的經驗積累,而工業(yè)革命以后,主要是把科學技術“應用”、“合并”于生產過程,由經驗型的發(fā)展,躍進的科學型的發(fā)展。
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像生產原子能發(fā)電站之類的高科技工業(yè),生產與科學、技術研究的結合就更加緊密,所以,有人提出了生產技術科學研究綜合體的概念。
馬克思不僅分析了機器生產與手工工具生產之間的區(qū)別,而且對于手工工具生產之間的區(qū)別,也進行了科學的分析,提出了對于個體勞動來說,協(xié)作是一種新的生產力。這種理論對于我國農業(yè)合作化的開展,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成為開展農業(yè)集體化運動的理論根據(jù)。
上世紀50年代初期,劉少奇認為在沒有拖拉機和化肥的條件下,實現(xiàn)農業(yè)合作化,“是一種錯誤的、危險的、空想的農業(yè)社會主義思想”。毛主席反對這種觀點,他說:“既然西方資本主義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有一個工場手工業(yè)階段,即尚未采用蒸汽動力機械、而依靠工場分工以形成新生產力的階段,則中國的合作社,依靠統(tǒng)一經營形成新生產力,去動搖私有基礎,也是可行的。他講的道理把我們說服了。”(《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薄一波著 上 第189、19頁)可見,馬克思關于協(xié)作是新生產力的理論,曾經有力地促進了我國農業(yè)合作化的開展。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研究人民公社時,寫了《論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發(fā)展變化的物質根源》,就是運用馬克思關于協(xié)作的理論,說明人民公社具有新生產力基礎,反對我國農業(yè)集體化沒有生產力基礎的錯誤觀點,堅定地支持農業(yè)集體化的道路;也正是閱讀了馬克思有關生產、生產力的論述,對于馬克思有關物質生產內容的論述更加關注,寫了一些宣傳文章。
總之,馬克思對于生產力的研究,不僅具有歷史意義,而且具有巨大的現(xiàn)實指導作用。而《經濟學》則根本沒有生產力的概念,更不說對于生產力的深入研究了。
3,生產品
生產品是勞動者運用勞動資料對于勞動對象加工的產物,是滿足人們某種消費需求的物質產品。馬克思按照物質產品在再生產過程中的作用,分為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兩大類。而《經濟學》則從資產階級賺錢的角度,把產品分為消費物品和投資品。所謂的“投資品”,混淆了生產關系于物質生產一般的界限,證明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沒有科學的概念。
當前我國正面臨著新冠肺炎肆虐,人們需要的是防護用品,口罩這種最普通的生活用品就是成為人們最急需的防護用品。最近視頻上出現(xiàn)了一個畫面,一位老太太坐在火車車廂中因為沒有口罩戴而流淚。這個事實說明,人們需要的是物質產品的有用性:防疫期間需要口罩、防護服等;肚子餓了要吃飯;天冷了,要穿衣服等。所以,任何社會都必須生產物質產品,因為產品具有有用性,能夠滿足某種生活需要。而在資產階級的眼里,只認識金錢,他們根本不懂物質生產與賺錢之間的區(qū)別;不懂生產的內容與社會形式之間的區(qū)別。
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不僅是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無與倫比”的模范,研究物質生產的內容也無人可以相比。
4,經濟
A,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的概念和對于經濟的研究
馬克思主義的經濟概念,是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包括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各個環(huán)節(jié)。生產是一個不斷的“流”,只有不斷的生產、消費,人類社會才能夠繼續(xù)存在,因此,再生產的運動不斷地持續(xù)進行。馬克思對于再生產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關系的研究,十分縝密和科學。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詳盡地論述了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關系。
B,《經濟學》的經濟概念
《經濟學》書中沒有經濟的概念,只有“每個經濟社會必須面臨的三個基本問題-----生產什么和生產多少?社會如何把它的各種要素——土地、勞動、機器——加以配合來生產每一種物品?為誰生產物品?——就是說,國民產品將如何在具有不同勞動技能、土地和資本品的居民中間進行分配。”“有人說,消費者是君主,是君王-----用他們的貨幣選票來購買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你的選票和我的選票為了物品而競爭;而具有最多貨幣選票的人對于生產何種物品以及物品落在誰的手里的問題,有著巨大的影響------下面我們考察供給和需求理論。”“你甚至于可以使鸚鵡成為一個博學的經濟學者——它必須學的就是‘供給’與‘需求’這兩個名詞。”(《經濟學》第100頁)可見,作者根本就沒有經濟的科學概念,不懂經濟是物質產品的生產和再生產,只有“供給”與“需求”概念。
“供給”與“需求”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文化需求、人才需求等等也是一種客觀存在。因此,需求與供給,不屬于經濟學的科學范疇,把供給與需求運用的到經濟學,替代生產與消費的概念不科學。
馬克思關于經濟的概念:物質產品的生產和再生產,科學地概括了經濟的本質,把經濟活動至于嚴格的物質條件之下:物質生產首先要受生產力條件的制約,而生產力是前人遺留下的物質條件,不可能按照人們的主觀意志任意改變:物質生產要受再生產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的制約,生產出來的產品消費不了,再生產就不可能繼續(xù)進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下不斷爆發(fā)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就是再生產不能繼續(xù)進行的最好例證。而在《經濟學》里,經濟就像一個“面團”,想怎么“捏”就怎么“捏”:不論是“資源配置”論也好,“供給”與“需求”也罷,總之,都不受當時當?shù)氐奈镔|條件的制約,人們想怎么“配置”,就怎么“配置”;想“供給”多少就“供給”多少。《經濟學》里的經濟,就是“貨幣”選票。經濟學連一個科學的經濟概念都沒有,這種“經濟學”當然不可能成為科學。
說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于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的分析,是“大家公認的無與倫比的模范”,(參看《列寧選集》第一卷 第11頁)它對于生產“一般”的分析,也是無與倫比的模范。
三,物質生產的社會形式是其他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
1,生產關系
馬克思發(fā)現(xiàn)生產關系,使社會學有可能成為科學,是社會科學史上的偉大轉折。
馬克思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fā)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xiàn)實基礎。”(《馬恩選集》第二卷 第82頁)這里既說明什么是生產關系,也說明了生產關系與其他社會關系之間的聯(lián)系。
列寧把這一發(fā)現(xiàn)稱為“天才的思想”。他進一步闡述:“在此以前,社會學家不善于往下探討和研究這樣簡單和這樣原始的關系(指生產關系——引者注),而徑直著手探討和研究政治法律形式,一碰到這些形式是由當時人類某種思想產生的事實就停留下來;結果似乎社會關系是由人們自覺地建立起來的。但這個-------結論是和一切歷史觀察完全矛盾的。”馬克思“---所用的方法就是從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來,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來,并把它當做決定其余一切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唯物主義提供了一個完全客觀的標準,它把‘生產關系’劃為社會結構,使我們有可能把主觀主義認為不能應用到社會學上來的一般科學的重復率應用到這些關系上來------就有可能把各國制度概括為一個基本概念,即社會形態(tài)---------劃分出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和另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的東西,研究出一切資本主義國家所共有的東西。”(《列寧選集》第一卷 第7、6、8頁)
生產關系就是物質生產的社會形式,是其他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馬克思根據(jù)生產關系的標準,認為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就是資本與雇傭勞動的關系。他指出:“只有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所有者在市場上找到出賣勞動力的自由工人的時候,資本才產生。”(《資本論》第一卷 第193頁)
馬克思提出的生產關系的概念,完全符合實際。例如,美國福特汽車廠生產汽車的過程,就是一方面生產物質產品汽車,另一方面則生產“老板”和“打工仔”的關系。
《經濟學》則根本沒有生產關系的概念,它對經濟制度的劃分,是按照“決策”方式區(qū)分的,把經濟制度分為“市場經濟”、“統(tǒng)治經濟”和“混合經濟”等等。可見,所謂的“市場經濟”、“計劃經濟”等都不是按照生產關系劃分的科學概念,而是按照決策的方式劃分的錯誤概念。不僅如此,《經濟學》還明確反對馬克思主義按照生產關系劃分社會形態(tài),說什么:“------有些經濟學者或哲學家便宣告,資本主義正在滅亡或更糟一些。其他人則預言一種機械的和不可避免的進程時間表——從野蠻到封建主義、從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從社會主義到共產主義。”(《經濟學》下 第287頁)
2,經濟關系
經濟關系是包括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關系的統(tǒng)稱。以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為例,生產關系就是資本家與無產者圍繞著剩余價值的關系;流通領域的關系,一方面是購買勞動力商品的資本家,另一方面則是出賣勞動力商品的無產者;分配領域是:工資獲得者與利潤占有者;消費領域是資本家的炫富和無產者的貸款消費等。
《經濟學》極力掩蓋資本與雇傭勞動的生產關系,把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稱為市場經濟,用所謂的“看不見的手”、市場配置資源等理論,論證資本主義雇傭勞動經濟制度的永存,這是由他們的階級本能決定的。
我們一些學習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也不按照生產關系劃分社會形態(tài),而是跟著資產階級的經濟學理論,把資本主義經濟稱之為市場經濟,把實行雇傭勞動制度的國有經濟,也看作是公有制經濟,這是向資產階級經濟理論的投降。
3,生產關系的發(fā)展變化
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人類社會的經濟關系經歷了原始公社的公有制經濟關系,私有制的奴隸主與奴隸的經濟關系、封建地主與佃農的經濟關系、資本家與雇傭工人的經濟關系以及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等不同發(fā)展階段。歷史事實證明馬克思主義的經濟關系的理論符合實際,而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則根本不承認社會經濟制度的發(fā)展規(guī)律,也沒有發(fā)展變化的歷史,認為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是“一架靈巧的機器”,是永恒的經濟制度。
4,資本與雇傭勞動關系與“市場經濟”
前面已多次涉及市場經濟,說明這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對于雇傭勞動經濟制度的概念,是按照決策的方式劃分經濟制度的結果。實際它的主要內容就是一切產品都成為商品,通過市場買賣,特別是勞動力也進入商品領域,這時貨幣就轉變?yōu)橘Y本,簡單商品經濟就轉變?yōu)橘Y本主義商品經濟,所以說所謂的市場經濟,就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對于雇傭勞動經濟制度的概念。
《經濟學》直截了當?shù)卣f:“最后一種方式是資本主義的自由企業(yè)經濟,或市場經濟。”(《經濟學》上 第40頁)這里一再講市場經濟的概念,是為了說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荒謬的概念。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雇傭勞動經濟制度的對立物,公有制是消滅雇傭勞動經濟制度的產物,怎么可能出現(xiàn)“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呢?!所謂的“市場配置資源”,就是描述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說法,怎么可能出現(xiàn)社會主義的“市場配置資源”?無論是原蘇聯(lián)或者是新中國的毛澤東時期,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發(fā)展,都是按照計劃進行的,這種按照計劃發(fā)展經濟,是由公有制經濟的本質決定的,是公有制經濟的必然表現(xiàn)。所以,所謂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欺騙群眾的錯誤概念,實際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復辟的“護身符”。正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口號下,我國經濟實現(xiàn)了雇傭勞動經濟制度的全面復辟。不僅外資、私營企業(yè)是雇傭勞動經濟制度,現(xiàn)有的國有企業(yè)也是雇傭勞動經濟制度,只不過產權有國家的成分罷了。
四,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淪陷”
正如列寧所說:“馬克思的經濟學說就是馬克思理論最深刻、最全面、最詳盡的證明和運用。”(《馬恩選集》第一卷 第14頁)但是,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經濟理論陣地,卻被“一盆漿糊”的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占領,所以說是“淪陷”。
上面論述了馬克思關于物質生產的內容與社會形式的區(qū)別;生產內容中的生產、生產要素、生產力、生產力發(fā)展階段、再生產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區(qū)別和聯(lián)系,以及生產社會形式有關生產關系的論述等等,都是科學的理論。
列寧指出:“他(指馬克思——引者注)所用的方法就是從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來,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來,并把它當做決定其余一切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把社會關系分成為物質關系和思想關系。思想關系只是不以人們的意志和意識為轉移而形成的物質關系的上層建筑,而物質關系是人們維持生存的活動的形式(結果)。”“----他還對這個制度做了科學的解釋,把這個----現(xiàn)代制度歸結為一個共同基礎即資本主義社會形態(tài),并對這個社會形態(tài)的活動規(guī)律和發(fā)展規(guī)律做了客觀的分析(他指明了這個制度下的剝削的必然性)。”“他以對資本主義制度的這種客觀分析證明了資本主義制度變?yōu)樯鐣髁x制度的必然性。”(《列寧選集》第一卷 第6、18、25頁)可見,馬克思是把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劃分開來,揭示它們的本質和聯(lián)系,揭示資本主義必將被社會主義替代的必然性。這種“無與倫比”的科學經濟理論,無論是對于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必然滅亡歷史命運的分析,還是對于生產“一般”的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的分析與論述,都是西方經濟學無法比擬的。而,改革開放以來這種科學的經濟理論卻被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所取代。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爭論的開展,經濟學界則圍繞著“市場”與“計劃”展開了爭論。
從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 “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等等,最終確立了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而且被譽為“一次真正的理論創(chuàng)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光輝典范”。實際上這是資本主義勢力在經濟理論方面復辟的表現(xiàn)。
“市場”與“計劃”之間的爭論,本身就陷入了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的軌道,抹殺了資本主義雇傭勞動經濟制度與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根本對立。
吳敬璉是改革開放初期經濟學界的風云人物,以宣傳“市場經濟”著稱,被稱為“吳市場”,是大力宣傳西方經濟學的急先鋒。他在推出‘心血凝結之作’《中國增長模式抉擇》一書中說:“我查閱了大量發(fā)展經濟學文獻,對發(fā)展經濟學理論的發(fā)展進行了梳理,同時收集了有關的經驗數(shù)據(jù),對照我國經濟發(fā)展情況進行了分析”以后,把美國的增長模式稱之為‘現(xiàn)代經濟增長模式’;把美國的市場經濟稱為‘現(xiàn)代市場經濟’,把美國的道路奉為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典范。而這些“發(fā)展經濟學文獻”、“發(fā)展經濟學理論”、“經驗數(shù)據(jù)”等等,都是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的理論。
就在(增訂本)出版的時候,美國爆發(fā)了經濟危機。被吳敬璉奉為‘現(xiàn)代經濟增長模式、’‘現(xiàn)代經濟結構’典范的美國,發(fā)生了‘百年一遇’的經濟危機,徹底摧毀了美國經濟的虛假繁榮,充分暴露了腐朽經濟的真實面目,也標志吳氏理論的徹底破產。我國的另一位經濟學家在爆發(fā)經濟危機以后也說:“這次危機,確實使我們對于過去的幾乎所有的事情都要重新來看,比如說我們在這次危機之前,當我們談金融體系的時候,大家不自覺地認為美國的金融體系比較好,也有效率,監(jiān)督又非常有效,對于全球的影響也非常之大,非常之深遠。但是,危機就是在這樣一個最發(fā)達、我們一直以為老師的國家里發(fā)生,還影響了全世界,這就讓我們重新來考慮問題,這次危機可以說是一頂頂王冠落地,不僅僅是一些大機構王冠落地,一些大專家王冠落地,一些大國家王冠落地,一些以前我們認為是金科玉律的經濟學道理王冠落地”等等。這是我國“經濟學家”公開承認以美國為師的直白。但是,由于雇傭勞動經濟制度已經在我國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經濟危機一過,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依然居于統(tǒng)治地位,這是雇傭勞動經濟關系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必然。
我國經濟學領域被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淪陷”,是經濟發(fā)展兩條道路斗爭在經濟理論方面的表現(xiàn)。
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的經濟發(fā)展一直存在著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兩條道路的斗爭。由于我國原有的生產力水平太低,盡管毛澤東時期經濟獲得高速發(fā)展,但是,和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差距仍然非常大。當國際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斗爭,由軍事和政治斗爭為主,轉變?yōu)榻洕窢帪橹鲿r,生產力水平的巨大差距,就轉化為資本主義的復辟勢力。我國實現(xiàn)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復辟,最終是由生產力水平決定的,有物質根源。正如列寧所說:“----只有把社會關系歸結于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據(jù)把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看做自然歷史過程。”(《列寧選集》第一卷 第8頁)蘇聯(lián)等社會主義國家實現(xiàn)的資本主義徹底復辟和我國的改革開放,都不是偶然的,有物質生產力的根源
赫魯曉夫訪問美國回來后,大肆宣揚美國如何富裕:“他說,美國差不多每個家庭都有汽車,一家都有幾間房子,住的很好,吃的也很好,生活水平很高”等等。為此,“毛主席寫了一首打油詩,諷刺赫魯曉夫訪美。這首打油詩是這樣的:西海如今出圣人,涂脂抹粉上豪門,一輛汽車幾間屋,三頭黃犢半盆銀。舉世勞民同主子,萬年宇宙絕紛爭。列寧火焰成灰燼,人類從此入大同。”(《十年論戰(zhàn)》吳冷西著 第221、228頁)鄧小平則公開宣傳:“我們確定了一個政治目標:發(fā)展經濟,到本世紀末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按照人口平均達到八百美元,人民生活水平達到小康水平。這個目標對發(fā)達國家來說是微不足道的,但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雄心壯志,是一個宏偉目標。”(《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第77頁)他說我國的政治目標,對于發(fā)達國家來說“微不足道”,是比較我國與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生活水平高低,完全不涉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經濟制度的根本區(qū)別,不講經濟發(fā)展的前景;也是確定以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作為我國的奮斗目標,是赤裸裸的復辟資本主義宣言。
群眾中流傳的社會主義是“樓上樓下,點打電話”,“土豆燒牛肉”的共產主義等,也是混淆生產、生活水平與社會制度的錯誤認識。
改革開放以來,復辟資本主義勢力在經濟理論上的表現(xiàn),就是所謂的“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之爭,實質是掩蓋社會主義公有制與資本主義雇傭勞動經濟制度的根本區(qū)別。
按照生產關系劃分,資本主義是雇傭勞動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則是公有制。而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則按照決策方式劃分經濟制度,把資本主義稱為“市場經濟”,把社會主義稱為“計劃經濟”。所以,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就是確定走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的道路,是經濟理論“淪陷”的標志。
改革開放以后,由于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的規(guī)律,我國吸收了大量外資,私營資本經濟也得到迅速擴大,我國經濟一度獲得較快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盛行一時。但是,好景不長,2008年爆發(fā)的世界經濟危機,雇傭勞動經濟制度腐朽、沒落的本質暴露無遺。經濟危機爆發(fā)至今十余年,世界經濟仍然處于蕭條狀態(tài),完全看不到復蘇的氣息,更不用說繁榮的影子。
世界經濟危機爆發(fā)以后,我國經濟一度出現(xiàn)的繁榮景象也驟然消失。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由兩位數(shù),急劇下降到“保8”、“保6”等等。即使在增加大量債務、濫發(fā)紙幣的條件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不斷加大,生產過剩暴露無遺,雇傭勞動制度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事實充分顯露,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科學性再一次被證實。
當前資本主義世界和我國都存在著的事實是:一方面存在著大量貧困人口,依靠貸款、救濟維持生存,數(shù)以億計的群眾食不果腹,而另一方面是又存在著生產過剩,有的國家糧食賣不出去等;一方面技術高度發(fā)展,現(xiàn)有技術已經可以把人送入太空,另一方面地球上卻充斥著古代的生產方式。這是雇傭勞動經濟制度束縛生產力發(fā)展的鐵證。只有消滅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實現(xiàn)公有制,廢除專利制,技術歸全體勞動人民;消滅雇傭勞動制度,使工人的工資不僅只能維持勞動力再生產,而是像毛澤東時期那樣,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而不斷提高,消費品的生產供不應求。那時,世界必將出現(xiàn)生產力的飛躍式發(fā)展,再現(xiàn)“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情景!
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說過:“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資本論》第一卷 第832頁)這個科學的預見不久必將實現(xiàn)。
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淪陷”的過程中,我作為一個經濟理論工作者,有自己應當承擔的一份責任。改革開放以來,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工作者,不僅醒悟太晚,而且還與人合作寫過一篇錯誤文章;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才開始意識到這是一場階級斗爭,是文化大革命的繼續(xù)。雖然我個人的作用微不足道,但是,每個人都應當承擔自己的責任。只有人們都承擔起自己應盡的責任,社會才可能最終得到解放。
馬克思列寧毛澤東主義必將光芒四射!
共產主義必將實現(xiàn)!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