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著名金融機構的一位金融學家,也可能是經濟學家,在著名電視臺上講,為應對這次疫情導致的經濟下滑,國家決定提供更多貸款流入市場,增加“流動性”,推動經濟復蘇,減弱這次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推動經濟復蘇。云云。
我看了半天,感覺,此經濟學家(也可能是金融學家),不是在開玩笑。
向企業提供更多貸款,讓更多貨幣流入市場,增加流通性,這會導致經濟繁榮?你頭腦沒有發昏吧?沒有搞錯吧?
這種增加流通性的做法,究竟會導致什么?咱們看看漢朝的故事吧。
元狩五年(公元118年),漢武帝下令郡國鑄五銖錢,這意味著中央與地方分享發行貨幣的權力,但不允許盜鑄。注意,這其實不是什么新事物,而是漢武帝對舊鑄幣制度的追認。不過,這一招提高了鑄幣門檻,減少了鑄幣主體,表面上對有鑄幣權的各郡國是有利的,所以,他們不會反對。不過,這是虛晃槍,為了麻痹他們。三年后,元鼎二年(公元115年),漢武帝以郡國“多奸鑄錢,錢多輕”為由,開始回收郡國的鑄幣權。又過二年,元鼎四年(公元113年),這次來真的了,漢武帝“悉令郡國毋鑄錢”,徹底廢除了自漢高祖、迄漢景帝以來的郡國鑄幣權;強制規定只有中央政府才有權鑄幣,而且,漢武帝還把鑄幣用的銅材由中央編制起來,并提高鑄幣的工藝難度,防止盜鑄(即“造假錢”)。
請注意,漢朝的“五銖錢”,而與今天的紙鈔一樣,是信用貨幣。與黃金白銀不一樣。
鑄幣權與郡國分享,什么意思?就是說,各郡國鑄幣機構(相當于銀行)都可以為“市場主體”提供金融服務,自然也就增加了“流動性”。這種“提供金融服務”的權力,在漢武帝看來,屬于政權的關鍵組成部分,是他的太爺、爺爺、爸爸都想收回而沒有收回的。這種增加“流動性”,與當年在山東抗日革命根據地,偽幣、日幣、法幣、北海幣同時流通,沒有本質區別。
收回鑄幣權,是漢武帝在收回軍權、打敗北方的匈奴之后的最偉大政治舉措。收回鑄幣權,意味著,為市場主體“提供金融服務”這個事,屬于政權的關鍵組成部分,只能由中央來做,地方郡國無權與聞!
漢武帝這個收回鑄幣權的做法,中國共產黨山東抗日革命根據地,也如法炮制,通過三次“排法制偽”斗爭,終于把法幣、偽幣都驅逐出根據地。
我個人在看漢書時,非常懷疑,漢庭的權臣與北方的匈奴是不是相互勾結的?僅僅兩個年輕的將領衛青、霍去病,也沒有什么作戰經驗,就能把匈奴打得如此慘不忍睹,匈奴軍根本不像漢書里面說的(很可能是開國元勛們說的)那么厲害嘛。漢庭權臣很可能、也完全有理由與這個北方的敵人里應外合,姑息養奸,協敵自重,以牽制皇帝收回兵權、財金大權的意圖。
漢朝在領土版圖上的統一,是打敗項羽、平定四方軍閥就完成了,在這個問題上,高祖與權臣、悍將,沒有根本矛盾。但真正經濟金融意義上的統一,則完成于漢武帝時代,國家壟斷鑄幣權,才意味著漢朝政權真正在經濟金融意義上建立起來了。在收回鑄幣權問題上,漢朝庭與權臣、宗王、地方豪強,有著不可調和的尖銳矛盾,斗爭極其激烈,所以,才死了那么多重要名人,有好人也有壞人。
那么,我們再回頭看看“增加流通性,推動經濟復蘇”這個政策,對當前的中國,究竟是意味推動經濟發展,還是破壞經濟發展,還是別的什么。
毫無疑問,漢朝郡國鑄幣,只意味著:一是與中央政府分權,侵蝕中央政權的經濟金融能力;二是必然導致各郡國大量鑄幣以掠奪商品,也就是“增加流動性”,導致物價飛騰、通貨膨脹;三是最終導致兩極分化、經濟危機、民不聊生,漢朝天下動蕩,這是政治上的后果。
那么,今天這種“增加流通性”的政策的結果是什么呢?
首先,因為在華外資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限制已經取消,就是說,這些外資金融機構和中國國家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一樣,可以貸款給企業,有存款業務,甚至還有其他業務。那么,這些銀行必然爭先恐后地向各類企業貸款。為什么呢?因為這些外資在華金融機構的錢,都是白來的,要多少有多少,幾乎不需要任何付出,無非就是從其本國拿來一串數字,表示一個投資額,要多大有多大,到中國投資,交給中國國有銀行兌換成人民幣,然后用這些人民幣投資或者貸款。這意味著什么呢?這意味著:在華外資金融機構,與漢朝的郡國一樣,是有鑄幣權的!意味著中國政權把鑄幣權交給了這些在華外資金融機構,使得其鑄幣權與中國人民銀行一樣,甚至更加有優勢。因為有了鑄幣權,所以,當然要大量“鑄幣”向中國輸出資本,然后,千方百計向中國企業貸款、投資等等,不擇手段地為市場“提供金融服務”。這樣,其實就是在掠奪中國經濟,并吞中國企業,“空手套白狼”,最終完全控制中國金融和所有輕重工業農業。
自然而然,在取消在華外資金融機構業務范圍限制,鼓勵他們為中國市場提供“金融服務”的政策前提下,中國中央政權的經濟金融能力和權力進一步削弱甚至是完全喪失,外資金融、私有金融機構必然大肆掠奪中國實體企業,必然物價飛騰、通貨膨脹,必然貧富進一步分化、必然民不聊生,很可能出現社會動蕩。
漢朝皇帝,從高祖建政,到漢武帝收回鑄幣權,其間用了60年時間,采用法家思想,犧牲了呂家、少帝劉弘等兄弟、鄧通、晁錯等大人物,總算死里逃生,奪回鑄幣權,劉家才算真正當上了皇帝,不象高祖、文帝、景帝那么窩囊了;老百姓因為少了郡國的剝削,日子應該稍好過一些。
新中國比漢朝幸運得多,毛主席懂金融,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期間,就開始建立自己的獨立自主的金融體系??谷諔馉帯⒔夥艖馉幹校伯a黨獨立自主的金融體系已經成熟。解放戰爭即將結束時,中央及時將鑄幣大權收回中央。建國不久,由于鑄幣權統一、且獨立自主,毛主席共產黨就進行了貨幣改革,統一了全國貨幣,并保證了中國金融穩定、貨幣穩定,直到1970年人民幣成為國際交易結算貨幣。
今天,以引進外資、取消在華外資金融機構業務范圍限制為標志,人民幣的鑄幣權不再由中央壟斷,而是與各國在華外資金融機構分享,甚至,中央已經打算不要這個權力了。這意味什么?意味著中央即將完全喪失金融權力和能力,中國,至少在金融上已經四分五裂了,已經是殖民地至少也是半殖民地了。
其實,既然鑄幣權已經給了外資在華金融機構,以及中國本國的私有金融機構,那么,你想阻止他們向企業“提供金融服務”,也不可能了。中央政權在與外資、私有資本分享鑄幣權的同時,也就放棄了阻止這些外資、私有金融機構提供“金融服務”的能力,放棄了阻止他們提高“流動性”的權力和能力。讓這些外資的、私有的金融機構向市場投入更多貨幣、增加市場流動性,會導致什么結果?我們把漢奸的歷史倒著看就可以了。漢武帝的強大是因為收回了鑄幣權,他可以為所欲為!而其父親、祖父、太祖父之所以“行黃老之術”“無為而治”,那是不得已,在朝有權臣牽制,在野有地方諸侯王覬覦,在國外有匈奴威懾,他們相互勾結,要把這些都消滅盡,不那么容易,只有靈活機動,一個一個來收拾,日子過得就捉襟見肘,不“無為而治”還能怎么著?
好不容易收回的鑄幣權,就這么給丟了。漢武帝要是知道后人這么干,他會破口大罵的!
對了,如同漢朝權臣、悍將可能與匈奴勾結一下,今天,中國,有沒有與美帝國主義勾結的權勢,所以,才拼命主張“引進外資、出口創匯、儲備外匯、取消在華外資金融機構業務范圍限制”,以便讓國家放棄鑄幣權?拼命讓外資享有甚至是壟斷鑄幣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