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謬爾森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界的泰斗級人物,是美國第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是資產階級經濟學第三本流行教科書的主要作者,他對馬克思的《資本論》有評論,對原蘇聯的經濟也有研究,但是,他有意掩蓋資本的本質,這是由他的階級本質決定的。
一、資本是一種經濟關系而不是物品
薩謬爾森把資本說成物品,掩蓋資本經濟關系的本質。
他在《經濟學》中說:“現代先進的工業技術是以使用大量資本為基礎的:精致的機器設備,大規模的工廠,成品與半成品,倉庫與存貨。‘資本主義’得到這一名稱,是因為這種資本,或生產性的‘財富’,主要是某些人——資本家——的私有財產。”“資本一詞通常被用來表示一般的資本品,它是另一種不同的生產要素。資本品和初級生產要素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是一種投入,同時又是經濟社會的一種產出。”“資本品表示制造出來的物品。這種物品可以被用來作為投入要素,以便從事進一步生產,而勞動和土地僅僅是初級投入要素”。(《經濟學》第12版 第87、88頁 薩謬爾森等著 高鴻業等譯 中國發展出版社 下同)可見,薩謬爾森認為“資本”是一種物品,是廠房、機器設備和庫存等物品。
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明確指出,廠房、設備等是勞動資料,是“勞動者置于自己和勞動對象之間,用來把自己的活動傳導到勞動對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綜合體。”(《資本論》第一卷 第203頁)當人們說設備、廠房時,抽象了原蘇聯和美國的社會性質,抽象了設備、廠房歸誰所有,抽象了設備、廠房的社會屬性,是從“生產一般”的角度講勞動資料。
而薩謬爾森卻說:“實物的資本品在任何社會都是重要的,因為它們有助于提高生產率。這句話適用于蘇維埃共產主義,也適用于美國的資本主義。”(第90頁)這里薩謬爾森用資本的概念偷換了勞動資料概念,強調無論是蘇維埃共產主義,還是美國的資本主義,任何社會的生產都需要勞動資料,所以,資本是永存的。正如馬克思所說,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全部智慧所在,就是證明資本主義的永存與和諧。(參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
薩謬爾森接著說:“但是,這里有一個重要的差別,一般地說,在我們的市場經濟中,生產工具為私人企業或個人所有。”(第90-91頁)薩謬爾森總算還記得有這樣一個重要差別。實際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差別,只有在私有制的條件下,工具等生產資料才成為“資本”;抽象掉這個差別,生產工具就只是勞動資料。只有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條件下,勞動資料才成為資本。所以,資本不是物品,而是一種經濟關系。
正如馬克思所說,在私有制的條件下,“一個除自己的勞動力外沒有任何其他財產的人,在任何社會的和文化的狀態中,都不得不為占有勞動的物質條件的他人做奴隸。他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許才能勞動,因而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許才能生存。”(《馬恩選集》第三卷 第5頁)在資本主義社會,無產者就是因為沒有占有勞動的物質條件,才出賣勞動力,成為雇傭奴隸。
新中國的紅色年代,“精致的機器設備,大規模的工廠,成品與半成品,倉庫與存貨”等,不屬于私人企業或個人所有,而是屬于社會或集體所有,所以,不再是“資本”。歷史事實證明,資本不是物品,而是一種結合在物品上的經濟關系,是資本與雇傭勞動的經濟關系。
資本是一種經濟關系,是資本家剝削無產者剩余價值的關系。馬克思在《資本論》、《雇傭勞動與資本》等一系列著作中,詳盡地論述了資本家剝削無產者剩余價值的本質,就不重復。這里主要是批判薩謬爾森掩蓋資本本質,把“資本”說成是“資本品”;并批判其他掩蓋資本本質的理論。
資本主義是怎樣的一種經濟關系呢?
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包括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而勞動者則“一無所有”,因此,勞動者必須出賣勞動力,這就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經濟關系。當勞動力成為商品時,就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所以,馬克思把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定義為資本與雇傭勞動的關系。
資本與雇傭勞動的生產關系,是私有制經濟的一種形式,也是最后的一種私有制經濟的形式。
與資本家對立的是無產者。無產者雖然具有勞動能力,是生產勞動的能動力量,但是,因為他們沒有生產勞動的物質條件,只能出賣勞動力。一方面是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另一方面無產者出賣勞動力商品,這就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下,生產資料不是物品,而是資本:增值剩余價值的價值。薩謬爾森把資本說成是資本品,就是掩蓋資本剝削無產者這種經濟關系的本質。
二、用決策方式劃分經濟關系,掩蓋資本的本質
薩謬爾森把經濟制度按照決策方式劃分為統制經濟、市場經濟、混合經濟等等,而不是按照生產關系劃分經濟制度,這是掩蓋資本主義本質的另一種方法。
現代西方經濟學按照決策方式劃分經濟制度的方法,是一種錯誤的方法,具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
《經濟學》說:“任何社會……都必然要遇到三個基本的和相互關聯的經濟問題。生產什么商品和生產多少?……如何生產物品?……為誰生產物品?……這三個問題是基本的,而且是一切經濟制度所共有的,但是,不同的經濟制度卻以不同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他們按照解決這些問題的決策方式,把經濟制度劃分為“統制經濟——一種由政府作出一切有關生產和分配決策的經濟,……資本主義的自由企業經濟,或市場經濟,……現代的社會經濟制度……社會是帶有市場、命令和傳統成分的混合經濟。……在今天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下,政府在制定經濟活動的規則、生產教育和保安設施、控制污染和企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在今天的美國,大部分決策是通過價格和市場作出的。”(第38、40-41頁)在這一段混亂不堪的論述中,薩謬爾森最終也沒有說清楚美國是“自由企業經濟或市場經濟”?還是“帶有市場、命令和傳統成分的混合經濟”?美國到底是不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薩謬爾森根據決策的劃分經濟制度,與他自己的所有制劃分經濟制度的方法矛盾。他說:“在我們的市場經濟中,生產工具為私人企業或個人所有”,這與按照決策方式劃分經濟制度是對立的。按照決策劃分經濟制度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可以把美國劃為與“市場經濟”不同的“混合經濟”,又可以說成是資本主義經濟。
《經濟學》把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劃為市場經濟,同時又把美國稱為“混合經濟”,反映了它的主觀隨意性。其實,美國經濟就是典型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馬克思主義提出了一個客觀標準,即生產關系。運用生產關系的標準,把私有制經濟區分為奴隸經濟制度、封建經濟制度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把公有制經濟制度劃分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這種劃分具有科學性,可以應用一般科學的重復律。
“馬克思究竟是怎樣得出這個基本思想(指歷史唯物主義——引者注)呢?他所用的方法就是從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來,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來,并把它當做決定其余一切社會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唯物主義提供了有關完全客觀的標準,它把‘生產關系’劃為社會結構,使我們有可能把主觀主義者認為不能應用到社會學上來的一般科學的重復律應用到社會學上來……進而極科學地分析社會現象,比如說,劃分出有關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和另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的東西,研究出一切資本主義國家所共有的東西。”(《列寧選集》第一卷 第6、8頁)
馬克思就是根據資本與雇傭勞動的關系,劃分出資本主義經濟。只要是資本與雇傭勞動經濟制度占據統治地位的國家,都是資本主義社會。不管這些國家的政治制度是美國的總統制,還是英國、日本的立憲制,只要是資本與雇傭勞動經濟制度占統治地位,都是資本主義社會。這樣一般科學的重復律就應用到社會學了??梢?,馬克思按照生產關系劃分經濟制度、社會形態的方法,是科學的方法;而薩謬爾森等按照決策劃分社會經濟制度的方法,不是科學的方法,掩蓋了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
三、薩謬爾森歪曲社會主義公有制
薩謬爾森等說:“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趨同。如果現代社會主義的許多原理對于美國人來說聽起來很熟悉,那并不是偶然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在斯堪的納維亞,在法國以及撒切爾之前的英國——聽起來越來越象F.D羅斯福到卡特這50年中美國自己所變成的東西……這個新世界既不是資本主義的,也不是社會主義的,而是由混合占有統治地位的。”(《經濟學》下 第1294-1295頁)薩謬爾森把鐵路、鋼鐵等部門的國有化說成是社會主義。
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有化,只改變了資本的產權歸屬,并沒有改變雇傭勞動的資本主義性質。把國有化說成社會主義,是一種抹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根本區別的理論。現在被我國的一些經濟學家所繼承,認為我國也有國有經濟,因此是社會主義,并由此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
前面說過,社會主義是消滅雇傭勞動經濟制度的產物,是公有制經濟的低級階段??墒?,薩謬爾森卻說斯堪的納維亞、法國以及撒切爾以前的英國也都是社會主義國家。可見,《經濟學》中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等基本概念十分混亂,所以,我們說現代西方經濟學是“一盆漿糊”。
馬克思主義根據生產關系,把資本與雇傭勞動生產關系劃為資本主義,把消滅資本與雇傭勞動關系的公有制經濟稱為共產主義。并把共產主義分為兩個階段: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還存在商品經濟,是“生長著的共產主義與衰亡著的資本主義斗爭的時期”;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則徹底消滅了商品經濟這種私有制的殘余,實現了完全的公有制經濟。
有人說,當前我國的經濟制度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論,是薩謬爾森理論的翻版。
所謂的“市場經濟”,是按照決策方式劃分經濟制度的產物,實際上是資產階級經濟學的資本主義經濟概念,是一種錯誤的理論。按照生產關系劃分經濟的性質,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經濟應該分為紅色年代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和蓋個楷坊以來的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兩種經濟。
有人說紅色年代,我國的工人也領取工資,也是雇傭勞動經濟制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
雇傭勞動經濟制度,是工人出賣勞動力商品。勞動力作為商品買賣,它可能賣得出去,也可能賣不出去。按照馬克思的話說,商品生產者勞動的社會性,要通過市場買賣決定:賣得出去,說明具有社會性,反之,就沒有社會性。勞動力商品也要通過買賣決定它是否具有社會性。
而紅色年代企業的工人,勞動之后雖然也要領取工資,但是,不存在解雇與失業的問題。這種經濟現象表明,工人與生產資料直接結合,不是出賣勞動力商品,那時的工資是工人領取自己勞動的報酬。
工人是否存在被解雇的現象?“端”的是“鐵飯碗”,還是可以被解雇,“端”“泥飯碗”?是出賣勞動力商品與生產資料主人區別的根本標志,也是生產資料公有制還是雇傭勞動制區別的標志。
紅色年代我國的工人不存在解雇、失業現象,表明工人是生產資料的主人。
蓋個楷坊以來,我國普遍存在的“老板”與“打工仔”的關系,就是資本與雇傭勞動的關系。從現象看,“老板”雇傭“打工仔”,給“打工仔”發工資,“打工仔”給“老板”干活,這就是雇傭關系。“老板”購買的是“打工仔”的勞動力商品。“老板”想買就買,不愿意買就不買,可以解雇工人。當前我國,不僅外資企業、私資企業是雇傭勞動經濟制度,國有企業基本上實行的也是雇傭勞動制度。
可是,按照薩謬爾森的理論,只要“政府擁有生產資源”, 進行“收入再分配”就是社會主義。(參看《經濟學》第1294頁)我國的一些經濟學家們,繼承了薩謬爾森的衣缽,把蓋個楷坊以后的經濟叫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把雇傭勞動占據統治地位的經濟,說成是“忑瑟”社會主義。這是現代版的“指鹿為馬”。由于這里主要是批判薩謬爾森的錯誤理論,對于蓋個楷坊以來我國的經濟就不展開論述。
這里只指出,由于我國的經濟基礎已經變成了資本與雇傭勞動的經濟制度,因此,和紅色年代相比,整個社會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共產黨宣言》語)同時,資本與雇傭勞動的經濟制度,已經成為生產力發展的嚴重障礙。當前存在的嚴重生產過剩和“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就是雇傭勞動經濟制度阻礙生產發展的主要表現。
總之,薩謬爾森的經濟理論是一種錯誤的理論,把生產品說成是資本,抹殺資本與生產物之間的區別;采用決策方式和存在不存在國有資產作為劃分經濟制度的標準等,抹殺資本主義雇傭勞動與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本質區別,從而達到在經濟理論上復辟資本主義的目的。
我們必須不斷地批判現代西方經濟學,反對經濟理論的資本主義復辟,使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重新占據統治地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