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謬爾森不懂什么是貨幣
迎 春
薩謬爾森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界的泰斗極的人物,可是他不懂什么是貨幣。
薩謬爾森何許人也?
薩繆爾森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經濟學家。瑞典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教授 阿沙·林貝克當年在頒獎致辭中曾經這樣評價:“薩繆爾森在提高經濟學分析水平方面的貢獻,已超過當代任何一位其他的經濟學家。他事實上是重寫了經濟學理論的許多領域。”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高鴻業這樣介紹薩謬爾森:“------是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部的創始人。他的許多論著使他在年輕時代就獲得了世界聲譽。”“----由于他在幾個方面發展了正統的西方經濟學,所以在西方經濟學界聲譽頗佳,成為現代西方經濟學的權威人物,他曾被選為美國經濟學會會長”等。“自從資產階級經濟學說出現以來,曾經存在著三本流行的教科書------戰后(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引者注),薩謬爾森《經濟學》取代馬歇爾著作的地位而成為第三本流行的教科書。目前存在于西方的經濟學的入門教科書雖然為數眾多,然而,其中的絕大部分都是本書的仿效品。----被譯為日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阿拉伯文以及其他國家的文字。自1948年出版以來,已經重版多次”等等。(《經濟學》第12版 薩謬爾森、諾德豪斯著 高鴻業等譯 中國發展出版社)從百度搜索,《經濟學》已經出了18 版了。說薩謬爾森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的泰斗級人物是符合實際的。但是,就是這樣一位泰斗級人物,卻不懂什么是貨幣。
二,馬克思主義有關貨幣的基本常識
馬克思花了二十五年的工夫,研究了商品經濟的發生、發展規律,得出了金銀是貨幣的科學結論。他一再說:“金能夠作為貨幣與其他商品對立----一般價值形式才轉化為貨幣形式”;“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金銀作為貨幣代表一種社會生產關系,不過采取了一種具有奇特的社會屬性的自然物的形式。”等等。(《資本論》第一卷 第86、107、99頁)
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事實證明金銀是貨幣。
“1948年,國民黨政府發行金圓券,最初頒發的《金圓券發行辦法》規定金圓券每元含黃金0-22217克,發行額以20億為限-----11月12日又公布《修正金圓券發行辦法》法令,規定1金圓券的含金量減為0.044434克。公開宣布金圓券貶價4/5,撤銷金圓券發行20億元的限額。之后金圓券無限量發行,至1949年5月,金圓券發行額為六十七萬多億元,金圓券也像法幣一樣成為廢紙。”
1944年7月布雷頓森林會議確立以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停止各國中央銀行用美元兌換黃金。同年年底美元宣布貶值。時至今日,每盎司黃金已經上漲到1500多美元一盎司。而且美元貶值,黃金就上漲。可見,黃金才是貨幣,而金圓券、美元等不是貨幣,而是紙幣,是貨幣符號。
馬克思主義關于貨幣與紙幣有科學的定義。“貨幣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金已經成為-----最主要的貨幣商品。”“紙幣 由國家發行作為法定流通手段的貨幣符號---是從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職能產生的----它代替金銀貨幣來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政治經濟學辭典》上 第370、399頁 許滌新主編)這些定義科學地說明,金銀才是貨幣,而紙幣只是國家法定的代替貨幣執行流通職能的符號。前者是貨幣,后者是貨幣符號,二者的區別十分明顯。但是,作為現代西方經濟學泰斗級人物的薩謬爾森,就是不懂貨幣與紙幣之間的區別,把紙幣等同于貨幣,不僅說明薩謬爾森的無知,也反映出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庸俗與淺薄。和一般群眾缺乏經濟科學知識不同,薩謬爾森對于貨幣的無知,是由于他的階級本能和對于馬克思主義的仇恨決定的。他不承認《資本論》是科學的經濟學,而說成是“批判資本主義的巨著”,并且惡狠狠地說:“《資本論》發表以來一個世紀的歷史對馬克思主義的預言并不客氣”,“如果馬克思主義者在等待資本主義在最后的危機中崩潰的話,他們就是徒勞的。”等等。(《經濟學》第3、1292、330頁)
薩謬爾森不懂貨幣與紙幣的區別
薩謬爾森在《經濟學》的基本概念一編中說:“貨幣是什么?貨幣是交換的媒介,是支付食品、電影、汽車、學費的手段-----貨幣是便利交換的潤滑劑,”“貨幣的流通是我們制度的血液-------貨幣也有行為不當的時候,當它的增長速度太快,那就會導致通貨膨脹。”(第95、87頁)這表明薩謬爾森不懂貨幣,不懂貨幣與紙幣之間的區別。
貨幣與紙幣都是交換的媒介,但是,“媒介”只是現象的描述,“潤滑劑”、“血液”更不是本質的概括,而是一種比喻。金銀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本身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而紙幣只是貨幣符號,沒有價值,只能代替金銀執行流通手段職能,二者不能混同;金銀是生產物,不可能“有行為不當的時候”,也不可能“增長速度太快---導致通貨膨脹”。只有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的實際需要量”,才會出現通貨膨脹。說“貨幣”“增長速度太快,那就會導致通貨膨脹”,表明薩謬爾森不懂什么是貨幣,不懂貨幣與紙幣之間的區別。
《經濟學》中專門有兩章論述通貨膨脹:第十二章:通貨膨脹:定義與成本,第十三章:通貨膨脹:原因與對策。洋洋灑灑近90頁,講了“讓我們從通貨膨脹的一個較嚴格的定義開始:在價格和成本的一般水平上升——面包、汽油、汽車的價格上升,工資、土地價格、資本物品的租金上升——的時候出現通貨膨脹。”(第366頁)這些根本不是什么通貨膨脹“嚴格的定義”,只是一個現象的描述,而且把成本,工資、土地價格、資本物品的租金都拉入通貨膨脹定義之內,說明他對于通貨膨脹認識之混亂。成本等屬于生產的范疇,與紙幣發行、通貨膨脹等流通領域的現象屬于不同的領域,成本上漲怎么能夠和通貨膨脹劃等號呢?上述種種都說明薩謬爾森基本概念之混亂!
前面已經指出:“通貨膨脹是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量引起的紙幣貶值的現象。”這才是通貨膨脹的科學定義。
在《現代西方經濟學是一盆漿糊》的文章中,已經說明《經濟學》其他的一些基本經濟概念的混亂,表明薩謬爾森等著的《經濟學》,也不過是一件現代版的“皇帝的新衣裳”!這里主要是進一步指出,作為現代西方經濟學泰斗級人物的薩謬爾森,不懂什么是貨幣,不懂貨幣與紙幣之間的區別就夠了。
改革開放以來,現代西方經濟學在我國逐漸占據統治地位,而且成為指導經濟發展的理論。
大量發行紙幣刺激經濟發展,是當前我國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部分。我國的流通中貨幣從1978年的212億,增加到2018年的73208億,增長了345.3倍。這里除了商品范圍的急劇擴大:毛澤東時期勞動力退出了商品范疇,大量生產資料和一部分生活資料如房屋、公費醫療的藥品等等退出了商品范疇等,改革開放以來重新成為商品,增加了流通手段的需要量外,大量發行紙幣,已經成為刺激經濟增長的重要政策之一,因此,通貨膨脹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按照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以1978年為100,2018年增長到650.9,增長了6.5倍(《中國統計摘要》2019 第43頁)。實際上濫發紙幣,對人民群眾生活的影響,已遠遠超出數據顯示的程度:房屋價格的飛漲,已經成為國計民生中的突出問題;看病貴、上學貴也成為廣大群眾面臨的難題;即使政府采用了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發展,也沒有能夠制止住經濟下滑的趨勢等等。可見,運用現代西方經濟學指導經濟發展,必將把我國引向爆發危機的萬丈深淵!我們必須反復宣傳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不斷地批判現代西方經濟學,用科學的經濟理論武裝群眾,并指導經濟發展,重新走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康莊大道,才可能避免經濟危機的爆發!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