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西方經濟學是“一盆漿糊”
迎 春
現代西方經濟學里經常用一些比喻,如“黑天鵝”、 “灰犀牛”、“怪圈”、“陷井”等等。這里我們也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現代西方經濟學,就是“一盆漿糊”。因為,在現代西方經濟學里,沒有一個科學概念,不僅不分主觀作用和客觀規律,也沒有生產、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等有關經濟現象的科學概念。這種所謂的經濟學,其目的就是掩蓋資本主義腐朽、沒落的經濟關系阻礙生產發展,掩蓋資本主義社會內在的尖銳階級矛盾,掩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
沒有生產的科學概念
概念是一切科學理論的基礎。科學研究不能從概念出發,但是,沒有科學概念,也不可能成為科學。
“概念:反映客觀事物的一般的、本質特征。”現代西方經濟學有的是現象的描述,形象的比喻和一系列數據、圖表,就沒有一個科學概念,因此,用形象的比喻說它是“一盆漿糊”。
物質產品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人們生活首先就得吃、穿、住、行,就要生產糧食、布匹、住房和交通工具等,不生產出糧食、布匹、住房等,人們就無法生存。
現代西方經濟學里,沒有生產的科學概念,只有“投入、產出”和“資源配置”等。
生產是指物質產品的生產,不包括文化、教育等所謂的“精神生產”。而在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基礎上建立的國內生產總值指標,不僅把文化、教育等部門的收入列入“生產總值”之內,而且把政府、軍隊等政治、軍事有關部門的收入也列入“國內生產總值”之內,可見,現代西方經濟學關于“生產”概念之混亂。
現代西方經濟學所謂的“生產”,其理論基礎是現代西方經濟學家薩伊的:“所謂生產,不是創造物質,而是創造效用。生產不是以產品的長短、大小或輕重估計,而是以產品的效用估計。”“薩伊這種不創造物質、只創造效用的觀點,無限地擴大了生產勞動的范圍——把賭博、嫖娼等活動也看‘生產勞動’,十分荒謬。”(魯明學等著《西方經濟學說史概要》)“------以西方經濟學家薩伊的庸俗經濟學為理論基礎的,不分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部門,認為凡是收入的所有者即收入的創作者,不管你是生產勞動者、資本家、總統或者妓女都一樣。”(劉日新著《新中國前三十年關于計劃經濟的爭論》)正是庸俗經濟學理論這種生產不創造物質財富,只創造效用;不分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收入的所有者即收入的創造者的理論,才產生出錯誤的國內生產總值指標體系。按照這種理論,只要有收入就是物質生產,因而國內生產總值指標采用貨幣流通量進行核算。
按照《經濟學》的說法:“投入分成三個部分:土地和自然資源、勞動、資本------資本由社會經濟為生產其他物品而生產出來的耐用品組成。”(第39頁)把資本說成是“耐用品”,就是把資本等同于生產資料。正如馬克思所說:“-----證明現存社會關系永存與和諧的現代經濟學家的全部智慧所在。例如,他們說,沒有生產工具,哪怕這種生產工具不過是手,任何生產都不可能-----資本,別的不說,也是生產工具,也是過去的、客體化了的勞動。可見資本是一種一般的、永恒的自然關系”。(《馬恩選集》第二卷 第88頁)薩謬爾森繼承了西方經濟學老祖宗的衣缽,把資本這樣一種生產關系,說成是“耐用品”,把社會生產關系與自然關系混同,從而證明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永存于和諧”。
“資源配置”論也是現代西方經濟學關于生產的一種說法。
薩謬爾森等著的《經濟學》被稱為西方經濟學的第三本教科書。書中的第一篇《基本概念》中就有《生產可能性邊緣》一段(《經濟學》第25-33頁)。其中的圖表把產品分為兩大類產品:一類是消費物品,另一類是投資品。圖表表現“各種生產可能性”,可以全部生產消費品,也可以全部生產投資品。這就是有名的“黃油”與“大炮”之間的選擇。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按照再生產的過程,把產品分為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這是科學的分類;而以薩謬爾森的《經濟學》為代表的現代西方經濟學,把產品分為消費品和投資品。投資品是按照資本家視野的劃分,不是科學的概念。
生產可能性邊緣的圖表之后,就是各種曲線:什么“平滑的曲線”、“斜率和線段”等等,按照這種理論,人們可以任意選擇一種“組合”,可以全部生產黃油,也可以全部生產大炮,也可以既生產一部分黃油,也生產一部分大炮等等。總之,由人們任意選擇。這種所謂的“生產可能性邊緣”理論,表現出作者根本就不懂物質產品的生產。
物質生產首先要受物質條件的制約:有什么樣的生產工具,才能夠生產出什么樣的產品;生產黃油,不僅需要生產黃油的設備,而且要有生產黃油的原料,不是人們想“選擇”生產什么,就能夠生產出什么產品。所謂的“生產可能性邊緣”理論,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的主觀演繹,完全不符合生產的實際。作為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薩謬爾森,居然能夠寫出這種經濟理論,反映出現代西方經濟學的荒謬和庸俗。這就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的“資源配置”理論。
沒有生產力的概念
薩謬爾森等著的《經濟學》(第12版)中,沒有生產力的概念,有的是所謂“稀缺規律”,有所謂《生產可能性邊緣》理論等(第25頁)。
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概念是:人們控制與征服自然的能力。由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運用勞動資料,對于勞動對象進行加工、改造的能力。
生產力是一種潛在的能力;當勞動者運用勞動資料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時,是生產過程,就是通常所說的生產;生產的結果是產品,勞動者的勞動物化其內的產品。
馬克思主義對于生產力的各個部分進行了詳盡的分析:認為勞動者是生產的能動力量;而勞動資料是“勞動者置于自己和勞動對象之間,用來把自己的活動傳導到勞動對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綜合體。勞動者----把這些物當作發揮力量的手段-----這樣,自然物本身就成為他的活動的器官。”“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么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在勞動資料中,機械性的勞動資料----比只是充當勞動對象的容器的勞動資料-----更能顯示一個社會生產時代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特征。”(《資本論》第一卷 第203頁)可見,馬克思對于生產力、特別是勞動資料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生產力是社會關系的指示器;而生產力是物質產品的能力,是前人積累的結果,因此,生產力的物質條件,最終決定了生產關系、社會關系的性質。可見,生產關系、社會關系不可能按照人們的意志“選擇”,而是存在著“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
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與現代西方經濟學在哲學上的這種根本分歧,決定了現代西方經濟學根本不可能成為科學。
《經濟學》中所謂的“稀缺規律”,也是由于沒有生產力科學概念產生的錯誤理論。
《經濟學》說:“如果資源是無限的,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就不會成為問題。”(第41頁)這里的“資源”概念是錯誤的。
“資源 生產資料或生活資料的天然來源:地下資源;水力資源;人力資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1995.北京 第1529頁)按照馬克思的話說,就是沒有經過勞動“濾過”的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是無限的。稀缺的是物質生產品,而不是資源。
以能源為例。在生產力低下時,人們依靠殘枝敗葉作為能源;生產力發展了,人們能夠生產煤炭,能源增長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人們能夠生產石油,能源更加增多了;當生產力進一步發展,人們能夠利用原子能,利用的能量資源范圍更進一步擴大。
自然資源是無窮無盡的,關鍵在于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越發展,能夠利用的資源就越多。所以,現代西方經濟學的所謂“稀缺規律”是錯誤的理論。“稀缺”的不是“資源”,而是生產品,因為,生產品要受生產力的制約。總之,所謂的資源“稀缺規律”,不符合實際,是沒有科學生產力概念的產物。
現代西方經濟學有所謂的“資源配置”理論,即《經濟學》中所說的“生產可能性邊緣”理論,認為人們可以任意“配置資源”,既可以全部生產消費品,也可以全部生產投資品。這種理論的錯誤,也是因為沒有科學的生產力概念造成的。
生產什么產品,首先是受生產力的限制。具備什么樣的生產力,才可能生產出什么產品。當前我國還不具備生產大型民用客機的生產能力,就不可能生產大型民用客機,人們不能任意“選擇”。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哲學基礎是歷史唯心主義,與沒有生產力的科學概念密切相關。
總之,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有生產力的科學概念,而現代西方經濟學的所謂“稀缺規律”、資源配置理論等,表明它根本就不懂生產力。
沒有生產關系的概念
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 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政治經濟學詞典》許滌新主編 人民出版社 第70頁)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講到:“我的研究得出了這樣一個結果----------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馬恩選集》第二卷 第82頁)列寧對生產關系做了進一步的闡述。他指出:“在此以前,社會學家不善于往下探究生產關系這樣簡單和這樣原始的關系,而徑直著手探討和研究政治法律形式,一碰到這些形式是由當時人類某種思想產生的事實就停留下來;結果似乎社會關系是由人們自覺地建立起來的。”“馬克思關于社會經濟形態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的基本思想,是在根本上摧毀這種妄想以社會學自命的幼稚道德的-------他所用的方法就是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來,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來,并把它當做決定其余一切關系的具備的原始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正是根據生產關系的不同,把社會形態區分為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等。
列寧還進一步指出:“唯物主義提供了一個完全客觀的標準,它把‘生產關系’劃為社會結構,使我們有可能把主觀主義者認為不能應用到社會學上來的一般科學的重復律應用到這些關系上來。”(《列寧選集》第一卷 第7、6、8頁)
而現代西方經濟學根本就沒有生產關系的概念,它對于社會經濟形態的劃分,不是按照生產關系區分,而是根據“有關生產和分配決策”的不同,把經濟形態劃分為習慣支配行為的“原始社會”;一種由政府作出一切有關生產和分配決策的“統治經濟”;一種是價格制度決策的市場經濟;而所謂的“現代的社會經濟制度”,是“帶有市場、命令和傳統成分的混合經濟”等等。薩謬爾森等還特別說明:“今天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下,政府在制定經濟活動的規則、生產教育和保安設施、控制污染和企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在今天的美國,大部分決策是通過價格和市場作出的。”(《經濟學》第40-41頁)
可見,現代西方經濟學對于社會經濟形態的劃分,不是按照生產關系的不同,而是按照對于生產、分配的“決策”方式劃分的。
現代西方經濟學劃分經濟類別的標準是主觀的、隨意的,沒有客觀標準;也沒有揭示不同經濟制度發展變化的內在聯系,既不能說明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經濟制度,也沒有說明由一種經濟制度演變為另一種經濟制度的原因等,因而不是科學的經濟理論。
《經濟學》特別突出所謂的“市場機制”,說什么:“我們早已知道,有兩種主要的經濟組織的模式:市場機制和命令機制。”“市場經濟是一架精巧的機構,通過一系列的價格和市場,無意識地協調著人們的經濟活動。它也是一具傳達信息的機器,把千百萬不同個人的知識和行動匯合在一起。雖然不具有統一的智力,它卻解決著一種當今最大的計算機無能為力,牽涉到上百萬未知數和關系的問題。”這就是所謂的“市場經濟”概念的由來;還說什么:“斯密宣布了‘看不見的手’的原理。該原理宣稱:當每個人在追求他自私自利的目標,他好像被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去實現公共的最好的福利。在這個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里,政府對于自由競爭的任何干預幾乎肯定是有害的。”“看不見的手的學說是一個概念,旨在于解釋為什么市場機制的后果看起來如此的有秩序。”等等。(《經濟學》第68、70、76頁)
西方經濟學中的“看不見的手”,根本不是科學的概念,只是形象的比喻。他們根本說明不了“看不見的手”是怎么產生的?從哪里冒出來這么一個看不見的手?是“上帝”安排的嗎?這種理論既說不清“看不見的手”的“來龍”,也說不清“去脈”,因而不是科學的經濟理論。
經濟科學的任務,是說明一種經濟現象的活動規律和發展規律,說明經濟現象發展變化的必然性,而不是現代西方經濟學所強調的不確定性。如果經濟學不能說明經濟現象重復出現的必然性,那么經濟學根本就不能成為科學。
不管薩謬爾森等怎么贊美“市場機制”的“精巧”,但是,他們也不得不承認“看不見的手有時會引導經濟走上錯誤的道路”存在著“缺陷”,為此,又不能不引進“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經濟學》第78頁)“看不見的手”也好,“看得見的手”也吧,現代西方經濟學的代表作《經濟學》,根本說不清這些“手”從哪里來?它的發展變化趨勢怎樣?既說不清這些“手”的活動規律,也不能說明它的發展規律。所以,我們說“看不見的手”、“看得見的手”,根本就不是科學的經濟學概念,只是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比喻都能成說明經濟現象的活動規律和發展規律,那么的經濟學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不僅如此,薩謬爾森等還認為馬克思主義按照生產關系劃分社會經濟形態的理論,是“一種機械的和不可避免的時間表——從野蠻到封建主義、從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從社會主義到共產主義。在20世紀,這種精確的時間表并沒有應驗------在1925年,一個不偏不倚的觀察家會宣告,資本主義的未來是安全的和有保證的。”他們雖然承認:“美國經濟在我們的整個現代史上一直受著經濟周期的折磨。”但是,強調:“近50年來------經濟科學已經掌握了如何運用貨幣和財政政策的知識來控制衰退使它在出現后不致于擴大成為長期持續的蕭條狀態。如果馬克思主義者在等待資本主義在最后的危機中崩潰的話,他們就是徒勞的。”(《經濟學》 第1287、330頁)薩謬爾森等的這些話,正好表現了他們的階級本質和不甘心資本主義的滅亡,也是現代西方經濟學不可能有生產關系概念的根本原因。
歷史發展的事實正好和薩謬爾森等的論斷相反,2008年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至今已經十幾年了,已經“擴大成為長期持續的蕭條狀態”,所以,馬克思主義者認為資本主義必將滅亡的預見,絕對不會如薩謬爾森等預言“是徒勞的”,必然成為科學的預見!可見,現代西方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之間的斗爭何等激烈!
沒有科學的經濟概念
現代西方經濟學沒有科學的經濟概念。
薩謬爾森等著的《經濟學》,作為現代西方經濟學第三本流行的教科書,它的第一編就叫《基本概念》,其中根本沒有經濟的概念。只有經濟學、經濟組織等的說明。
現代西方經濟學沒有生產、生產力、生產關系等的科學概念,也不可能有經濟的科學概念,因為,經濟就是物質的生產和再生產。
《經濟學》的《經濟組織的問題》一節中說:“任何社會----都必然要遇到三個基本的和相互關聯的經濟問題。生產什么商品和生產多少?-----如何生產物品?-------為誰生產物品?”(《經濟學》第38頁)現代西方經濟學所說的這三個經濟問題,既包括物質生產的內容,也包括生產的社會形式,就是沒有經濟的科學概念。
馬克思主義對于經濟的概念非常明確:即指物質生產和再生產,包括與生產相應的交換、分配、消費;而且還明確指出,任何物質生產都包括物質產品的生產和社會關系的生產兩個方面。
馬克思在批判蒲魯東時指出的:“經濟學家蒲魯東非常明白,人們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范圍內制造呢絨、麻布和絲織品的。但是他不明白,這些一定的社會關系同麻布、亞麻等一樣,也是人們生產出來的。”(《馬恩選集》第一卷 第104頁)就是說物質生產的過程,一方面生產物質產品,同時也生產著生產關系。美國的汽車公司,在生產汽車的同時,也生產著“老板”與“打工仔”之間的關系。
經濟是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物質生產既是物質產品的再生產,也是生產關系的再生產;是物質產品生產與社會關系生產的統一;與此相應的經濟學,就必然區分為研究社會物質生產內容的經濟學和研究社會形式的政治經濟學;而生產的社會形式又分為封建主義經濟關系、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和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等,因此,政治經濟學、經濟學也相應的分為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經濟學等等。這種區分是由于研究對象的不同決定的。
現代西方經濟學極力抹殺物質生產的社會形式和內容的區別,不承認存在政治經濟學與經濟學的劃分,更不承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學的區分。這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的階級本性決定的。現代西方經濟學作為沒落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反映和表現,它的全部任務就是掩蓋資本主義走向滅亡的趨勢,抹殺新生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與腐朽、沒落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之間的界限,所以,在他們那里,經濟學只有統一的經濟學。因而,現代西方經濟學不可能成為科學。
現代西方經濟學不僅沒有經濟的科學概念,也沒有貨幣、資本等資本主義社會中基本經濟關系的概念。
《經濟學》有關貨幣的概念是:“貨幣是什么?貨幣是交換的媒介,是支付食物、電影、汽車、學費的手段。”“貨幣也有行為不當的時候,當它增長速度太快,那就會導致通貨膨脹。”(第95、87頁)這些只是現象的描述,根本不是貨幣概念的科學概括;而通貨膨脹則是紙幣流通出現的現象,可見,薩謬爾森等連紙幣與貨幣的區別也不懂!
馬克思主義的貨幣概念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這種貨幣本身具有價值,不可能出現通貨膨脹的現象。
《經濟學》的“資本”概念是:“現代先進的工業技術是以使用大量資本為基礎的:精致的機器設備,大規模的工廠,成品半產品與存貨。‘資本主義’得到這一名稱,是因為這種資本”。(第87頁)這種把資本經濟關系,說成是機器、廠房的觀點,正是馬克思所說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全部智慧所在。任何社會的生產都必須有工具、場所,說資本是工具、場所等,就是要論證資本、資本主義的永存。
馬克思主義的資本概念是:增值剩余價值的價值,是與工具、場所相結合的社會經濟關系,而不是工具、場所本身。
現代經濟學沒有科學概念的事例比比皆是,不可能全部列舉,而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對于經濟活動的各種現象都有科學的概念。
說現代西方經濟學“一盆漿糊”,國內生產總值指標是典型代表。
國內生產總值指標,被薩謬爾森等稱為“20世紀的偉大創造----沒有它宏觀經濟學可能還在雜亂無章的數據之海中漂泊”、是“整個經濟學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第169-170、5頁)現在已經被世界各國普遍采用。
這個“國內生產總值”指標,不僅抹殺了經濟領域生產和流通、消費之間的區別,也抹殺了經濟和政治、文化等社會不同領域之間的界限。各種類型社會部門的收支,都匯集在國內生產總值指標之內,是典型的“一盆漿糊”。
對于國內生產總值等指標的批判,我已經寫了很多文章,如《挑戰“20世紀的偉大創造”——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是錯誤的指標》、《再論國內生產總值是錯誤指標》、《三論國內生產總值是錯誤指標》等,反復論證了這個錯誤指標混淆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之間的界限,論證了抹殺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之間的區別等等,這里就不重復。
沒有客觀規律與主觀政策的界限
現代西方經濟學也沒有客觀規律與主觀政策的界限。
科學經濟的任務,就是揭示經濟現象背后的活動規律和發展規律;經濟政策則是政府對于經濟活動的能動作用。前者是客觀的規律,是一種必然趨勢,不可能由政府的政策改變,否則就不成其為規律,也就不會有經濟科學;后者則是人們主觀行為。
現代西方經濟學不懂客觀規律與主觀政策之間的區別,抹殺兩者之間的界限,這也是現代西方經濟學不可能成為科學的重要原因之一。
資產階級經濟學者認為,長官意志決定著經濟發展,因此,現代西方經濟學中充斥著主觀政策和措施。
《經濟學》的第一編《基本概念》的第三章中,有一節就叫《政府的經濟作用》,論述政府的三個職能:效率 平等 穩定。
上述經濟理論表明,現代西方經濟學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科學。如果長官意志能夠決定經濟發展的趨勢,那么還會有科學嗎?科學就是揭示“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現代西方經濟不僅混淆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經濟各個環節的區別、抹殺經濟與政治、文化等社會各領域的界限,也不懂主客觀的區分,這種所謂的經濟學當然不可能成為科學。
以資本主義的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為例。
自從1825年資本主義爆發經濟危機以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用盡吃奶的力氣,千方百計要“熨平”經濟周期,又是凱恩斯主義,又是新自由主義等等,翻過來覆過去,就是不能“熨平”周期。所以,薩謬爾森不得不承認:“美國經濟在我們的整個現代史上一直受著經濟周期的折磨。”1965年貴為美國總統的約翰遜還宣稱:“我不相信衰退是不可避免的。”1974至1975年世界經濟危機的事實,再一次粉碎了總統大人的夢想。作為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薩謬爾森夸口說:“近50 年來有了什么變化呢?-----經濟科學已經掌握了如何運用貨幣和財政政策的知識來控制衰退,使它在出現后不致于擴大成為長期持續的蕭條狀態。”(第328、330頁)2008年的爆發的經濟危機,距離今天已經十幾年了,世界經濟還處于蕭條狀態,又一次粉碎了他的夢想。
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出于他們的階級本質,必然迷信長官意志,認為他們的政策可以改變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我們的任務就是不斷地用歷史事實,論證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科學性,用這種科學的經濟理論武裝群眾。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本質
為什么現代西方經濟學沒有科學概念,而成為“一盆漿糊”呢?這是由現代西方經濟學的本質決定的。
作為資產階級的經濟學,現代西方經濟學認為一切經濟活動都是賺取利潤;認為凡是收入的所有者,都是收入的創造者。所以,把生產、經濟等都看作是投入產出,有收入就是生產。
現代西方經濟學作為沒落、腐朽的資本主義在理論上的表現和反映,它的使命就是掩蓋資本主義的性質、掩蓋資本主義即將滅亡的歷史命運,因此,現代西方經濟學根本不可能客觀地反映資本主義生產、經濟的真實面目。
總之,現代西方經濟學的本質決定了它必然是“一盆漿糊”。
為什么現代西方經濟學在我國竟然占據了絕對統治地位?而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卻被拋棄了呢?因為,經濟學是經濟關系的表現和反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制度由社會主義公有制,逐步“改革”成為了雇傭勞動經濟制度。作為這種經濟關系的表現和反映,只能是現代西方經濟學,而不可能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
一些人為什么會接受“一盆漿糊”的現代西方經濟學呢?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由于階級立場決定,他們必然接受并大力宣傳現代西方經濟學;而一些群眾則是感受的經濟現象。例如《經濟學》說,貨幣是交換的媒介,就是人們看到的一種現象,容易接受。而馬克思主義有關貨幣的科學概念: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就需要認真學習、思考,不容易被接受;說“看不見的手”,因為人們都見過手,有感性知識。而馬克思主義的資本概念,則是一種抽象,看不見、摸不著,理解就比較困難。
經濟科學的任務,就是揭示經濟現象背后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必然是科學的抽象。要使人們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就必須有一個學習的過程。盡管要用群眾便于接受的語言、事例來說明本質、規律,但是,由感性到理性認識總需要一個飛躍,更何況是分析資本主義經濟這種復雜的經濟形態。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的任務,就是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武裝群眾,不斷地批判現代西方經濟學,揭露這種經濟理論的階級本質,使無產階級由自在的階級,轉變成自為的階級,這也是文化革命的一條重要戰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