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補償 9 個月后,華為前員工李洪元被深圳公安機關刑拘、逮捕,最終被深圳市龍崗區檢察院決定不起訴。之后此事曝光,引起輿論大嘩。而李洪元介紹情況時透露的一些信息,掀起了華為和他的競爭對手們多年來在另一個行業——逆變器領域鏖戰的冰山一角。
“門外的野蠻人”
“我在華為的最后一個部門是太陽能逆變器業務部,這個部門是相對公司主流程獨立運營的。我帶領一個八九人的小團隊,負責業務流程梳理。”李洪元這樣說起自己在華為的最后一站。
這個太陽能逆變器業務部門在華為龐大的體系中只是小小一角,也因為不太 to C 而不為大眾所知。其實,華為本來是不做光伏逆變器的。
光伏逆變器(PV inverter 或 solar inverter)的主要功能是將光伏太陽能板產生的直流電轉換為交流電,可以反饋回電網,或是供離網使用,是各類太陽能光伏電站必不可少的設備。在光伏電力數字化過程中,逆變器是關鍵接入點、信息傳輸管道,甚至是“大腦”。
華為 2010 年開始組建光伏逆變器產品線團隊。光伏逆變器產品線是隸屬于華為企業 BG 下面的網絡能源產品線下的子產品線。BG(Business Group),是指華為的一個業務集團。華為有三大 BG:1、Carrier Network BG(運營商 BG),2、Consumer BG(消費者 BG),3、Enterprise BG(企業 BG)。每個 BG 下又分很多個 BU,即 Business Unit,也就是經營單元。
現在的很多光伏逆變器企業當年都是做某種使用電力電子技術的產品起家,例如通訊電源、不間斷電源。電力電子技術簡單來講就是交流/直流、直流/直流、交流/交流互相轉換技術。UPS 電源、逆變器、充電樁都屬于這個范圍,很容易就能涉足整個交直流板塊。
“而且,2010 年以后光伏在國內獲得大力支持,逆變器市場機會多、利潤大,誰都想分一杯羹”,一位資深光伏人說,“以前逆變器是幾元/瓦,現在約 0.2 元/瓦,可見當時的利潤”。
2012 年 2 月 13 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注冊成立了全資子公司華為數字技術(蘇州)有限公司,主要經營范圍涉及多方面,其中包括:不間斷電源(UPS)、標準以及定制的電源產品、蓄電池、混合供電產品、戶外通信技防、戶外通信機柜、微電網產品、二次電源產品、光電伏逆變器、電動車充電站等設備、軟件及相關產品的研發、銷售、技術服務、技術咨詢、系統集成及解決方案服務等。
攜華為品牌和狼性文化風雷之勢,攪動市場風起云涌。“門外的野蠻人”一下子闖進門來,逆變器領域本來悶聲發財按部就班賺錢的傳統制造業企業有點慌神。
華為給行業帶來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泥石流”。
從戰略上說,華為不把自己定位成只是賣逆變器產品的廠商,而是智能光伏電站解決方案的提供商。自進入行業,便重新制定了游戲規則,從電站開始就參與設計,“別人即使拿了產品也學不會,里面的芯片和軟件都是華為自己的”。
從戰術上說,在華為之前,逆變器廠商多為傳統的中小型制造型企業,而客戶所在的電力行業,不充分參與市場競爭,不太需要也不太擅長做市場和營銷。華為呈現給這個行業的風貌是,“其人員接受的是大公司培訓,從司機到銷售的言談舉止,每個環節有嚴格規范,且具備全球視野,英語好,形象好,這樣的團隊素質在行業里非常出挑。”
而且華為團隊的戰斗意志和戰斗精神也是令人嘆為觀止的。有媒體報道,當中民投建全球最大光伏電站寧夏鹽池電站的消息傳出后,中民投的辦公室便迎來一批不速之客。華為營銷團隊長期進駐該公司,展開一對一的“攻克戰”,最終中標。“華為太可怕了,它就像只狼,只要盯住獵物,不到嘴決不罷休。”中民新能高管曾這樣說。
雄厚的財力也是一大優勢。可以頻繁在各地參會和開推介會,可以花大價錢去砸一個活動,不介意客戶的長賬期,甚至還可以與客戶戰略合作,用購買客戶通信領域產品來交換逆變器產品出貨量......這些都是其他競爭對手無法比擬的。
“華為把激烈斗爭的氛圍帶進了光伏逆變器行業,讓大家都使出了渾身解數”,一位逆變器廠家市場部人士這樣評價。
對于同業來說,可能是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賣到火星上的逆變器”
總的來說,華為進入逆變器領域后業績不俗,但是,他們到底是用了幾年時間做到中國第一和世界第一,這事一直在業內莫衷一是。
行業里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有位負責人拿著報表向華為高層匯報華為對光伏電站的“顛覆式”成果,任正非說,你們不要動不動就說顛覆式,等什么時候做到了行業第一,再來跟我說。
還有一個未經證實的說法是,任正非給這個“第一”加了一個期限——三年。
華為相關部門負責人之前在面對媒體時,并未否認這個傳言。他們的行動也說明,華為確實一心要拿“行業第一”。
從 2012 年華為數字技術(蘇州)有限公司成立開始算的話,2015 年就是是否能完成任務的“門檻”。
按照華為逆變器部門自己的說法:在這個競爭慘烈的市場中,半路出家的華為在推出產品的第二年便問鼎中國行業老大,僅用三年做到了全球第一,并在之后連續稱霸全球光伏逆變器市場。
但有逆變器企業人士透露,業內一直有個傳言,因為 2016 年華為的出貨量可能會稍低于逆變器行業老牌領軍企業陽光電源,于是華為的逆變器部門就造了一個假數據,做成了行業第一。這個說法目前沒有實錘,但可以說有旁證。
李洪元自己的說法是:“我當時所在的逆變器業務,是一個通過政府補貼而存在的行業。銷售毛利低,想要賺錢只能把規模做大。部門業務造假很早就開始了,公司大量資金被占用、倉儲、存貨方面都承擔著巨額損失。出于我對華為的感情來說,我覺得我必須要把這股歪風給遏制住,所以我就在2016年11月舉報了。”
有媒體報道,李洪元寫匿名舉報信反映逆變器業務造假,虛構合同高達上億美元。這次舉報在 2018 年 2 月 2 日導致了十多名該業務高管被通報處罰。
業內人士分析,虛構合同目的可能有幾種:為了提高公司對外公布的發貨量,虛構合同的額度,或者虛構新合同;個人業績不達標,個人業績造假;產品線業績造假,為應付集團考核;或者兼而有之。
就像那位提起這個傳言的業內人士所說:“這個事情其實影響很大”。誰能想到,造成現在華為面對前所未有輿論波瀾和信任危機的,那最初的蝴蝶翅膀,就在這小小幾臺逆變器旁扇動了一下。
某國內行業機構連續多年發布“中國光伏電站逆變器 20 強”榜單,從歷年數據變化也可以看出逆變器爭霸的端倪。
從數據看,多年來,其實行業第一梯隊很穩定,基本上就是兩家,老大的爭奪一直都是在華為和陽光電源之間進行的。第三名以及之后的企業和他們兩家根本不在一個量級。
華為和陽光電源 2014 年并駕齊驅,2015 年華為以小優勢反超。兩家出貨量 2016 年差距特別大,華為出貨量是陽光電源的幾乎兩倍。
發布該榜單的主辦方也不諱言,排行榜是根據能調研到的數據形成,不排除誤差存在。通常情況下,排行榜的數據,大多就是在企業提供數據的基礎上形成的,很難多方求證。事實上這些榜單出爐后,一直有業界人士質疑數據有誤。
比如,按照這個榜單,中國光伏逆變器企業 20 強,2015 年總出貨量達 35GW。而據國家能源局統計,2015 年我國新增裝機容量才 15G,就算全部都用國產的逆變器,還有 20G 要全部出口。按照海關統計,2015 年逆變器出口沒有超過 5GW。還有 15GW 的逆變器賣到哪里去了?
2014 年前 20 強逆變器廠商的榜單總出貨量合計是 20.12GW,而國家能源局公布的我國 2014 年光伏總安裝量是 10.6GW,據權威統計機構 HIS 數據顯示,國內逆變器出口約在 2.5GW 左右,海關統計數據則在 3GW 左右。加起來,逆變器廠商總計出貨量應該是在 13.6GW 左右。有業內人士調侃稱,多余的逆變器估計是都賣到火星上了。
是誰惹的禍?
對于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情況,行業內第二梯隊第三梯隊的廠家認為,主要還是大廠惹的禍。
“每年的光伏總裝機量和逆變器總出貨量老對不上,水分的確不少,這個行業內都清楚”。一家第二梯隊逆變器廠商資深人士稱,他從事光伏行業 9 年了,近幾年來,明顯感覺數據夸大幾乎成了行業趨勢,不夸大就被拉下了,而每年公布的數據誰也無從考證。“之前行業內一直在傳言,有的頭部廠商出的貨壓在了代理商手里”。
“大家都知道說的是誰,其它幾家大點的企業基本都是上市公司,搞太離譜的數據風險較大”,另一位上市逆變器企業人士這樣說。
也有資深市場人士表示,這種做法其實在很多行業都有,對于市場營銷是有利的,只要最終有利于業績登頂,大概率很多公司都會采用的。
前述第二梯隊逆變器廠商人士坦言,他所在公司比較保守,每年都在清庫存,保證現金流充足,公司沒出現過資金被占用、倉儲存貨的損失。“某些大廠商的壓力是很大,他們一個地區的銷售可能要背 1-2 億的銷售額,我們的銷售可能才幾千萬的銷售額”。“產品線有業績指標,達不到指標,這個部門的獎金就很低,甚至有可能被撤銷”。
一位逆變器行業資深人士則表示,如果打價格戰,華為不是其他廠商的對手,但華為的公關策略可以覆蓋項目業主、總包、設計院、包括當地政府,“這一點哪家企業都不能與之媲美”。
他還透露,今年好多國企大客戶都采購了華為的逆變器,還有一層原因,“可能好多人感覺支持華為就是愛國”。
“這次這個員工的事情不做評論,不過事情的結果我想到了”,他說。
本文轉載自“新浪財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