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可真是個“青苔碧瓦堆”,驕橫和瘋狂過后還有幾人安枕?
來自互金整治領導小組和網貸整治領導小組的最新消息是:截至今年10月末,全國納入實時監測的在運營機構數量已降至427家,比2018年末下降59%;借貸余額比2018年末下降49%,出借人次比2018年末下降55%;行業機構數量、借貸規模及參與人數已連續16個月下降。這427家網貸公司能否存活下來?不能。它們當中命運最好恐怕是轉變為小貸公司或轉變為“持牌的消費金融公司”,而絕大多數都將變成昨日黃花。
有媒體報道稱:管理層已經明確“堅定持續推進行業風險出清”的態度,將穩妥有序化解存量風險、多措并舉支持和推動機構良性退出或平穩轉型作為重點,切實保護投資人合法權益,維護各地經濟金融和社會政治穩定。
資料顯示:在2013年到2015年最高峰的時期,中國以P2P為主的各類互聯網公司總計6600家,未償付貸款余額1500億元,參與人數超過5000萬。但現在還在運營的網貸機構僅存427家,而且基本已處收縮狀態。
不錯,我本人當年是P2P的“堅定反對者”,包括“余額寶”等那些激發全社會空轉套利、推高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互聯網金融項目,而且因此被“互聯網金融霸權”嚴重咒罵。現在,眼看著一地雞毛,為中國金融史上這次重大教訓深感悲憤。不過,現在再說這件事,絕非幸災樂禍,而是希望明確:一切違背金融基本常識的“金融創新”只能是曇花一現的惡作劇。P2P的全軍覆沒恰恰告訴我們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最近,媒體對網貸平臺治理進展的報道比較多,總體情況看,中國大陸所有省級行政區域都在全域清理網貸平臺,而極端者的要求是:全省范圍內,網貸平臺“零存在”。比如湖南省,其省金融監督管理局公告:湖南省整治名單內納入行政核查的24家網貸機構P2P業務均不符合“一辦法三個指引”有關規定,現予以取締;其他開展P2P業務的機構及外省在湘從事P2P業務的分支機構均未納入行政核查,對其開展的P2P業務一并予以取締。再比如山東省,其地方金融監管局最近也發函稱:當前P2P網貸行業正在進行風險專項整治,至今未有一家平臺完全合規通過驗收。未來,山東省金融局將對全省范圍內未通過驗收的P2P網貸業務全部予以取締。
據了解,目前小平臺基本命運就是退出,而大平臺則呈借貸余額下降、出借人數下降、借款人數下降——所謂“三降”特征。降幅多大?超過50%。中國最大的網貸平臺就是上海陸金所了,這家平臺因有平安集團的背景,所以還在扮演“不倒翁”,但最近的消息是:其業務已經大幅收縮,而未來走向同樣茫然。上海,作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發展什么,不發展什么都需要認真抉擇,而那些明顯金融常識、明顯違背國際金融市場P2P存在原理的網貸市場,肯定不會長壽,更不可能繼續逍遙于監管之外。
讓金融堅持正規,讓資金保持正軌,這是中國金融發展始終應當堅持的方向。混亂的金融市場必然造成混亂的金融機構爭搶有限的金融資源,這同樣也是中國金融快速走向短期化、貨幣化、套利化的重要原因,更是不斷出現旁氏騙局的關鍵。
11月10日直轄市重慶金融辦傳來消息:根據國家統一部署,我市自2016年以來持續開展網絡借貸信息中介(簡稱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截至目前,我市沒有一家機構完全合規并通過驗收,所有P2P網貸業務也未經過金融監管部門審批或備案。現根據工作安排,將我市29家已報告結清P2P網貸業務、擬主動退出的機構(名單見附件)進行公示,公示期為十五日,擬退出機構在正常公示結束后,根據退出承諾辦理注銷登記或進行名稱、經營范圍變更,退出P2P網貸行業。同時,對我市其他機構開展的P2P網貸業務一并予以取締,任何機構未經許可不得開展P2P網貸業務。
自此,P2P全部出清的省份已有三個:湖南、山東和重慶。如此示范之下,預計未來數月,出清P2P省份會呈爆發之勢。2020年,P2P基本是否會在中國絕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