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動內需”是個餿主意
——評《拉動內需刻不容緩》
迎 春
看了網上《拉動內需刻不容緩》的文章,我認為“拉動內需”是一個餿主意,理由有三:宣傳歷史唯心主義;是“陳年舊貨”;不解決問題。
一,這是一篇宣傳歷史唯心主義的文章。
文章只講:“全力推動‘內需經濟’增長,這是刻不容緩重要事項。”文章完全不分析我國經濟客觀存在的問題及其發展趨勢。這種脫離經濟性質及客觀趨勢發展分析,只講主觀能動措施的理論,是“長官意志決定論”的表現,是歷史唯心主義。寫這樣的文章,不用收集資料、調查研究、科學分析,拍拍腦袋就可以寫出來。
馬克思的第一個偉大發現就是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經濟發展存在著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長官意志”改變不了。所以,談我國經濟問題,首先必須分析、研究問題的性質及其發展趨勢。只有順應經濟發展趨勢的措施,才能夠成為現實的措施,否則“拉動內需”只能成為空談,引導人們誤入歧途。
這是一個過了時的“陳年舊貨”。
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一次震驚世界的大危機,當時大量產品過剩,倒牛奶、燒小麥;毀高爐、企業倒閉、銀行破產、工人失業等等。為了防范和化解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主義應運而出,那時他就主張采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拉動內需”,可見,“拉動內需”早已不是什么新建議,而是陳年舊貨。
三,關鍵是不能解決需求不足的問題
自1825年爆發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以來,幾乎每十年左右就爆發一次經濟危機。自1929年爆發的大危機以后,資本主義各國普遍采用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防范和化解經濟危機,結果,盡管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形式發生了變化,但是,經濟危機仍然周期性地爆發。僅21世紀,就有2001年美國的危機和2008年的“大衰退”,至今還看不到復蘇的亮光。
資本主義各國采用寬松的貨幣政策“拉動內需”,到上世紀70年代,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就轉化為通貨膨脹與經濟停滯并存的經濟危機;各國政府采用赤字財政政策、增加債務“拉動內需”以后,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又表現為債務危機。其實危機的本質都是生產過剩,從消費方面看,就是需求不足。幾十年來,資本主義各國政府采用貨幣政策也好,采用財政政策也罷,都不能解決經濟危機的問題。所以,我們說“拉動內需”不能解決經濟危機的問題,是有歷史事實作為依據。
我國的事實也是這樣。從2008年爆發債務危機以來,我國政府就采取了種種“拉動內需”的政策:貨幣發行量M2,由2008年的475167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1826744億元,2018年為2008年的3.84倍;整個國家的債務也大量增加:國債、地方政府債、個人的房貸等債務,再加上企業的債務,合起來是一個天文數字,而且還在不斷擴大,不過“經濟下行壓力”不僅沒有減輕,而且日益嚴重。所以,我們說“拉動內需”的意見不能解決問題,是一個餿主意。造成內需不足的根本原因,是雇傭勞動經濟制度,僅僅依靠采取一些“拉動內需”的政策措施,不可能解決問題。
那么正確的政策是什么呢?答案很簡單:順應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發展公有制經濟!
回頭看看毛澤東時期的經濟發展吧!那個時期工農業生產發展都很快,生產產品不斷增長。如當時最時髦的生活消費品“三轉一響”:自行車、手表、縫紉機和收音機,盡管產品產量增長很快,仍然供不應求,有的還要憑票供應。這種現象被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諷刺為“短缺經濟”。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因為,勞動群眾成為了企業、社會的主人,生產產品原本就是供勞動群眾消費的,因此,不會存在生產過?;蛘哒f“需求不足”的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任務了,這里就不展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