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今朝 武漢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中國自進入市場化時代以來,社會上一直有一種觀點認為,私營經濟效率高,市場反應快,認為市場經濟就等于“私有化”。更極端的觀點甚至主張,國有經濟、社會公益領域也應該全盤私有化。我國實行的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回顧改革開放歷程,正是因為堅持基本經濟制度不動搖,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方針,我國經濟才得以快速發展。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不等于“市場說了算”,更不是以私有化為前提。
市場經濟是以私有化為必要條件嗎?私有化是高效率的代名詞嗎?我們就這些問題采訪了武漢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湖北意識形態建設研究院(湖北省智庫)研究員王今朝。
私有化不是“高效率”代名詞,要分清什么行業適合民營經濟,什么行業適合國有經濟
問:中國進入市場化時代以來,有一種經濟學觀念認為市場經濟就等于“私有化”,將“私有化”視為正確,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王今朝:私有化的迷信在一些人頭腦里根深蒂固,這是全面深化改革在意識形態方面的一個阻礙。改革開放發展到現在,我國的民營經濟以及外資發展至今,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據的成分很大。所有制結構的這種量化演變,又出現了一些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
譬如,近年來,私有化迷信換了一種不那么直接的方式繼續在中國出現。一些人把“僵尸企業”與國有企業畫上等號,這是對國有企業的一種歪曲。又如,有人把“競爭中性”的概念錯誤地引申為“所有制中性”,這些都給中國當前改革造成了一定的認識混亂。
“私有化”不能包治百病。民營經濟和國有經濟,都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不是爭論要不要搞私有化,而是要厘清什么行業適合民營經濟,什么行業適合國有經濟。
問:為什么私有化觀念在一些人那里有市場?
王今朝:這一觀念有其深刻的物質基礎。改革開放后,由于我國形成了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思想,人們較普遍地認為,既然是發展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就不需要國家計劃了,因此,中國在改革開放后的長時間里沒有制定出發展公有制企業的有效計劃。不僅如此,許多中小國有企業在上世紀90年代進行私有化改制,上世紀80年代一度興起的鄉鎮集體企業也逐漸消失了,有的轉變為家族企業了。私企或家族企業一多,外資企業一多,這種觀念很自然會產生。
對一些重大經濟關系和理論問題,要進行正本清源
問:這類認識會帶來怎樣的危害?
王今朝:曾經一度,片面的經濟發展思維影響了許多政策制定,不少干部升遷也是以GDP論英雄,社會的平衡發展被忽視。黨的十八大以來開始糾正這些問題,黨的十九大更是做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的重大判斷。但是,過去的意識在人們的頭腦中一旦形成,就有其頑固性,一些人對于我國發展的主要矛盾聽而不聞,視而不見。
有人受“洋教條”的影響太深,認為中國就應該學習西方模式,同時,由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教育和宣傳一度忽略,導致馬克思主義曾經在有的領域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
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理論總是要試圖掌握大多數,只有這樣,才能把理論轉變為行動的力量,進而改造世界。我國社會經濟已取得巨大成績,但也付出了環境污染等代價,黨的十八大以來,這些問題得到糾正,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發生深刻變革。
問:如何打破這些錯誤認識?
王今朝:我們需要對一些重大經濟關系和理論問題進行重新思考和正本清源。“正”的是到底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回答,是到底什么是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回答,也是我們國家在21世紀到底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正確回答。可以說,它們是關系我們國家立國之本的重大問題。“清”的是我們的觀念,特別是進一步清理西方的意識形態對我國社會以及我國政策制定造成的負面影響。
我們還要不斷進行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仍要堅持實踐的觀點,大膽試、大膽闖,對的就堅持,不對的就趕緊糾正。必須拿出這樣的態度和膽識。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一個不斷打破教條的過程。這其中既有“舊教條”,也有“新教條”,還有“洋教條”。無論改革開放進展到哪一步,我們仍然要不斷用大膽實踐去打破種種新教條,而且它依然是唯一的利器。
【嘉賓:王今朝,武漢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采訪:秦孟婷,長江日報記者。本文原載《長江日報》2019年9月2日第六版,《長江日報》系中共武漢市委機關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