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勞分配”的真諦
——從公有制再生產說起
公有制的再生產指的是公有制本身的再生產,是公有制作為一種生產關系周而復始進行復制、延續的過程,它不是在公有制條件下物質資料的再生產,但卻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得以保持社會主義性質的前提和條件。這個問題似乎從未有人提及。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版,由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寫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部分,在“社會主義再生產和國民收入”這一章,說的也只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資料再生產,而沒有提到公有制本身的再生產。然而這卻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理論問題,是必須搞清楚的。
資本的再生產,馬克思告訴我們,是通過資本主義分配實現的。“利息和利潤作為分配形式,是以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為前提的。它們是以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為前提的分配方式。它們又是資本的再生產方式。”(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7-98頁)那么,公有制的再生產,它又是如何實現的呢?按照馬克思的說法,無疑的,我們也應當在社會主義分配中找到答案。
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是社會主義分配方式的基礎和前提,自然地,社會主義分配方式則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延續發展、成長壯大的先決條件。也就是說,作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決定了產品中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分配去向,而社會主義分配方式則通過確保產品中的生產資料的公有,來保證再生產的社會主義性質。因此,沒有產品中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分配,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再生產。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我們恰恰在這個問題上面臨著理論上的困境。
“按勞分配”是公認的社會主義的分配方式,但是,現在人們在談到“按勞分配”時,一般僅涉及消費資料的分配,而不考慮生產資料的分配,似乎社會主義分配不包括產品中的生產資料的去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再生產不需要經過社會主義分配就能實現。這可能嗎?大家都知道,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無產階級革命奪取政權后剝奪剝奪者后建立起來的,它的延續不可能再通過“剝奪”來實現了,唯一可能的延續方式就是自身的再生產,即通過社會主義分配來實現。如果社會主義分配不談產品中的生產資料的分配,那么如何保證再生產的社會主義性質,或者說社會主義再生產所需要的公有的生產資料又從何而來?因此,我們不能不對“按勞分配”就是勞動者多勞多得,就是把消費資料分到每一個勞動者手中的說法表示深深的質疑。
有人肯定會說,:“按勞分配”就是指消費資料在勞動者之間按勞動量進行分配,這是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說的,無可置疑。那么,我們現在就來看看馬克思到底是怎樣說的。
事實上,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并沒有把“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的分配僅僅限定在消費資料上,相反,馬克思對拉薩爾只講消費資料的分配而不提生產資料的分配表示出強烈的不滿。
馬克思說:“如果我們把‘勞動所得’這個用語首先理解為勞動的產品,那么集體的勞動所得就是社會總產品。
“現在從它里面應該扣除:
“第一,用來補償消費掉的生產資料的部分。
“第二,用來擴大生產的追加部分。
“第三,用來應付不幸身故、自然災害等的后備基金或保險基金。”
(在這些“扣除”之后,——筆者)“剩下的總產品中的其它部分是用來作為消費資料的。
“在把這部分進行個人分配之前,還得從里面扣除:
“第一,和生產沒有關系的一般管理費用。……
“第二,用來滿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學校、保健設施等。……
“第三,為傷失勞動能力的人等等設立的基金,總之,就是現在屬于所謂官辦濟貧事業的部分。”
馬克思在列舉了以上各項“扣除”后說道,“只有現在才談得上綱領在拉薩爾的影響下偏狹地專門注意的那種‘分配’,就是說,才談得上在集體中的個別生產者之間進行分配的那部分消費資料。”(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10頁。)
請注意,消費資料在個人之間的分配,在馬克思看來,只是“在拉薩爾的影響下偏狹地專門注意的那種‘分配’”。很顯然,不“偏狹地專門注意的”分配,不僅是產品中消費資料在個人之間的分配,還應當包括產品中的生產資料的分配。并且生產資料這種分配,要比消費資料在個別生產者之間的分配更重要,而這一點恰恰是拉薩爾之流沒有認識到的地方。所以馬克思特別強調說:“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同上,第13 頁)
所以,根據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評》中表達的意思,我們應當這樣認為,社會主義分配是對集體勞動所得的社會總產品的分配,這種分配無疑包括社會總產品在“個人分配之前”對全部生產資料和部分消費資料進行的“扣除”,以及消費資料“在集體中的個別生產者之間進行分配”兩個部分。談社會主義分配只說消費資料在生產者(勞動者)之間的分配,而不提把全部生產資料和部分消費資料從社會總產品中“扣除”,是“偏狹的”,不符合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所表達的原意。既包括對全部生產資料和部分消費資料的“扣除”,又包括消費資料在生產者(勞動者)之間進行的分配,這才是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按勞分配”的全部內容。也只有這樣認識社會主義的“按勞分配”,才能理解公有制再生產的實現,才能保證社會再生產在公有制的基礎上的順利推進。
至于社會總產品的分配中,對留給生產者(勞動者)集體共同支配,直接或間接地用于為生產者(勞動者)謀福利的那部分產品,馬克思為什么沒有用“分配”一詞表示,而是用“扣除”來說明,筆者是這樣理解的:因為主持社會總產品分配的是生產者(勞動者)集體,而不是其他人,也就是說是自己把自己生產出來的產品留給自己的,所以馬克思在這里不講“分配”,而是說“扣除”,這就比較貼切,更顯示了生產者(勞動者)在產品分配中的主體性。所以,對社會總產品的扣除也是對社會總產品的分配,“扣除”屬于分配,是分配的一種特殊形式。
全部生產資料和部分消費資料在社會總產品進行分配時,留給生產者(勞動者)集體共同支配,直接或間接地用于為生產者(勞動者)謀福利;余下的消費資料在生產者(勞動者)個人之間進行分配,由個人支配、消費。這就是說,生產者(勞動者)必要勞動的產品分給生產者(勞動者)個人消費,勞動者剩余勞動的產品留給生產者(勞動者)集體共同支配,社會總產品作為生產者(勞動者)通過勞動創造出來成果統統歸于生產者(勞動者)所有,由生產者(勞動者)享用,沒有任何剝削者、寄生蟲立足的余地。這里遵循的是“誰創造(勞動)誰所有”的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正如《國際歌》的唱詞所說:“是誰創造了人類世界,是我們勞動群眾,一切歸勞動者所有,那能容得寄生蟲!”所以,“誰創造(勞動)誰所有”,才是“按勞分配”的本意,“一切歸勞動者所有”,才是“按勞分配”的真諦!
不過有一點需要說明,由于我們現在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馬克思所說的作為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尚有相當的距離,因而“按勞分配”必然也帶有現在這個時代的特征。在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情況下,社會主義公有制本身就具有“內‘公’外‘私’”的特征,決定了社會主義國家所有的生產資料(國有資產)仍須以國有資本的面目出現,并服從“誰投資誰受益”的“按資分配”分配原則。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對“誰創造(勞動)誰所有”的“按勞分配”原則的堅持,因為國有資本的所有者是國家的全體人民(勞動者),國有資本的投資收益歸根結底還是屬于全體人民(勞動者)。在這里,“誰投資誰所有”的“按資分配”僅僅是表象,是外衣,“誰創造(勞動)誰所有”的“按勞分配”才是本質,是內核。“誰創造(勞動)誰所有”的“按勞分配”和“誰投資誰所有”的“按資分配”,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創造了一個對立面的高度統一的奇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