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的顯著標志
——建立公有制、國有企業的目的(之四)
什么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最顯著的標志又是什么?要全面、準確地把這個問題說深說透,很顯然,沒有長篇大論,僅靠三言兩語是難以做到的。不過,筆者在這里還是想從普通民眾個人體驗的角度,根據最初始的理解,用最簡單、最質樸的言語來說明。因為,這個問題的解釋現在雖然紛繁復雜,但筆者覺得它們都是從初始的理解衍生、分化、發展而來的,只有知曉“社會主義”這個概念的本義,才能真正理解“社會主義”,把握社會主義的“真諦”。如果只是借題發揮,言不及“義”,縱然旁征博引,洋洋灑灑,就會令人感到不明就里、不得要領。就像一句老話說的那樣:你不說我還清楚,你越說我越糊涂。
關于“社會主義”,《辭?!酚羞@樣一段解釋,很有意思。那段解釋是這樣的:“‘社會主義’一詞,大都認為起源于19世紀30年代英法兩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某些著作中,系由‘社會的’一詞衍生而來,該詞導源于拉丁文socialia,原意是‘同輩的’、‘同伙的’,用來表示為了提高勞動群眾的福利和保障社會和平而改造社會制度的思想。”(《辭?!废戮?,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第4490頁)這就是說,所謂“社會主義”,簡而言之,就是要“提高勞動群眾的福利和保障社會和平”的思想和制度。對照由資本主導一切,致力于賺錢贏利的資本主義,以人為本,致力于“提高勞動群眾的福利和保障社會和平”的社會主義思想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所以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首先在西歐廣為流傳,繼而風靡世界。
但是,以人為本,以社會大眾為本,要“提高勞動群眾的福利和保障社會和平”的思想和制度,并不能代表“社會主義”的全部含義,與我們今天實踐的科學社會主義更不可相提并論。那些形形式式的所謂“社會主義”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反對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奪取政權,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來實現社會主義,在他們那兒“社會主義”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幌子而已,它們謀求的無非是少數資產者和小資產者的利益,而非真正的普通勞動大眾的利益。不過,有一點我們也必須明了,僅僅要“提高勞動群眾的福利和保障社會和平”,未必就是真正的社會主義,但是不以“提高勞動群眾的福利和保障社會和平”為目標,在這方面花力氣、下功夫的,肯定也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文中涉及到勞動群眾直接利益的有這樣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消費資料在生產者(勞動者)之間,按勞動量進行的分配;二是消費資料在“進行個人分配之前,還得從里面扣除”,用于“和生產沒有關系的一般管理費用”、“用來滿足共同需要的部分”、“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等設立的基金”。(《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10頁)
關于消費資料在生產者(勞動者)之間的分配,馬克思說,“這里通行的就是調節商品交換(就它是等價的交換而言)的同一原則”,“在這里平等的權利按照原則仍然是資產階級的法權”。(同上,第11頁)這就是說,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生產者(勞動者)獲得消費資料的方式,起碼在表象上和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者得到消費資料的方式沒有太大的區別,甚至可以說是“差不多”。
但是對于扣除下來的消費資料的使用,馬克思卻突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和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同。比如,“用來滿足共同需要的部分”,馬克思在列舉了“學校、保健設施等”后專門進行了這樣的說明“和現代社會比起來,這一部分將會立即顯著增加,并將隨著新社會的發展而日益增加。”(同上,第10頁)還有,“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等設立的基金”,馬克思解釋道“總之,就是現在屬于官辦濟貧事業的部分。”而對于所有一切扣除,馬克思說“會直接或間接地用來為處于社會成員地位這個生產者謀福利”。(同上,第10頁)這就說明,在為勞動者(生產者)謀福利這一點上,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第一階段)要明顯優于資本主義社會(現代社會)。
所以,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從經濟上、政治上可以說上好多好多,但是基本的、首要的,也是普通群眾感受最深也最關心的,就是所能享受社會福利。因為對普通勞動者來說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在什么時候,都得靠自己的勞動吃飯,都得“按勞取酬”,在這一點上,情況差不多。生產勞動的性質差別從根本上說在于生產資料的所有制,但就個人的感受而言,卻在于勞動者能否享受應有的社會福利。勞動者享受不到應有的社會福利就會產生“失落感”,就會滋生“被奴役”的情緒,能夠享受應有的社會福利,勞動者就會有“歸屬感”,就能萌生“主人翁”意識。是社會主義就必然會為勞動群眾提供必要的社會福利,并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提高社會福利水平,而不能保證為勞動群眾提供必要的社會福利,就不能說是社會主義的,或者說就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
不過,如果因此說社會福利水平高的就是社會主義,社會福利水平低的就不是社會主義,那也是膚淺的,庸俗的,絕對化的,是不正確的。古人有言:“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窮人無孝子。”一個月收入上百萬的富豪拿出一萬元給父母,與一個月收入一、二千元的窮人拿出一、二百元給父母,兩者比較,誰更有孝心?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其中的道理古人都能想明白,難道現在的人反而不清楚!?所以,在討論我們國家和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福利這個問題上,我們不應當簡單地論跡不論心,而應當既論跡,更論心,全面地、發展地看待這個問題。
資本主義國家在早期并不關注普通勞動群眾的社會福利,勞資矛盾十分尖銳,民眾社會福利水平的明顯提高主要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后。就目前的情況看,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福利要明顯好于于我們這些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于是有人就認為社會主義不如資本主義,甚至有人覺得我們所要搞的社會主義在一些西方國家已經實現。這樣的認識,如果不是有意識的歪曲,最起碼可以說是糊涂之極。
西方發達國家社會福利水平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特別是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世界市場的擴大,科學技術水平提高,處于產業高端的少數西方發達國家可以憑借自己絕對優勢,通過世界貿易和資本輸出等手段,將世界上的大多數欠發達國家創造出來的剩余價值轉移到自己手中,獲取超額利潤。由于從其他國家的交易中獲得的利潤實在豐厚,以至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私人資本對無償占有本國勞動者的剩余價值失去了太多的興趣,他們甚至于甘愿拿出部分利潤補貼本國的勞動者,給予他們一定的社會福利,以緩和相互之間的矛盾。但是,“給福利”并非“謀福利”,并不意味私人資本出現了實質性的變化。“給福利”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毫無疑問,它仍然服從于、服務于維護私人資本利益的需要。一旦私人經濟遇到困難,無法實現預期的增長,它們一般都會采取寧可減少社會福利,也要保證資本收益的方法以對。例如在2008年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機中,西方發達國家就是這樣做的。筆者以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欠發達國家和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差距將進一步縮小,當發達國家的私人資本難以從欠發達國家攫取更多剩余價值時,發達國家削減社會福利將是大概率的事情,甚至導致社會保障體系的崩潰也是可能的。
世界上最先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一般經濟都比較落后,雖然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后,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和西方發達國家之間仍有相當的差距。受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欠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為勞動群眾提供的福利一時往往還達不到發達國家的水平,有人可能會因為這一點而對社會主義缺乏信心,也有人會因此而向往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活,但是這并不重要,因為它不是事情的本質。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為勞動大眾謀利益是則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自然地努力增加勞動群眾的社會福利也就成了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最初一、二十年的時間里,即便在經濟基礎仍然非常薄弱的情況下,仍然建立了水平雖然不高,但覆蓋面卻較為廣泛的的社會福利體系。對于剛剛從窮困潦倒的舊社會翻身解放的普通勞動者來說,直接感受到了新中國的變化,感受到了勞動者生活和社會地位的提高,感受到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好”的歌聲響遍全國。
不過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走得并非一帆風順。上世紀九十年代,一些以反對平均主義為名而出臺的改革措施,什么教育產業化、醫療市場化、住房商品化,以及“破三鐵”等等,把勞動群眾曾經享受的一些社會福利當作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幾乎抹去了人民群眾曾經引以為豪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被人民群眾戲稱為壓在頭上的“n座大山”,上不起學、買不起房、看不起病,養不起老,成了普通勞動者的切膚之痛。
但值得慶幸的是進入二十一世紀,特別是近十多年來,國家政策重大調整,勞動者的利益受到了高度的重視,擴大醫療保障覆蓋面和保障水平,增加養老金,實施保障性住房建設,以及提高勞動者工資等等,勞動者享受的社會福利明顯改善。近些年來,受世界經濟衰退的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步伐也有所減緩,轉型升級的壓力很大,即便這樣,政府仍然繼續加大民生方面的投入,努力實現“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目標,從而增強了廣大勞動群眾對社會主義的信心。我們堅信,隨著我國國有企業及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國家提供的公共產品和社會福利必將越來越豐富,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福利水平也將不對提高。令人羨慕的免費的教育、免費的醫療、免費的住房、免費的養老等等,不會是遙不可及的事情。
不過,必須再次強調,勞動者社會福利必將穩定提高的美好愿景,只有在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情況下才可能實現,因為這是由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性質決定的,是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目的所在,也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最基本的標志和最顯著的特點。為普通勞動者提供公共福利和社會保障,不是官員對子民的恩賜,而是公仆對主人的應盡責任;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福利和社會保障,也不是勞動者坐享其成的奢求,而是勞動者應當享有的權利。勞動者在國有(公有)企事業單位工作,他們的剩余勞動的成果全部無償給了國家,因此他們有充分的理由要求政府提供公共福利和社會保障。就是那些在私有企業工作的人,他們也完全有理由要求政府給他們提供一定的公共福利和社會保障。因為他們的剩余勞動成果雖然名義上都被私人所有者占有了,但實際上其中也有相當一部分被政府以稅賦的形式征收,被國有銀行以貸款利息的形式分享,他們同樣為國家、為社會作出了貢獻。再說,他們在私企工作也不是因為自己的偏愛,而是由于國有(公有)企業實力有限,發展不足,不能為他們提供足夠的工作崗位,不得已而為之。從某種意義上說,為在私企工作的勞動者提供公共福利和社會保障,也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政府對他們的一種補償。
當然,為勞動者提供應有的社會福利,并逐步提高福利水平,如果沒有強大的國有經濟做后盾,是難以做到的。受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欠發達國家靠財政稅收往往難以滿足為勞動群眾提供社會福利的需要,但我們的國家可以從國有企業抽出贏利彌補社會福利基金。而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欠發達的國家,由于剩余價值的大部分進了私人所有者的腰包,國家能夠掌握的剩余價值相對較少,縱然有心為普通勞動群眾提高所需要的社會福利,但也將力不從心,從而深陷貧困之中無力自拔。所以,持續穩定和提高勞動群眾享受的公共福利和社會保障的供給水平,我們的國家又決心也有能力,理所當然應該成為我們國家的一項最基本的國策,不管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都不能有所動搖,這既是由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要求,也有賴于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基礎作用和保證作用,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