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作為追求自身增值的物質化的社會關系力量,會自發地產生出強大的欲罷不能的擴張驅動力,這種驅動力從來都不會匱乏。問題在于是否存在能夠容納資本擴張的市場空間。一旦市場空間無法滿足資本擴張的需要,社會經濟就會陷入經濟危機。所以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本質是市場空間缺乏性危機,也即資本過剩危機。
一、危機根源:資本積累導致貧困積累
有一種常見的觀念,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生原因是:生產力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所導致的社會生產的無政府主義狀態,從而各個生產部門之間比例失調,是經濟危機的產生根源。這種觀念雖然不能說有什么錯誤,但并不深刻。因為它沒有指出其背后的更深層原因。如果我們停留在這種解釋,容易把這種危機理解為生產力各部門的技術層次上的失調,因而只要實現“按比例生產”的計劃經濟,危機就自然消除。而且,即便我們忽略《資本論》中的剩余價值理論,這種“比例失調”仍然會發生,因而在這個問題上剩余價值理論實乃可有可無。因此,我們承認這種比例失調是危機的發生機制,但并非馬克思講的資本主義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
那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呢?馬克思在《資本論》的“第二版跋”中指出:
【“我要公開承認我是這位大思想家(黑格爾——引者)的學生,……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這是貫穿整個《資本論》的根本精神。用這個精神來理解,生產力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確實是資本主義根本矛盾。但這種根本矛盾所產生的私有資本的內在否定性才是經濟危機的產生根源。所謂“資本的內在否定性”也即資本的追求自身擴張而實現其不斷積累的過程本身,不斷生產出否定它自身的力量,這種否定力量不斷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必然暴發經濟危機。這種否定它的最根本的社會關系力量,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社會的“貧困的積累”,從而導致市場空間的萎縮。
馬克思說過,“生產剩余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為此,資本為了實現自身增值而竭盡全力、甚至超能力的擴張,最大限度地將一切可能得到的剩余價值都投入到擴大再生產的資本循環旋渦中,這就形成了資本的迅速的大規模積累。這種積累的物質形式是越來越多的剩余價值沉淀在物質生產系統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企業的有機構成不斷提升,并且盡可能地開足馬力地進行生產,而將生產資本轉化為產品資本,由可變資本創造價值和不變資本轉移的價值越來越多地積累于產品中。
然而,資本積累必然導致對其自身的否定。促使上述“資本積累”的各種動力,恰恰同時也是造成了另一種積累——“貧困的積累”的動力。這是因為由社會總勞動所生產的社會總價值是有限的。因此資本積累的正反饋回路——資本盡可能地生產出最大的剩余價值,剩余價值盡可能地轉化為資本,資本再盡可能地生產出最大的剩余價值,等等,必然同時導致資本盡可能地壓低工人工資和生產資料價格以增加剩余價值,增加的剩余價值又轉化為壓低工人工資的強大的社會力量,由此導致貧困的不斷積累。而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驅使各個企業之間進行恐慌性的競爭以獲得生存權利,于是競爭的壓力轉變為恐慌性地壓低工人工資的巨大的社會關系力量。這就產生了兩種壓低勞動力價格的途徑:
——直接途徑:各個資本盡可能地壓低自己雇傭的勞動力的價格,以直接為資本積累獲取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
——間接途徑:各個資本都盡可能地壓低全社會其他行業的勞動力價格,形成了全社會資本相互壓制對方勞動力價格的強大市場力量。這種間接途徑通過以下方式來進行:
第一,資本為了擴張,盡可能地壓低它所要消耗的生產資料(如煤炭)的價格,必然導致這些生產要素的生產商也不得不壓低其雇傭的勞動力(如挖煤工人的勞動力)的價格。導致越是處于生產資料低端的競爭性行業的工人,其工資越低;
第二,在產業鏈上,各產業鏈的下游將市場競爭壓力層層傳遞到上游,迫使其中間產品層層壓價,這種壓力最終必然傳遞到勞動者身上,造成勞動力價格被壓至最低水平。越是處于產業鏈中勞動密集環節的工人,其工資越低。
第三,在同行業中,各個資本為了擴大市場份額而不斷降低產品價格,而把這降價壓力不僅轉嫁到自己所雇傭的勞動力上,而且還轉嫁到同行業的競爭對象所雇傭的勞動力上。
第四,資本還通過層層轉包,層層取利,從而把資金壓力轉移到最終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環節的工人的頭上,使其工資最低。尤其惡劣的是:這些轉包的資本,不僅把工人工資壓低到不能再低的極限,還常常使用這種復雜的轉包所形成的資金鏈來拖欠工人工資。這已是我們屢見不鮮的、每天都在重復發生的事實。
此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還通過不斷制造失業人口,以失業者為砝碼來降低工人工資。上述間接壓力,再加上這些行業的資本自己追求積累和擴張而壓低其雇傭的工人工資的直接壓力,在這雙重壓力下,必然導致全社會的勞動者的“貧困的積累”。正如馬克思所說,
【“最后,使相對過剩人口或產業后備軍同積累的規模和能力始終保持平衡的規律把工人釘在資本上,比赫斐斯塔司的楔子把普羅米修斯釘在巖石上釘得還要牢。這一規律制約著同資本積累相適應的貧困積累。因此,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
由此形成了社會民眾的貧困化趨勢,在生產技術不變的絕對剩余價值生產中,表現為無產階級的“絕對貧困化”,而在生產技術發生變化的相對剩余價值生產中,表現為無產階級的“相對貧困化”。這種貧困化趨勢是處于市場競爭狀態的資本力量的必然規律,只要資本力量存在,這種貧困化趨勢就不會消失。除非由于非資本力量的抵御(如工會力量、社會道德力量)和干預(如政府干預)才會得到部分緩解。二戰后發達國家的工人階級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大多數勞動者的工資收入,除了能夠進行維持生存的必要消費之外,還享有部分剩余產品。一些人由此宣布馬克思無產階級貧困化理論是“錯誤的理論”。這是十分膚淺的觀點。這種錯誤在于不理解:第一,發達國家為了緩解經濟危機,不得不在本國實行福利制度,把“貧困的積累”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第二,工人所得到的少量剩余勞動,以及所存儲的福利保障金,仍然被壟斷資本吸入到金融系統中,轉化為支配全社會民眾的金融資本力量,仍然出現發達國家的當代形態的資本積累與貧困積累圖景。這就是“占領華爾街”運動的產生原因。我們在后面講到當代資本主義福利制度和金融化時,我們將對此進行進一步分析。
現在我們看到:一方面是資本的積累,越來越多的資本支配勞動者所生產和轉移的勞動價值最終積累在產品資本中,它需要日益龐大的市場空間來將其轉化為貨幣資本,以實現資本的循環再生產;另一方面是全社會的貧困的積累,必然造成市場空間增長速度日益減小,小于資本擴張要求的市場擴張速度,使全社會的購買力日益相對萎縮,造成可擴張的市場空間日益萎縮。這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
此外,資本家的“禁欲主義熱望”使這種危機加深。資本家占有剩余價值后,“剩余價值一部分由資本家作為收入消費,另一部分用作資本或積累起來。在剩余價值已定時,這兩部分中的一部分越大,另一部分就越小。”這導致資本家的矛盾處境:既有享受消費的欲望,更有積累欲望:因為資本積累機器使“資本家不過是這個社會機構中的一個主動輪罷了”,必然被全社會資本機器所驅動而進行資本積累。驅動資本擴張的重重動力既使資本家壓低工人工資,同時也使資本家不得不克服其享受欲,而將其占有的剩余價值盡可能地轉化為資本。這就是韋伯所說的作為“禁欲主義”的“資本主義精神”。這種精神并非來自韋伯所說的“新教倫理”或其他意識形態,而來自資本運行的客觀需要。
總而言之,強大的資本力量驅使資本最大化地擴張和積累,而將全社會的購買力壓低到盡可能低的水平,這是資本擴張的前提條件。而轉化為資本的剩余價值不斷積累到社會生產系統中,形成資本積累。而在此過程中,資本擴張又將全社會的購買力壓低到盡可能低的水平,形成貧困積累。這種兩極分化的社會經濟結構,必然導致產品過剩。由此導致資本擴張的“經濟悖論”:以盡可能壓低購買力為前提的資本擴張,產生的結果卻是消費品增長而導致的產能過剩,從而破壞資本擴張的前提條件。這是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在總體上的供給過剩。這種總體過剩,再加上因為生產的無政府主義而導致的各個產業之間的結構性失調,造成資本循環鏈斷裂,而導致經濟危機的發生。
二、發生機制:無序競爭導致資本循環鏈斷裂
《資本論》第2卷分析了再生產過程中的產業資本的循環。產業資本有三個存在形態: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包括不變與可變資本)、產品資本。資本本身是個流量,只有在流動中才會形成它的社會關系力量,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系統不斷運行——這就是社會再生產過程。在這個流動中,形成了三種資本循環過程:貨幣資本的循環、生產資本的循環、商品資本的循環。這三個循環過程必須保持統一和順暢,如此才能實現連續的再生產。而上述資本擴張所造成的資本積累與貧困積累的總的社會流量限制下,生產力的社會化與資本的私有制的矛盾所產生的無序競爭,將導致這種再生產條件從總體上說不能實現,由此生成經濟危機。這種再生產條件分為單個資本的再生產條件,以及全社會資本的再生產條件。一旦再生產循環發生資金鏈斷裂,危機便會發生。
(一)單個資本的再生產循環鏈的斷裂
在“貨幣資本——生產資本——產品資本——貨幣資本”的再生產循環中,由于追求資本積累本來就是資本本性,導致大量貨幣資本轉化為生產資本。生產資本總是盡可能地進行生產,從而轉化為產品資本。而私有資本之間的無序競爭,會導致各資本為戰勝對手而競相進行過度擴張,從而造成生產資本與產品資本的迅速膨脹。這些積累的產品資本必須通過市場及時銷售出去,才能完成產品資本W轉化為貨幣資本G的數量的循環。但是,如馬克思所說,“W—G。商品的第一形態變化或賣。商品價值從商品體跳到金體上,像我在別處說過的,是商品的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這就是說,在“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貨幣資本”的循環中,資本積累導致從貨幣資本到生產資本、生產資本到商品資本轉化乃是快速膨脹的環節。另一方面,由于貧困的積累,導致“商品資本——貨幣資本”的轉化則是其中的瓶頸。這就造成大量的生產資本與產品資本不能轉化為貨幣資本,由此形成資金鏈斷裂,相應的企業于是陷入危機。而個別企業的危機會沿著產業鏈不斷擴張,導致全局性經濟危機。
(二) 全社會資本的再生產循環鏈的斷裂
上面講的是各個資本的循環過程產生的危機?,F在我們討論社會總資本在再生產循環過程中產生的危機?!顿Y本論》第2卷第3篇研究了“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的實現條件,這是第2卷的中心問題。馬克思將現代社會的迂回生產分解為兩大部類:第一部類(生產資料生產部門)和第二部類(生活資料生產部門)。社會總資本的簡單再生產循環的條件是:第一部類的可變資本價值與剩余價值之和(即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的生產的全部價值減去該部門自我消耗的生產資料價值)應當等于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價值;而社會總資本的擴大再生產的條件是:第一部類的可變資本價值與剩余價值之和大于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價值。因此要進行擴大再生產,第一部類的生產優先增長。因此不論是簡單再生產還是擴大再生產,各部門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數量比例關系。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能否順利實現,歸根到底取決于各生產部門是否按照這個比例關系進行投資、生產和交換。但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由于私有資本的無政府狀態,這些條件無法實現,因而必然會產生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危機。
(三) 固定資本更新導致的經濟無序波動
在資本循環中,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的循環在性質上完全不同。流動資本(包括作為勞動力的可變資本,以及耗材的價值等等)是連續性循環的,而固定資本雖然在可以通過會計賬目處理,用資產折舊方法顯示為連續的循環,但其物質形態與實際的資本流量是不連續的:每隔一定的周期(例如十年)要進行固定資產更新。由于每年進行的資產更新是不一樣的。馬克思說,
【“壽命已經完結因而要用實物補償的那部分固定資本(這里是指在消費資料生產中執行職能的固定資本)的數量大小,是逐年不同的。如果在某一年數量很大(像人一樣,超過平均死亡率),那在下一年就一定會很小。”】
這就會造成資本流量的巨大波動。此外,現代經濟學中的加速原理(這是西方經濟學中在技術性上具有一定正確性的理論)告訴我們:生活資料的小幅度增長,需要添置整個固定資產周期(例如十年)連續使用的生產資料,從而導致固定資本的生產部門倍數地加速增長。這樣一來,投資的增長速度將遠遠超過生產生活資料的資本的增長速度,二者差距的拉大,導致生產資料生產部門大起大落的波動。
由于上述原因產生的波動,既表現在各部門的產量上,也表現在其價格上,這會造成整個經濟的巨大波動。馬克思說,
【“我們細加分析時就可以看出,這種波動起著極可怕的破壞作用,并像地震一樣震撼資產階級社會的基礎。這種無秩序狀況的總運動就是它的秩序。在這種產業無政府狀態的進程中,在這種循環運動中,競爭可以說是拿一個極端去抵銷另一個極端”?!?/p>
這種波動的積累將造成經濟危機。
馬克思認為,對于這種由固定資本更新在技術上引起的經濟波動,應當由社會用理性的手段對社會再生產過程進行自覺的控制來克服。他說:
【“只有用不斷的相對的生產過剩來補救;一方面要生產出超過直接需要的一定量固定資本;另一方面,特別是原料等等的儲備也要超過每年的直接需要(這一點特別適用于生活資料)。這種生產過剩等于社會對它本身的再生產所必需的各種物質資料的控制。”】
這只有在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下才能做到。“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這種生產過剩卻是無政府狀態的一個要素”,而不是克服固定資產更新帶來的經濟波動的自覺手段。所以,板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固定資本更新往往成為經濟危機發生的物質誘因。
三、擴散機制:產品過剩產生的正反饋回路
社會化生產力與私有資本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根本矛盾。這個矛盾導致了資本的積累與貧困積累的矛盾是經濟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它通過無序競爭導致的資本循環鏈斷裂、固定資本更新導致的經濟無序波動而引起危機的發生。而在這個過程中,那些曾經成為生產力發展動力的正反饋機制,轉化為使經濟危機蔓延與加劇的正反饋回路,滾雪球式地形成了不斷擴張與深化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風暴:
由于勞動者的貧困化,加上無序的競爭等等,必然導致大量的“產品過剩”,即產品資本無法進行“驚險的跳躍”而轉化為貨幣資本。于是導致資本循環鏈中的資金鏈斷裂。資金鏈斷裂的結果是使許多依靠該資金鏈運轉的資本不得不閑置,也就是“資本過剩”。而資本過剩的結果是本來就處于貧困的積累中的工人拿不到工資,甚至失業,從而造成“勞動力過剩”。在業工人的實際工資也會被壓低到更低的水平,導致社會購買力進一步下降,由此產生生活資料產品過剩——也就是導致引起第二部類(生活資料的生產部門)的資本過剩。而第二部類的資本過剩必然引起第一部類(生產資料的生產部門)的資本過剩:因為第一部類生產萎縮而使生產資料的消耗量減少。總之,造成全社會的“資本過剩”——全社會以產品形態、生產資料形態與貨幣形態的存在的資本都發生過剩和閑置。這樣一來,勞動力失去就業條件而進一步過剩,失業人口增加。由此進一步降低社會購買力,使產品進一步過剩。而過剩產品再引起資本過剩,資本過剩進一步加劇勞動力過剩,如此形成了“產品過剩——資本過剩——勞動力過剩——產品過剩”的惡性循環怪圈。于是市場空間不斷萎縮,過剩產品、過剩資本、過剩勞動力通過這個循環怪圈越積越多,終于形成一個寄生于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巨大的過剩贅疣。這里所謂“過剩”,不是絕對意義上的過剩,而是未能納入到社會經濟循環流程中而運轉而閑置的生產要素與產品。于是,過剩贅疣的不斷膨脹,也就是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正常運行的生產要素與產品不斷萎縮。
于是,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宛如罹患了癌癥,其有效生產要素越來越多地沉積在癌組織之中,由此形成越來越嚴重的經濟危機。這種經濟危機是資本擴張的巨大代價。馬克思在《資本論》第3卷曾經以結論性的語言來揭示了這一基本矛盾: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發展的、與人口相比顯得驚人巨大的生產力,以及雖然不是與此按同一比例的、比人口增加快得多的資本價值(不僅是它的物質實體)的增加,同這個驚人巨大的生產力為之服務的、與財富的增長相比變得越來越狹小的基礎相矛盾,同這個日益膨脹的資本的價值增殖的條件相矛盾。危機就是這樣發生的。”】
四、晚期資本主義:危機應對與危機新形態
通過上述正反饋回路而不斷擴散與加深的危機,造成了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周期性波動。哈伯勒名著《繁榮與蕭條》以1929至1933年的大危機為藍本,提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由兩大過程交替組成:擴張過程與收縮過程。而這兩大過程之間存在著兩種轉折點——向下轉折(危機)和向上轉折(復蘇)。因此,資本主義經濟體的發展過程由四個階段的周期性重復:危機——蕭條(收縮)——復蘇(向上轉折)——高漲(擴張),再發展到下一個周期。這是經濟危機的典型表現形式,或者說,是經濟危機的“原生態”。
為了應對一次次經濟危機,尤其是1929至1933年的大危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得不實施一系列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力圖阻止與消解危機。然而由于這種經濟危機由資本運行的客觀邏輯本身所決定,它永遠與資本主義同在。因此,這些政策的實施結果不可能消除危機,只能改變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表現形態。
(一)國家干預下的危機表現:滯脹危機和政府債務危機
面對產品過剩性經濟危機,凱恩斯沒有從社會關系角度作出解釋,而是從人們的消費行為角度來解釋,認為人們在貨幣發明之后,固有的節約習慣造成消費需求的增長速度小于收入的增長速度,他稱之為“邊際消費傾向遞減”,以及資本的邊際效率遞減等行為規律,導致社會有效需求不足,即人們的收入中越來越多部分不能投入消費而進入再生產流程。由此導致產品過剩,最后暴發經濟危機。用凱恩斯的弟子、新劍橋學派領袖羅賓遜夫人的話說,“私人(勤儉持家的)美德就是公共惡德”,是經濟危機的元兇。盡管這種解釋與馬克思相去甚遠,但是共同的結論是:經濟危機的發生的表層原因是社會購買力不足。
因此,為了應對經濟危機,治標之策只能是千方百計擴大需求。由于政府無法直接干預民眾的市場行為,只能加大政府的財政支出,以及通過貨幣政策來誘導社會擴大消費與投資。其中最直接的措施是政府的財政政策——通過擴大政府在公共福利和公共工程(包括國防開支)上的投資,向市場注入購買力,而使閑置的生產要素投入到公共產品生產中,同時也通過增加就業而提高民眾收入水平,從而間接地擴大民間消費。凱恩斯通過簡單的數學證明了:如果政府開支增加N元,那么它所引起的國民產值的增加將是N元的倍數,此稱“乘數原理”(又譯為“倍數原理”)。
凱恩斯擴大公共開支的政策,成為羅斯??偨y等西方國家領導人推行的新政的理論基礎,的確在實踐中取得顯著成功。西方社會也確實在凱恩斯的這一套理論下維持了近20年的繁榮與發展。但是實踐證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并沒有因此而消失。這項政策只能在短期內發揮作用,其在長期又會引起它的悖論式的結果:這就是所謂“擠出效應”:政府開支的增加,必然會擠出民間投資而導致后者減少。其產生原因是因為政府開支增加一方面增加了市場的貨幣流量而導致利率上升,由此提高了企業的投資成本提高,于是投資數量減少。另一方面則由于政府開支增加必然會增加企業稅收,從而也導致投資減少。更重要的是,政府投資增大導致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導致民間投資成本上升而投資量減少。這種投資減少也會具有“乘數效應”,使社會產出倍數式減少。所以從長期與總體上看,社會的總需求并沒有變化,資本主義過剩性危機并沒有得到克服,社會經濟發展必然停滯,失業等現象仍然會不斷發生。增加政府開支所新增加的結果只能是:由于貨幣流通量人為地增加,從而導致通貨膨脹。這就是“滯脹”,它乃是在實行凱恩斯擴大政府開支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固有危機的新的表現形式,或者說,是用政府擴大公共開支的財政政策變形了的經濟危機。這種“滯脹”危機終于在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80和90年代的日本發生。
凱恩斯的這套理論與政策,不僅帶來了“滯脹”,而且還帶來了福利國家固有的弊端——政府赤字的不斷增長。這是因為日益巨大的公共開支,越來越超出了全社會乃至全球的資本生產系統的負擔,只能借助于未來的剩余價值來維系。這種向未來剩余價值的財政透支就是政府債務。政府債務的不斷積累,一旦超過一定的上限,便會出現國家債務危機,甚至“國家破產”,即整個國家財政的嚴重的資不抵債導致無法維持其運行。這種債務危機正在歐洲各國蔓延,它所產生的結果是將實行緊縮政策,而緊縮政策將無疑會加劇資本主義危機的暴發。因此,債務危機是福利政策下資本主義危機的表現形式。
(二)全球擴張下的危機表現:窮國與富國的國際沖突與危機
僅僅用凱恩斯擴大公共開支的政策,是遠遠不能應對經濟危機的挑戰的,還需要實行更廣泛的能夠開拓新的市場空間的政策,這就是發達國家的資本輸出,也就是經濟全球化,由此大大地開拓了新的資本擴張空間,同時把資本主義的固有沖突轉移到國際資本主義的邊緣地帶——發展中國家。不僅如此,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的發達國家,還利用其掌握的金融霸權,操控全球金融市場,掠取發展中國家生產的剩余價值來解決其國內經濟危機的威脅。于是,資本積累必然導致的“貧困的積累”過程,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來完成,由此來支撐發達國家龐大的公共開支與社會福利,緩和其國內社會矛盾與經濟危機。這是發達國家資本擴張的必然邏輯。正是通過全球化過程,資本開拓了巨大的發展空間,這是戰后資本主義國家能夠獲得前所未有的繁榮的基礎條件之一。
但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固有矛盾并沒有消失,而是通過全球化過程獲得了新的表現形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固有矛盾及其引發的經濟危機仍然頑強地表現自己,通過國際矛盾與危機表現出來。發達國家內部的階級斗爭由于實行福利化政策而得到部分緩和,轉化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日益尖銳的矛盾,這種矛盾被美國學者亨廷頓錯誤地描述為“文明的沖突”。其實“文明的沖突”只是表現形式,其本質乃是資本主義體系內部矛盾在國際關系上的表現。而貧困的積累及其引發的經濟危機,則轉化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兩極分化,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危機。發展中國家工人失業,社會動蕩,乃是這種危機的當代表現。這方面已有大量論著問世,在此不再贅述。
(三)金融擴張下的危機表現:虛擬資產泡沫與實體經濟泥潭
凱恩斯主義的失靈導致新自由主義登場。他們反對凱恩斯的政府干預政策,主張市場問題由市場自身來解決,而解決途徑是金融自由化:由金融機構自身通過市場來創造流動性,以取代政府用財政機器向市場輸入“流動性”,其最主要途徑是“資產證券化”:把缺乏流動性的能夠長期營利的資產(如房貸的債權)打包分割成一份份證券向市場發行,吸引社會大眾掏錢購買證券而獲得流動性資金,由此創造了源源不斷的“流動性”,這就是“金融創新”。這種金融創新的確為經濟繁榮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特別是有力地支持了那些有前途的科技創新企業向市場融資。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約束,這種創新逐步演變為向市場“圈錢”,即搜刮全社會乃至全球剩余價值,使之轉變為金融資本,使全球資金高速運轉。國際資本通過反復進行的資產證券化來創造流動性以維持資本擴張,這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巨大的金融泡沫,使經濟體系到處都存在著資金鏈斷裂的風險。于是,總有某些局部的資金鏈發生斷裂。2008年9月13日,華爾街雷曼兄弟公司發生了巨額資金鏈斷裂。而局部性資金鏈斷裂通過錯綜復雜的規模巨大的全球金融網絡和產業網絡擴張開來,同時造成全球性心理恐慌,從而使全球資金流量驟然減少,由此一方面導致虛擬經濟大幅度縮水,與此同時也必然地導致實體經濟再生產流程萎縮。于是金融風暴席卷全球,把全世界帶入經濟危機的關口。
虛擬經濟領域的金融風暴必然會向實體經濟蔓延,于是產生了實體經濟危機。然而在經濟虛擬化時代,這種實體經濟危機必然會改變其形式,這就是“經濟泥潭”。這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下,拯救這種金融危機的唯一辦法是向市場經濟體不斷人為地輸入流動性,這就是放松銀根的政策。而當常規的放松銀根的政策失效之后,作為“最后的手段”的超常規寬松貨幣政策就出籠了,這就是“定量寬松貨幣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 Monetary Policy,又譯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根據經濟運行的需要確定直接注入市場的貨幣總量,通俗地說即定量地增加鈔票發行數量。2008年金融風暴之后,美國以史無前例的巨大規模使用這一政策,以拯救其面臨的經濟危機。然而資本主義危機不可能通過這種印鈔票的方法消除。在虛擬資本的吸引下,這種危機將以新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就是“經濟泥潭”。
“經濟泥潭”的產生原因,是虛擬經濟膨脹與動蕩,使處于經濟危機威脅下的資本在“虛擬資本”與“休眠資本”之間流轉,從而形成實體經濟持續萎縮。當代經濟體系實際上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實體經濟,它是直接生產人們社會物質生活的部門,是全部社會經濟的基礎。二是虛擬經濟(后面我們將專門研究),它的功能原本是通過籌集和組織社會資金來服務實體經濟,但是其間產生了大量的投機性活動而與實體經濟相脫離。第三是退出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而暫時處于“休眠”狀態的“休眠資本”,如用于保值的黃金和其他不動產、股市的空倉資金等等,這些休眠資本時刻準備注入虛擬經濟之中進行投機增值。正是“休眠資本”與“虛擬資本”之間的不斷轉移和流動,造成了當代虛擬資本市場行情的劇烈動蕩。這就使社會經濟陷入“經濟泥潭”,這是虛擬經濟下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新的表現形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