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全球化的視角看中美貿易戰
作者 望長城內外
中美貿易戰為什么會發生?其實這與經濟全球化很大的關系。如果我們從經濟全球化的視角來看中美貿易戰,就會對其中的緣由看得比較清楚了。
一、什么是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這個詞,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T·萊維于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
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則認為,“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
總的來講,“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主要體現在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資金、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的流動,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經濟全球化有四大表現:一是貿易自由化;二是生產國際化;三是資本全球化;四是科技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有四個本質特征:一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二是以最大利潤和經濟效益為目標;三是以先進科技和生產力為手段;四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導。
由此可見,經濟全球化實質上是全球市場化,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經濟體系的全球化。
二、經濟全球化的積極作用與消極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要求,促進了各國經濟的較快發展。但同時,也使世界經濟的發展蘊藏著巨大的風險。
從其積極作用來看,經濟全球化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好處:一是有利于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二是能促進國際分工和協作;三是能促進經濟結構的合理優化;四是能促進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
但是,由于經濟全球化實質上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經濟體系的全球化,是在不公平、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經濟全球化中占有主導地位和絕對優勢的又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因此,在經濟全球化中,資本主義的內在本質和規律性特征會得到充分體現,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會表現得更加突出,從而產生出不可忽視的消極影響。
一是資本逐利的天性導致中低端制造業大批地向勞動力便宜的發展中國家轉移,造成發達國家制造業萎縮和產業空心化,國內社會矛盾加劇。
二是資本的全球流動和逐利,促使世界財富進一步向極少數人群集聚,全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
三是國家之間的市場競爭和資源爭奪更加激烈和尖銳,貿易磨擦、經濟戰爭以至軍事沖突此起彼伏,不斷發生。
四是少數大國一手操縱世界經濟事務,或者推行本國利益至上的單邊主義,使平等互利原則和國際間的合作屢遭破壞。
五是局部地區尤其是主要經濟實體的經濟危機、政治動蕩、貿易摩擦和武裝沖突等,極易對全球經濟造成很大的沖擊和影響,增加了國際政治經濟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
六是經濟全球化導致國家部分主權向政府間國際組織轉移,由于西方發達國家在這些國際組織中有很大的發言權,因而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以至政治安全和國防安全構成了潛在的威脅。
三、經濟全球化是中美貿易戰產生的土壤
目前,中美之間在經濟貿易方面主要有五個矛盾:
1、美國的貿易逆差問題
美國認為,美國對華貿易長期存在巨額逆差,美國吃了大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國的關稅水平比美國高,中國的市場不夠開放,并存在非關稅的貿易壁壘。
而實際情況是,雖然近年來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很大,看似吃虧,但實際上美國得到了多方面的極大好處:一是美國的進口商及跨國公司拿到貿易差額中的絕大部分利潤,而中國真正得到的增加值很少;二是美國消費者通過中美貿易獲得了巨大好處,降低了美國家庭的生活成本,提升了福利水平;三是由于中國大大增加了廉價消費品的供給,使美國出現了“高消費,低通脹”的奇跡;四是中國用貿易順差積累的美元,以購買美國國債的資產方式支撐著美國的消費和投資,使得美國市場資金成本極低,為美國經濟的復蘇和繁榮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五是美國長期占有著中國巨額的儲蓄資源;六是美國通過讓中國等美國的主要債權國持有巨額的賬面上的美元國債,連印制和發行美元的費用也節省了很多。美國在對華貿易上得到的多方面的極大好處,相當于從一頭牛身上剝下來很多張皮。
另外,生產國際化是造成美國對華貿易存在巨額逆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相當部分是在華外資企業其中也包括美資企業生產的。至于關稅問題,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理應按照WTO的有關規定,實行高于發達國家的關稅水平。
美國要求中國擴大從美國的進口,兩年之內要增加2000億美元商品進口額,可是,中國想買的許多東西美國又禁止向中國出口。這種強買強賣的做法,跟搶錢又什么兩樣?
2、中國發展高科技產業問題
美國認為,中國政府不能對“中國制造2025”計劃相關企業給予支持和補貼。其目的就是阻止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使美國在高科技產業領域始終保持對中國的技術優勢。
3、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美國要求,中國政府和企業不能要求美國在華投資企業向中國企業轉讓技術。這實際上是以保護知識產權之名,行阻止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和依仗美國技術優勢控制中國市場之實。
4、擴大市場開放問題
美國要求中國進一步向其開放金融和農產品等市場,其目的是要控制中國的金融市場,搞垮中國的農業和占領中國的農產品市場。
5、國家主權問題
美國向中國提出了一系列明顯侵犯中國主權的要求,其目的就是要控制中國的經濟主權。
從以上中美之間目前在經濟貿易方面存在的五個矛盾來看,這些矛盾產生的原因,都與經濟全球化有關。例如,資本逐利的天性導致中低端制造業大批地向勞動力便宜的發展中國家轉移,這是導致美國對華貿易長期存在巨額逆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中美兩國在經濟貿易聯系不斷擴大和日益加深的同時,兩國之間的市場競爭也更加激烈和尖銳,貿易磨擦和經濟戰爭此起彼伏,不斷發生;美國政府為了保持在高科技產業的技術優勢和控制高端產業的市場份額,一方面大力扶持本國的高科技企業,另一方又極力反對中國政府扶持本國企業,并動用國家力量打壓封殺中國的高科技企業;美國在依仗美元霸權獲取巨額利潤的同時,肆意推行“美國至上”的單邊主義,使平等互利原則和國際間的合作屢遭破壞。如此等等,都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土壤上產生的。
此外,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發起貿易戰,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由于經濟全球化加劇了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矛盾,使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更加突出,從而導致美國社會出現了嚴重的分裂:一邊是從經濟全球化獲益較多的東西海岸地區,另一邊是受到經濟全球化嚴重傷害的中部地區。目前,美國社會的大部分人已經對經濟全球化和多邊主義失去了信心。而這部分反對經濟全球化的美國人就是特朗普的支持者。特朗普為了兌現他在競選時的諾言,更為了實現連任美國總統的企圖,于是,他悍然向中國發起了貿易戰。
鐵的事實告訴我們,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中國加入經濟全球化之后,既可以享受到經濟全球化積極作用的好處,較快地發展本國的經濟,同時也會受到經濟全球化消極影響的傷害,為經濟發展付出巨大的代價。特別是當中國想從全球經濟體系的中低端向高端發展時,等待我們的將是一場腥風血雨的廝殺。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全球化就像是一個弱肉強食的叢林,擺在我們面前的路只有兩條:要么吃掉別人,要么被別人吃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