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于1899年的《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書是列寧的經典著作。該書的主旨在于闡述俄國資本主義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國內市場已經形成,并以此來批判民粹派。在該書中,列寧對國內市場的形成、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關系做了系統群面的闡述。當然,列寧關于國際市場的理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了進一步發展。在這里,先簡要摘錄列寧在《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書中的有關理論論述。
九 第一章的結論
現在我們把上面分析的那些與國內市場問題直接有關的理論原理總括一下。
(1)國內市場的建立(即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的發展)的基本過程是社會分工。這一分工就是:各種原料加工(以及這一加工的各種工序)都一個個同農業分離,用自己的產品(現在已經是商品)交換農產品的各個獨立的生產部門日漸形成。這樣,農業本身也變成工業(即商品生產),其內部也發生同樣的專業化過程。
(2)從上述原理直接得出的結論,就是一切正在發展的商品經濟特別是資本主義經濟的一個規律:工業(即非農業)人口比農業人口增長得快,它使愈來愈多的人口脫離農業而轉到加工工業中來。
(3)直接生產者同生產資料的分離,即直接生產者的被剝奪,標志著從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而且是這一過渡的必要條件),建立了國內市場。國內市場的這種建立過程是從兩方面進行的:一方面是小生產者從中“游離”出來的生產資料轉化為新占有者手中的資本,用來進行商品生產,因而自身也變成了商品。這樣,甚至是這些生產資料的簡單再生產現在也需要購買這些生產資料了(以前這些生產資料大部分是以實物形式進行再生產,部分是在家庭中制造的),就是說提供了生產資料的市場。其次,現在用這些生產資料生產出來的產品,也變成了商品。另一方面,這種小生產者的生活資料變成了可變資本的物質要素,即變成了企業主(無論是土地占有者、承包人、木材業者、廠主等都一樣)雇用工人所花費的貨幣額的物質要素。這樣,這些生活資料現在也變成了商品,即建立了消費品的國內市場。
(4)如果不弄清楚下面兩點,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產品的實現(因而也包括額外價值的實現)是無法說明的:(1)社會產品,如同個別產品一樣,按價值分解為三部分而不是分解為兩部分(分解為不變資本+可變資本+額外價值,而不象亞當·斯密和繼他之后而在馬克思以前的一切政治經濟學所教導的那樣,只分解為可變資本+額外價值);(2)社會產品按其實物形式應當分為兩大部類,即生產資料(生產上消費)和消費品(個人消費)。馬克思確立了這些基本理論原理,就充分說明了資本主義生產中一般產品,特別是額外價值的實現過程,指出把國外市場扯到實現問題上來是完全錯誤的。
(5)馬克思的實現論又闡明了國民消費和國民收入的問題。
由上述各點自然可以看出,國內市場問題,作為同資本主義發展程度問題無關的個別的獨立問題,是完全不存在的。因此,馬克思的理論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時候都不是單獨提出這個問題的。國內市場是在商品經濟出現的時候出現的;國內市場是由這種商品經濟的發展建立的,而社會分工的精細程度決定了它的發展水平;國內市場隨著商品經濟從產品轉到勞動力而日益擴展,而且只有隨著勞動力變成商品,資本主義才囊括國家全部生產,主要靠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占著愈來愈重要地位的生產資料來發展。資本主義的“國內市場”是由發展著的資本主義本身建立的,因為這個資本主義加深了社會分工,并把直接生產者分化為資本家和工人。國內市場的發展程度,就是國內資本主義的發展程度。撇開資本主義的發展程度問題而單獨提出國內市場的限度問題(象民粹派經濟學家所做的那樣),是錯誤的。
因此,關于俄國資本主義國內市場如何形成的問題,就歸結為下面的問題:俄國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如何發展,并朝什么方向發展?這些方面之間的聯系和相互依存關系如何?
以下各章就是要考察答復這些問題的資料。
八 為什么資本主義國家必須有國外市場?
對上述資本主義社會的產品實現的理論,可能產生這樣一個問題:這個理論是否和資本主義國家不能沒有國外市場的原理相矛盾?
必須記住:上面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產品實現的分析是從沒有對外貿易這個假定出發的,這個假定已在上面指出,其必要性也在進行這種分析時說明了。顯然,產品的輸入和輸出只會把事情攪亂,對闡明問題絲毫沒有幫助。瓦·沃·先生和尼·—遜先生的錯誤,就在于他們把國外市場扯來說明額外價值的實現:這樣來談國外市場根本沒有說明什么問題,只是掩蓋他們的理論錯誤,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這使他們能夠用這些錯誤“理論”支吾搪塞,而無須說明俄國資本主義國內市場發展的事實[注:布爾加柯夫先生在上引書中非常正確地指出:“直到現在,依靠農民市場的棉紡織業,還在不斷發展,因此,這種國民消費的絕對縮減……”(這正是尼·—遜先生所說的)“……只是在理論上可以想象”。(第214—215頁)]。對他們來說,“國外市場”不過是抹殺國內資本主義(因而也抹殺市場)發展的一種遁詞,而且是更為方便的遁詞,因為它還使他們可以不必去考察那些證明俄國資本主義爭奪國外市場的事實[注:沃爾金《沃龍佐夫先生著作中對民粹主義的論證》1896年圣彼得堡版第71—76頁。]。
資本主義國家必須有國外市場,決不取決于社會產品(特別是額外價值)的實現規律,而取決于下面幾點:第一,資本主義只是超出國家界限的廣闊發展的商品流通的結果。因此,沒有對外貿易的資本主義國家是不能設想的,而且也沒有這樣的國家。
正如讀者所看到的,這個原因是有歷史特性的。民粹派未必能用“資本家不可能消費掉額外價值”的幾句陳詞濫調來把這個原因支吾過去。這里必須考察——如果他們真想提出國外市場的問題——對外貿易發展史,商品流通發展史。考察了這個歷史,當然就不會把資本主義描述成偶然離開道路的現象了。
第二,社會生產各部分之間的比例(按價值和按實物形式),是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所必須有的假定,并且事實上只是從一系列經常波動中得出的平均數,——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于為不知道的市場而生產的各個生產者的孤立性,這種相適應經常遭到破壞。彼此互為“市場”的各種生產部門,不是平衡發展,而是互相超越,因此較為發達的生產部門就尋求國外市場。這決不象民粹派喜歡一本正經地斷定的那樣,意味著“資本主義國家無法實現額外價值”。這只是說各個生產部門的發展不成比例。在國民資本另一種分配的情況下,同樣數量的產品就能夠在國內實現。但是,要使資本離開一個生產部門轉移到另一個生產部門去,這個部門就必須經過危機,因此有什么原因能夠阻止受到這種危機威脅的資本家不去尋求國外市場,不去尋求促進輸出的補助費和獎金等等呢?
第三,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規律,是生產過程在原有規模上、原有技術基礎上的重復。地主的徭役經濟、農民的自然經濟和手工業者的手藝生產就是如此。相反,資本主義生產的規律,是生產方式的經常改造和生產規模的無限擴大。在舊的生產方式下,各個經濟單位能存在好幾世紀,無論在性質上或者在規模上都沒有變化,不超出地主的世襲領地、農民的村莊或農村手藝人和小工業者(所謂手工業者)的附近小市場的界限。相反,資本主義企業必然超出村社、地方市場、地區以至國家的界限。因為國家的孤立和閉關自守的狀態已被商品流通所破壞,所以每個資本主義生產部門的自然趨向使它必須“尋求國外市場”。
因此,必須尋求國外市場,決不象民粹派經濟學家所愛描述的那樣,是證明資本主義無力維持下去。完全相反。這種需要明顯地表明資本主義進步的歷史作用,資本主義破壞了舊時經濟體系的孤立和閉關自守的狀態(因而也破壞了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狹隘性),把世界上所有的國家聯結成統一的經濟整體。
我們從這里看到,必須有國外市場的后兩個原因也還是歷史性的原因。要弄清這些原因,就必須考察各個單獨的生產部門,它在國內的發展,它向資本主義生產部門的轉化,——一句話,必須研究資本主義在國內發展的事實,而民粹派拿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都“不可能”這種毫無價值的(和毫無內容的)空話作掩護,乘機回避這些事實,是不足為怪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