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花大錢搞引進,花小錢傾斜給“國家隊”,實質效果是壓制中國內生科技的進步,讓中國人長期處于“世界勞工”狀態。花大錢搞引進,花小錢傾斜給“國家隊”,實質效果是壓制中國內生科技的進步,讓中國人長期處于“世界勞工”狀態。
花大錢搞引進,花小錢傾斜給“國家隊”,實質效果是壓制中國內生科技的進步,讓中國人長期處于“世界勞工”狀態。只有普惠式花錢、直至還錢于民,讓民間自源、自發,通過正常的自由競爭洗禮,才可以真正讓中國企業走向以科技為盈利之源,讓中國社會聚焦于科技、生產力進步。
上表,是18家國際領先的芯片制造設備和服務提供商,其中,日本占了11家,而中國只有一家--臺灣矽品,還不是大陸企業。
他們的產品和服務,支撐了中國晶圓代工廠--典型如中芯國際--的整個天空。(詳見本院系列文章《媒體謠言的粉碎機:從中芯國際被“放衛星”談中國芯片產業的悲哀》,《比照魏少軍發言,印證“中芯國際比肩論”的謠言屬性》)
有業界人士連續7年考察中芯國際的生產線,操作工人是中國人(一律中專、高中水平),銷售和管理大部份是中國人(這是中國的強項),而日常工程師大部份為日本人和臺灣人,中國“學徒”有一點,但流動性強,幾乎始終地處于“新手”狀態,急難處理、指導是歐美人。當然,該人士沒說出來的,還有手握刀把子的美國人--中芯國際業務最后的審批單位。
中芯國際成立后連續10多年慘烈的虧損,至近3年才開始年度盈利。主要得益于:1)把虧損分解到各合作的地方,地方政府、地方企業(國企居多)、國家扶持資金等接盤固定資產投資。2)技術性處理,例如把固定資產折舊時間延長,把新增固定資產投入速度放慢,但這是雙刃劍,放慢投入,工藝落后更多。
固定資產投入是晶圓代工廠最大的負擔,就是購買生產線設備,不斷更新、追趕新工藝,供貨商就是上面的18家公司為主,沒有一家是大陸企業,說明這些錢都向外流失,對大陸從事相關裝備生產的企業,所能起到的帶動效應極微小。
即使如此,中芯國際成立至今,累計仍是虧損,最早出資的上海基金、銀行,尚有約20美元(約等于最早啟動中芯國際的200億人民幣)仍未收回,相當于此筆巨額投資在18年間仍不能收回本金。難怪業內人士都稱中芯國際為“僵尸企業”,假若正常的市場行為,早已被淘汰出局。
中芯國際在各地大建合資廠,變相在傳銷上面18個公司的產品和服務,這個資金包袱轉移、分攤給各地方繼續承擔,擊鼓傳花,最終填單當然就是全國的納稅人。
這個代工廠模式,可以歸結為:中芯國際得了GDP,外國公司得到了利潤,支持了外國公司不斷技術升級、中芯國際則節節“跟進”、長期奉獻,最先進技術始終掌握在外方手里。晶圓代工廠可說是“三來一補”模式的升級版本,外國人得大利,國內買辦得小利,中國人付血汗當勞工,外國人、買辦們打著“國家扶持”的響亮口號,榨取了全國人民,利益輸送到境外。
200可能是一個魔幻數字。改革開放早期,國家計劃引進200條化肥生產線,養肥了外國的化工企業,讓他們不僅渡過市場本已飽和的危機,還得到資金不斷升級技術,而中國大干快上的200條化工廠、生產線,一部份閑置,一部份開工后虧損,清算、大拍賣,而有關老領導們就得了一個“盲目決策、拍腦袋決策”,退到了中顧委。
90年代,中國又來引進了200條彩管生產線,這次決策通過國企“白手套”來決策,再次給外方接盤二手設備,獲得資金升級新技術,新技術的LED、等離子等產品回頭來淘汰彩管,中國企業再次花錢“引進”。這次背鍋的彩管企業只能關停并轉。至今,中國LED屏生產企業繼續處于“代工”狀態,新的顯示技術研發在國內一片空白。
00年代末,又有一伙游說團--打高科技名義的掮客,足跡遍及大陸各大城市,游說當地政府,對集成電路大干快上,引進國外200條晶圓生產線,還是二手的,引進一條,造福一批買辦。北京市在2009年就炒作過一次“引進200條生產線”的鬧劇,北京缺水,本不適合建晶圓廠,超凈間要大量的水做空氣過濾。由于金額實在太大,1條生產線約100億人民幣(雖然二手會打折,但中間回扣也補回來),后來改變策略分解到多個城市,分散接盤,陸陸續續斬獲了一些城市。
由于長期以來,中國的官員缺乏基本的技術素養、專家缺乏實際的市場經驗,跟風決策者多,看到大型工廠就說是“現代化”,看到高科技產品就稱“科技發展”--代工生產高科技術產品,并不意味著掌握了高科技,更享受不到高科技帶來的高利潤,就是賺點血汗錢。至于官員、掮客、專家們的私利算盤,這里還不便說得太深入。
(配圖:1860年的八里橋之戰,清軍3萬精銳鐵騎、“忠勇性成,赤心報國”將領,完敗于5千英法雇傭軍。英法聯軍(步兵)以不足30人的傷亡,屠殺了迅捷如風的數千清軍騎兵。科技的落后,文化思想的落后,任何勇氣與謀略都只能隨風。)
“三來一補”及其升級版的代工廠模式,不應該成為中國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它只會造成中國的技術空心化,社會貧富懸殊--一個買辦搭配一萬人血汗工人,哪能不貧富懸殊。
總有人緩頰道:這是發展的必經階段、必然要交學費的,畢竟在發展嘛。其實,這不是階段問題、不是學費問題,而道路選擇的問題,靈魂深處的問題。正如人換了豬的思想的話,在喂養階段,總能不斷長膘,但如果誤認為、安于這個“正常、必經階段”,那么,這個階段的盡頭就是當頭一刀。
花大錢搞引進,花小錢傾斜給“國家隊”,實質效果是壓制中國內生科技的進步,讓中國人長期處于“世界勞工”狀態。只有普惠式花錢、直至還錢于民,讓民間自源、自發,通過正常的自由競爭洗禮,才可以真正讓中國企業走向以科技為盈利之源,讓中國社會聚焦于科技、生產力進步。
上面18家公司中有11家是日本企業,日本近40來都是中國“大干快上”最大的受益國。有人僅通過一些表面現象,稱日本“衰落20年”,稱日本曾經的名片企業--東芝等家電企業紛紛巨虧、出售,是日本經濟的失敗。事實上,日本人出清舊產業(如家電),房地產消停下來,默默發展新科技,低調、切實地實行了轉型升級、科技驅動,“悶聲發大財”。這些,應該讓大呼“雙創”、大呼“轉型升級”、包括大呼“堅持中國既有優勢”(比較優勢論的另一個說詞)的人士好好反思。
僵尸企業不愿出清,說是“不能傷害實體經濟”--難道高科技企業就不是實體經濟、低技術企業就永遠不能被高科技企業所替代?;房地產不愿切實治理,還通過不斷的“限購”來維持泡沫的房價,說是“怕拖累整體經濟”--房地產泡沫化才是讓整體經濟崩潰的不定時炸彈;無效的分散農業、低效的造城運動、空心化的制造業,可以吸納大量的低技術就業人口,但是,國民素質、社會效率難度就因此而長期、永遠停留在“第三世界”?
“落后就要挨打”、“大而不強”、“泥足巨人”,這些話說了近200年,但似乎沒有什么效果。只能補充一句:
落后不可怕,可怕是堅守落后,尤其是堅守落后的思想。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