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人權是天賦的,財產權是天賦人權的核心和基礎。社會主義才是天賦人權的科學、正當形式。資產階級用天賦人權來為資本剝削辯護,可是,洛克在肯定誰把自己的勞動注入其中,誰就是自然資源(比如土地)的主人的時候,把鄰居們的天賦人權剝奪了。盧梭用先占先得理論來解釋私有權的來源時,把后來者的天賦人權剝奪了。任志強用資本的邏輯曲解了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和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他的“農民進城論”,本質上是資本下鄉的升級版——資本“清鄉”。“皇軍說是不搶糧食”,搶地,老百姓就答應嗎?
關鍵詞:任志強;資本下鄉;南巡講話;洛克;盧梭;天賦人權。
據觀察者網介紹,6月20日,任志強在中國人民大學“2015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上發表演講 ,主題竟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障礙是制度壁壘”。鼓吹什么“過去20年,正是因為打破了公有制的壟斷,打破了制度壁壘問題,才讓中國經濟取得了高速發展。第一次高速發展源自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出,讓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第二次是鄧小平的南巡講話,讓農民可以當工人,可以進城。”
任志強的話本不必當真,但這次講話卻很有古惑力。其實,他的結論和論據都站不住腳:30多年經濟的高速發展,靠的是理順公有制內部公有權與和私權利的關系以及公有制外部公有制與私有制的關系,農村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小平南巡講話都是服務于這一目標的。公有制是公有權與私人權科學且正當結合的制度。這種結合可以發生在公有制內外,但最主要的是公有制內部公有權與私權利的科學結合,公有制外部私有制的存在是公有制內部公有權與私人權科學結合的外部條件,因此,改革就是在公有制內部把集體權益和私人權益用權利義務的話語表達出來,并把集體權益和私人權益安排得正當、科學,同時在公有制外部發展私營經濟,使公有制處在競爭環境之中。所以改革包括兩個方向相反的操作:完善公有制和發展私有經濟,并妥善處理兩者的關系,讓公有制在與私有制的公平競爭中靠制度優勢勝出。任志強所以從上述兩個論據得出上述錯誤結論,是因為其曲解兩個論據所致。
一、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是對集體土地所有制的一種完善形式
集體土地所有制是公有制的一種實現形式,是天賦人權的一種實現形式,而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則是對集體土地所有制的一種完善形式。
(一)、社會主義才是天賦人權的科學、正當形式
人權是天賦的,財產權是天賦人權的核心和基礎。天賦人權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歷程。
天賦人權的原初形式就是氏族公社的公有制。其特點是:1、簡單,以公有為內容,不分你的我的。2、平等,每個人的分配份額是平等的。3、適應于產品無剩余的落后生產力。
然而,當產品出現剩余,出現了私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氏族公社的公有制,無法正確處理剩余產品的分配問題,無法在公有制框架內用你的我的他的大家的來正確分配權益,在堅持公有制的基礎上用公有權衍生出亞層次的私權利的方式來與時俱進,就像今天我們的國有土地所有權衍生出國有土地使用權一樣,于是,私有權不是作為原始公有制新的內容和新的實現形式生長,而是寄生在公有制之內作為寄生物生長。私有制與公有制之間是寄生物與宿主的關系。私有制的這種生長,是在享受氏族公社的公有制提供的公共品(如安全、外交和既有生產力等)的基礎上發生的,是一種沒有正當性的寄生性生長。所以私有制取代原始公有制不是基于正當性,而是基于科學性,利用原始公有制自身的科學性不夠,不能繼續正確處理內部公與私的矛盾,從公有制內部打敗公有制的,是科學性壓制了正當性。
客觀的說,私有制取代原始公有制仍是一種進步,它促進了生產力的解放,同時又給公有制的復興和自我完善提供了外部條件,比如構建思路、經驗和競爭環境等。公有制的正當性使得其科學性可以發展到極高的高度,也使得公有制的科學設計復雜、艱難,使公有制科學性的成長艱難。但是公有制可以容納更高的科學性,為公有制的回歸不斷創造條件。私有制始終沒有正當性,而沒有正當性又限制了其科學性的高度這一事實,使公有制的回歸成為必要。所以,私有制的發展又必然導致公有制的復興。
歷史上的私有制,都是天賦人權被直接拒絕或者被做了不正當分配,而且在分配中被被剝奪的產物。其邏輯起點都是自然資源是無主物而且無限豐富的這一虛假的事實。資產階級以前的統治者根本不承認天賦人權,不承認社會的公有財產權和和個人的財產權和諧共存。而資產階級則通過對天賦人權做資本主義的“分配”, 使天賦人權不包括財產權,使人和財產相分離、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相分離,使資本成為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相結合的必經途徑,從而使得資本具有了實現天賦人權所必需的正當屬性,從而得出了私權神圣的結論。
資產階級思想家都肯定自然資源是無主物而且無限豐富的這一虛幻的事實,并為剝奪天賦人權辯護,比如,洛克不但認為自然資源是無主物,還主張誰把自己的勞動注入其中,誰就是自然資源(比如土地)的主人,還胡說什么鄰居們可以再開墾一塊土地并合法的擁有,而且他和鄰居之間不會因為開墾土地而發生紛爭。其實,洛克的辯護把鄰居們的天賦人權剝奪了。盧梭則用先占先得理論來為剝奪人權辯護,這樣,他就把后來者的天賦人權剝奪了。
按照天賦人權理論,應當實行這樣的所有制:資源是上天賜予社會整體的財產,而社會整體是每一個社會成員作為平等股東組成的社會法人。社會法人把一部分資源無償地、平均地分配給股東利用,把另一部分資源通過競賣的方式交給作為資源利用者的公私資本家利用,所得在做出必要扣除后在全體股東中平均分配。社會成員的收入包括兩部分:股東收益和勞動所得。所有制上的平權和財產流通上的交易存在,使得社會法人得以以資本家為“剝削”對象,通過交易獲取剩余,成為資本家的資本家,因而這種經濟是自由、平等、高效和綠色而且計劃性的。在這個應然的社會里,公有財產權本身是正當而且高效的,并且是私人財產權唯一的合法來源,每一個勞動者最終是以自己的勞動為對價通過與社會的交易從社會獲取勞動收入,這樣,公私兩個財產權和諧共存,相互促進。
這種經濟就是社會主義交易經濟。它能夠滿足科斯定理的三個前提條件:首先是產權的初始界定清晰。在社會主義交易經濟里,資源歸社會法人所有,然后通過競爭性的交易由資源利用者用自己的勞動來交換,從而流轉到資源利用者手里,因而產權的初始界定是清晰的。其次是交易費用為零。由于掌握充足的社會資源尤其是信息資源,社會法人的存在肯定會降低交易費用,而且交易費用可以由社會法人承擔,所以,對社會法人以外的市場主體來說,交易費用很低,甚至為零。再次是完全競爭。資源市場的交易,是完全競爭的。產品市場的交易以完全競爭的資源市場為基礎,而且發生在平等主體之間,不但交易信息資源充分而且交易費用為零,所以完全競爭也是可以實現的。
綜上所述,社會主義才是天賦人權的科學、正當形式,社會主義經濟才是自由、平等、高效和綠色而且計劃性的經濟。一切私有制經濟的合理性和比較優勢,在標準社會主義經濟面前頂多算個灰姑娘。
(二)、土地承包責任制是對集體土地所有制的完善,而不是“打破了公有制的壟斷,打破了制度壁壘”
農村集體所有制是農村社會主義所有制的一種探索形式,相對既有的農村土地制度是一次偉大的躍進,具有舊的土地制度所不能容納的科學性和正當性,是新中國的偉大發明,并為新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農村集體所有制是應當肯定,鼓勵并在改革中發展的。作為新生事物,它問題不少,比如,人民公社盈余分配不夠合理,不能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但組織的效能是極高的,在支援國家建設,興辦基礎生產和生活設施,增加糧食產量方面表現尤為突出。當農村基礎生產和生活設施建設基本完成,其組織效能上的優勢不如以前重要了,不能科學分配盈余,不能滿足農民自主性的缺點顯現出來,于是,人民公社作為農村集體所有制的組織形式已經不適合了。人民公社被廢止,直接原因不在于其效率,而在于剩余的分配問題,根本原因是農村集體所有制需要清晰的產權配置,需要用清晰的產權配置來理順個人、集體和國家的法律關系。
農村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對農村集體所有制的一種改革嘗試。其基本機理是:自主經營,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是自己的。從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看,其基本機理是科學的,是可以長期存在的。但是,農村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對農村集體所有制的完善,是農村集體所有制的一種實現形式,而不像任志強所說,是“打破了公有制的壟斷,打破了制度壁壘”。在農村集體所有制的基礎上,讓農村集體所有權衍生出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從而在法律上把國家、集體和農民的權益進行科學劃分,并科學地連接起來,其結果是農村集體所有權的實現和完善,怎么會是“打破了公有制的壟斷,打破了制度壁壘”呢?顯然,任志強是在曲解農村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性質,曲解農村改革的性質。他把農村公有制的完善曲解為沖破公有制壁壘,并以此證明“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障礙是制度壁壘(即公有制壁壘)”,邏輯上是荒謬的。
(三)、農民進城還是資本下鄉、清鄉?
記得任志強曾罵城市想買房的非富裕人群說,“別人買房,你也買房,臭不要臉!”,但這次卻不談資本下鄉,而是請農民進城,完全是一副憂國憂民的面孔。他說,“第一產業我們占了40%,38%點幾的勞動人口,生產9.5%的GDP,反過來說剩下的60%的人分享90%的GDP,貧富差距就出現了。怎么解決這38%的人分享更多的GDP,得把他弄到城里。”。他從產業經濟學的角度論證農民為什么富不起來,也并非全無道理,但是經濟學常識也告訴我們,第二、第三產業也吸收不了從農村轉移出來的幾億勞動力,現在城市里的大量剩余勞動力就是第二、第三產業吸收能力近于飽和的結果。無論農村的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哪里,剩余是必然的。所以,農民進城,不可能像任志強所說的那樣分享更多的GDP,卻在大量失業的同時,為資本下鄉創造了條件。這就讓人不禁要懷疑任志強的動機。一個臭罵“別人買房,你也買房,臭不要臉!”開發商代表,怎么會有為農民請命的好心呢?所以,他讓農民進城,就是為了方便資本下鄉。而且大量的農民進城,必然產生大量的傻根兒式的農民工,必然方便資本用更廉價的工資,雇傭更多的農民工。從這個角度看,他憂國憂民的面孔下,掩蓋的是赤裸裸的資本邏輯——為資本下鄉而清鄉。
二、小平南巡講話為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完善提供了必要條件,而不是對社會主義經濟的破壞
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的核心內容是,市場經濟并不必然意味著資本主義,市場是工具和形式,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本質上,這為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完善創造了必要而非充分的條件。
(一)、經濟的本質
經濟,本質上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交易。交易作為經濟的本質決定了,科學的經濟體系只有交易經濟,而沒有什么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因為后兩者割裂了交易的客觀方面和主觀、主體方面,分別從交易的客觀方面和主觀、主體方面兩個角度片面地觀察交易,是對經濟本質的片面、虛幻反映。所以,市場經濟理論和計劃經濟理論是兩套對立的“半邊臉”經濟學理論。市場經濟理論的長處在于強調經濟的客觀規律以及個人作為市場主體的作用,錯誤在于忽視經濟是人的主觀行為,忽視經濟行為的主觀性,并把人設定為除了勞動一無所有的可憐蟲,最致命的缺點在于否定社會整體的法律主體地位,否定每個人都是社會這個超級股份公司的平等股東,從而使公平交易不可能實現,把作為交易主體的每一個人強行劃分為剝削者和被剝削者,為人吃人的丑惡現象奠定了鐵的基礎,為人類社會的不平等現象及其極端化提供了理論基礎。由于市場經濟的立論基礎是自然資源是無主物而且無限豐富的這一虛幻的事實,現實基礎是把社會的財產當無主物瓜分,市場經濟本質上是贓物經濟。計劃經濟理論,長處是強調交易的的主觀性和主體性,注重交易的實質平等,但忽視了交易的形式平等,對經濟條件的客觀性和經濟規律的客觀性重視不夠,不能把交易主體之間的平等關系法律化、權利義務化,雖然宏觀上簡化了經濟結構,有利于提高宏觀經濟效率,但微觀領域投資和勞動的主動性部分缺失和宏觀領域經濟行為的盲目性大量存在。當然,計劃經濟理論的立論基礎是生產資料的公共占有,雖然不能找到生產資料公共占有的科學形式,但正當性上優于市場經濟。
交易,一方面意味著市場存在的必要性,因為交易必然產生市場,并依靠市場進行;另一方面又意味著計劃存在的必要性,因為存在經濟主體就存在經濟主體的計劃,就存在經濟體系的計劃性。幻想每一個經濟人自私自利的行為就可以產生市場均衡,就可以保證經濟的平穩運行,那是一種邪教,一種經濟神學。其實,每一個經濟人自私自利的行為都是一種經濟計劃,當然僅僅是一種微觀計劃。既然允許微觀計劃的存在,為什么排斥宏觀計劃呢?有宏觀經濟就應該有宏觀經濟計劃,而科學、正當的宏觀經濟計劃意味著社會法人成為宏觀經濟的交易主體,所以,社會法人成為交易主體,意味著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合成為交易經濟,意味著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建成——社會法人通過交易,實施經濟計劃,組織社會生產。
正是意識到兩種經濟理論的片面性,我們才推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試圖把兩種經濟的優勢結合起來,但是,我們并沒有把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這兩套對立的“半邊臉”經濟學理論合并為交易經濟理論,設計出立足于市場基礎的、以公平交易為主要手段實施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交易經濟體制。交易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長期演化的產物,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社會主義交易經濟體制過渡,需要很長的歷史時期,中間要經歷很多中間站。
(二)、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為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完善創造了必要而非充分的條件,既非打破公有制壁壘,也非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的運行方式
如果說農村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是農村集體所有制的實現形式和自我完善,那么,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則為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完善創造了必要而非充分的條件。
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從兩個方面完善了社會主義經濟體系:
第一、在經濟運行形式上,確認計劃和市場都是社會主義經濟體系運行的工具和形式,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鋪平了道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只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一種過渡形式,而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完善形式,更不是最終形式。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優于西方經濟形式,已經被歷史證明。而且社會主義經濟形式的科學構建必須立足于總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驗教訓。因此,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為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完善找到了市場條件,即必要而非充分的條件,因此,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為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完善,創造的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第二、在經濟內容上,強調發展私營經濟,為私營經濟發展創造出市場條件,為公有制經濟的完善創造了必需的外部競爭條件。公有制經濟需要通過正當的私權化來發展。公有制是公有權與私人權科學且正當的結合,是所有權層次的公有權與公有制內部若干亞層次上的私人權的結合。通過這種結合,把作為集成的公有權表達為若干亞層次上的私人權,公有權是私人權的基礎,若干亞層次上的私人權之間則保持競爭關系,以實現私人權之間的競爭合作關系和公有權與私人權的共榮共辱關系。這是公有制經濟改革設計上應有的目標和應遵循的指南。公有制經濟需要在與私有制經濟的競爭中發展。在科學構建公有制經濟形式的同時,在公有制外部發展私營經濟,使公有制處在競爭環境之中,可以迫使公有制經濟加快形式上的自我完善,煥發出超強的競爭能力,在與私有制的公平競爭中靠制度優勢勝出。
由于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為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完善創造的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而且這種創造方式,類似于瀉藥方而不是補藥方,一些人便把南巡講話理解為向資本主義進發的號角。任志強便是其中的一位,在他看來,小平同志南巡講話說的就是打破公有制壁壘,就是破壞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只是小平同志沒有明說,要由他這樣的大炮說出來。這完全是以資本家之腹度政治家之心或者用資本的邏輯曲解改革。一個自稱年年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的人,用資本邏輯曲解共和國的領袖,曲解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把社會主義經濟曲解為原罪,是荒謬還是荒謬再加上無良?
三、讓農民享受社會主義的福利
從人民公社過渡到土地承包責任制,是農村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完善。但是,土地承包責任制,只是完善農村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一種實驗,一種實現形式,而且不是完善農村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最佳形式。土地承包責任制的命運幾何,取決于中國社會制度整體的變遷和整合。至于農地流轉則未必是農村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完善。資本下鄉的腳步已經越來越響,甚至資本的一只腳已經伸進農村,然而,農村地少人多的矛盾阻礙了資本的腳步,所以,資本的“清鄉”運動勢必展開。怎么展開?著名經濟學家L先生的辦法是取消社會保障,讓老弱病殘加快自滅,而任志強的辦法就是讓農民進城當工人,接受城市資本的剝削。鬼子們從來都“說皇軍不搶糧食”,但鬼子們的目的是地。所以,中國農民和農村即將面臨著被清鄉還是尋找新的社會主義組織形式的選擇。
(一)、讓農民享有國有經濟股東的權利
農村集體所有制只是部分群眾的所有制,法律上與全民所有制并列存在,有著嚴格的法律界限,似乎形成了農民不能享受國有經濟成果的制度障礙。但是,農民首先是中國社會的股東,其次才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股東。這樣,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農民享有集體分配給自己的生活資料,比如宅基地,同時又可以享受集體經濟增值產生的分紅;作為中國社會的成員,農民享有國家分配的生活資料,如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又可以享受國有資產增值的分紅。細心的讀者會問,農民怎么可以無償獲得城市和農村兩塊住房用地呢?答案是在貨幣分配的情況下不僅現實,而且正當。首先,農村宅基地是一種工作補貼。其次,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是全體公民的私權利,是天賦的因而又是無償的。政府依法只能在公民中做平均分配,根本無權賣給公民。你見過哪個代理人把委托人的土地有償賣給委托人,而且還先賣給代理人的代理人——開發商,然后再由代理人的代理人賣給土地的主人——委托人?(理由詳見拙文《平均地權緊急呼叫土改》2007年作品。注:工商業經營用地政府可以賣,收入用于發展經濟和城市設施)。這樣看,農民在城市無償分配住房用地是科學、正當的。
(二)、用新的社會主義組織形式實現農民、農村的再組織
農村集體所有制只是部分群眾為主體的所有制,嚴格說來不應該是所有權,而應該是低于所有權層次,又高于土地承包經營權層次,因而是一種法定的土地經營權。這樣,在現今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上可以并列存在著國家的所有權、農村集體組織(法定的)土地經營權以及社員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或者國家的所有權、農村集體組織土地經營權以及社員對農村集體組織土地經營的收益權。這樣,農村集體所有土地上的物權關系就理順了。據此,我們可以多途徑探索農村集體組織的社會主義形式,比如,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結合,就是現在農村的多種農民合作社。再比如農村集體組織土地經營權的結合,農民可以從農地集中獲得更多的土地收益。這就是某些學者呼吁的“土地通過流轉再回歸集體”,然后再把這些集體集合起來。還有其它方式。應該鼓勵農民和農村集體組織在自愿的基礎上進行各種形式的探索,因為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也是老百姓的事兒。每一種探索農村集體組織的社會主義形式的道路都不是黨的決議中所說的“走老路”。應當支持。
四、結語
中國經濟已經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面臨著變革:計劃和市場的作用需要重新認識,需要在分清兩只手作用差別的同時,強調兩只手的配合,強調兩只手是一個人的兩只手,而不是兩個人的手。公有制經濟必須在自我完善中求得發展,而堅持其自我完善的前提是確信其正當性和科學性。利用土地承包經營責任制需要更新的契機,資本叫囂清鄉了,農村危險了。但是,只要在捍衛集體所有制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集體所有制的實現形式,發展集體經濟,他胡漢三回得來嗎?
作者:一位山東律師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