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來,美國全方位對俄羅斯進行金融制裁,下一步會不會是中國呢?單從中美之間的經濟金融聯系而言,中國已擁有近4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根據美國財政部2015年3月16日發布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中國2015年1月持有美國國債總額為1.2391萬億美元,,仍是美國國債第一債權國,美國對中國開展金融制裁是雙刃劍。但就美國對華金融制裁的可能性我們更應該從底線思維去考慮。自2008年后,以美元本位為主的國際貨幣體系日益暴露出缺陷,改革國際貨幣體系呼聲高漲,全球開啟了“去美元化”的步伐。美國政府和智庫評估認為,“三大因素”加速全球“去美元化”進程,已危及美全球金融霸權的核心“美元霸權”,而中國實際上主導了“去美元化”進程。
中俄聯手加速“去美元化”引領了去“美元霸權”的步伐
自2013年底以來,烏克蘭危機的爆發,美國聯合歐盟對俄羅斯進行了金融制裁,將俄逼向了“去美元化”的前臺。為應對美歐越演越烈的金融制裁,俄羅斯總統普京提出了打造本土支付系統的設想,并暫時改用中國銀聯系統解決支付問題,旨在徹底切斷屬于美國維薩、萬事達等國際支付系統的依賴。在外匯儲備方面,俄羅斯減持美國國債,降低外儲中美元資產比重,增加對人民幣債券的持有比例。在貿易結算方面,俄政府大力推動外貿領域直接與盧布進行結算。與中國正式簽署貨幣互換協議,改變了中俄跨境貿易結算75%使用美元的局面。2014年10月,李克強總理訪問俄羅斯,以金融為保障,在能源、鐵路等領域的合作不斷推進:中國人民銀行與俄羅斯聯邦中央銀行簽署了規模為1500億元人民幣/8150億盧布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俄羅斯方面預計,2015年俄中貿易額將達到1000億美元,2020年達到2000億美元。中國作為能源消費大國,與全球最大的能源出口國俄羅斯之間交易額由美元結算變成人民幣結算,不僅能解決俄羅斯的現實問題,也在客觀上有利于中國人民幣的國際化和更密切的中俄經濟關系。兩國間的貨幣互換協議將使雙方得以增加以本國貨幣進行的貿易,并在雙邊支付中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在西方的金融制裁下,俄羅斯金融機構開始試圖更多與中國的銀行合作。10月13日,俄羅斯外貿銀行(VTB)和中國進出口銀行就開放信用額度簽訂了框架協議。中國農行與俄羅斯銀行也簽訂了合作備忘錄。俄羅斯標準銀行宣布開始發行中國銀聯支付系統的銀行卡。銀聯卡將采用盧布幣種發行,有效期為5年。美國評估認為,中國正是利用美俄“鷸蚌相爭”而得“人民幣國際化”之利,加快對抗美元霸權的“中俄金融去美元化聯盟”形成。
“中歐金融合作”撼動了“美元霸權”的根基
2014年,隨著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訪歐帶動了中歐金融合作升級。2014年3月,習主席訪德期間中德政府簽署了在法蘭克福建立人民幣清算機制的諒解備忘錄,人民幣離岸市場深入到歐洲大陸最重要的金融中心。6月,李總理訪英期間簽署了在倫敦設立人民幣清算行,英國成為G7集團中首個與中國政府簽署雙邊互換貨幣協議的國家。6月,法蘭西銀行與中國央行簽署了在巴黎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和合作備忘錄。國家外管局2014年9月30日宣布,即日起在銀行間外匯市場開展人民幣對歐元直接交易。人民幣與歐元可直接兌換,不必借助于中介貨幣,這一舉措不僅可以降低企業和個人的匯兌成本,促進中歐貿易,并相應增加歐元在中國企業包括個人資產賬戶中的持有量。更重要的是,由于歐元是世界主要貨幣之一,歐元可直接兌換后,人民幣與全球主要大國的貨幣能夠實現直接兌換的比重達到了95%以上,未來不僅中歐經貿往來可以用人民幣進行全球支付、結算,而且中國對外貿易包括投融資都可以在全球外匯市場方便地進行,真正實現市場化。德法英“歐洲三駕馬車”與中國的金融合作對推動中歐貿易和投資提供了更好、更穩定的金融服務和貨幣選擇,“人民幣國際化”再進一步。
“三行共進”破壞了“美元霸權”的規則
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主動謀劃,推出以經濟金融手段為重要內容的外交新理念,以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打造“命運共同體”,其中重要的一環即“三行共進”,即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上合組織開發銀行。2014年7月,金磚國家簽署了成立開發銀行的協定,西方普遍認為,“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的成立將挑戰美元霸權的組織保障——世界銀行和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的權威”。2014年10月,亞投行在北京宣布籌建,外界認為,“亞投行的成立,將使中國成為歐亞大陸的新軸心,美元為核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受到嚴峻的挑戰”。11月APEC北京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三行”和“絲路基金”將推動中國的經濟影響力以金融形式放大其威力,并真正轉化為周邊的政治影響力。2015年3月,美國在歐洲盟友英、法、德、意等頂住美國阻擾,相繼宣布作為意向創始成員國“入伙”亞投行。美國智庫評估,“三行共進”的格局將進一步夯實“人民幣國際化”的組織保障。
美國已啟動對中國金融制裁“四大戰術”
不可否認,美國已悄然謀劃對中國的金融制裁:針對中俄聯手加速“去美元化”和中俄日益擴大的合作領域,美國對俄羅斯金融制裁的領域可能進一步擴大;“中歐金融合作”推動法蘭克福、巴黎、倫敦等人民幣離岸市場已撼動美元霸權的核心利益。美國政府多次派人到德法英等國,施壓當地政府暫停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建立和貨幣互換協議的簽訂,逼迫金融機構緩推人民幣業務;美國已動用全球輿論機器唱衰金磚國家開發銀行,聯合日本等盟國,對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潛在伙伴進行私下會談,阻撓其“入伙”,并讓日本控制的亞開行開出更優條件“挖墻腳”。種種跡象顯示,美國正醞釀大招,對“人民幣國際化”進行嚴厲反制。
以“金融信息壟斷權”打響對中國金融機構“信息戰”
近年以來,美國司法部、財政部、證券交易委員會、中央情報局、聯邦調查局等機構利用全球金融清算系統、互聯網企業以及“棱鏡計劃”等項目搜集全球金融數據,擴大跨境稅務監管等“長臂司法管轄”。華爾街控制著大多數頂級投資銀行、評級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這些機構通過多年與我國國有企業合作掌握的大量核心金融數據,已形成了可用以開展金融制裁的基礎數據,在關鍵時刻拋出將對我國金融機構形成極大的殺傷力。
以“唱衰中國國有銀行”打響對中國金融機構“輿論戰”
近年,在美國利用其全球媒體控制權,不斷“唱衰”國有銀行,鼓吹“混合所有制改革就是私有化”的理念,企圖動搖公有制主體的地位。通過開展與中國官方的金融學術課題合作或在網絡上鼓吹美國以資本市場為主導的金融體系的優越性,無視中國以銀行為主、貸款為主的金融基礎,否認銀行利潤過低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攻擊中國國有銀行壟斷、利潤過高,形成整個社會要求整治國有銀行的輿論壓力。對我國國有銀行經營不斷拋出負面消息,企圖在輿論上抹黑國有銀行,影響上市公司股價,沖擊我國金融安全。
以“金融監管模式調整”打響對中國金融機構的“規則戰”
2014年2月,美國政府將金融監管模式由“母國監管”改為“東道國監管”,規定外國銀行在美國開展業務必須在美國持有自有資本,接受美國政府監督。美聯儲這一舉動十分具有進攻性,但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場,各國金融機構不得不考量龐大的在美業務,因此不得不接受美國的指令。目前,美國正將“東道國監管”的“規則戰”對準在美均設有分行的中國五大國有銀行。據悉,美國政府支持的美國禿鷲基金已將中國工商銀行美國分行告上法庭,要求凍結工行對阿根廷核電項目的投資資金。另外,美國金融監管機構已將中國建設銀行美國機構的監管等級降級,金融制裁的步伐正在迫近。
以“炮制合法程序”打響對中國金融機構“法律戰”
近年以來,美國利用金融監管的政策規定,對不少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打“法律戰”,指控中資企業或人員違反內線交易、操縱市場等金融監管規定法律,并操縱媒體抹黑造勢,利用法律程序起訴,借助美國“集體訴訟”等法律規定處以天文數字懲罰,以“法律戰”拖垮和擊垮我國企業或負責人。另外,美國禿鷲基金已開始對我國國有金融機構搜集證據,包括對國有銀行在阿根廷等項目融資情況進行調查,憑借“長臂司法管轄”和美國司法體系優勢伺機發起法律訴訟。
本文摘自《金融國策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