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條德國工業巨頭蒂森克虜伯集團直接持有鞍鋼集團子公司12.5%股份,并間接持有另外37.5%的股份的新聞引輿論嘩然,網友紛紛質問,這就是所謂改革?國有資產外商持有?
媒體助陣鼓吹
而更有趣的是一些資本媒體在標題赫然寫著“國有鋼企‘抱大腿’”“國有鋼企求解高端突圍”,誤導民眾,為外資收購國有資產鼓與吹。
蒂森克虜伯集團如何參與鞍鋼混改
據報道,5月12日下午,蒂森克虜伯集團對外宣布,該集團旗下的蒂森克虜伯鋼鐵歐洲股份公司(下稱“蒂森克虜伯鋼鐵歐洲”)正式購入鞍鋼集團下屬一公司的股份,這家公司正在重慶建設一條熱鍍鋅生產線。蒂森克虜伯鋼鐵歐洲將擁有這家公司12.5%的股份,并間接擁有另外37.5%的股份。
鞍鋼集團成立于2010年5月,由鞍山鋼鐵集團公司和攀鋼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重組而成。
報道稱,此次收購并非是蒂森克虜伯集團與鞍鋼集團第一次“牽手”搞混合。早在2002年,蒂森克虜伯鋼鐵歐洲與鞍鋼集團旗下的鞍鋼股份在中國共同建立了鞍鋼蒂森克虜伯汽車鋼有限公司(Tagal),雙方各持有50%的股份。目前,這家合資公司運營著兩條熱鍍鋅生產線,主要為汽車行業生產高質量的熱鍍鋅鋼板——尤其是汽車用外板。據了解,Tagal為中國幾乎所有的大型主機廠提供產品和服務,其中有很多是歐洲的汽車生產商。
蒂森克虜伯中國方面表示,在這次收購中,蒂森克虜伯鋼鐵歐洲間接持有的37.5%股權,就是通過Tagal來實現的。
而蒂森克虜伯集團并未透露此次收購的是鞍鋼旗下哪家公司。但蒂森克虜伯集團表示,這份收購協議目前已經簽署,預計在未來幾個月內完成。據媒體報道,蒂森克虜伯集團此次收購的應該是重慶高強汽車鋼有限公司(下稱“重慶汽車鋼公司”)。
2014年3月, 重慶汽車鋼公司由鞍鋼股份與西昌鋼釩共同成立,注冊資金1億元,雙方分別投資5000萬元,股權各占50%。今年4月27日晚,鞍鋼股份曾發布公告稱,將所持有的重慶汽車鋼公司50%股權轉讓給西昌鋼釩。西昌鋼釩的控股股東攀鋼集團有限公司與公司的控股股東鞍山鋼鐵集團公司均為鞍鋼集團公司全資子公司。鞍鋼股份退出后,重慶汽車鋼公司很快迎來了蒂森克虜伯,通過前期近3年的談判,雙方達成合作協議。
根據蒂森克虜伯中國方面的介紹,為了發展Tagal在中國其它地區的業務,這個新工廠將設在重慶,從而更靠近位于該地區的汽車生產商。新的熱鍍鋅生產線預計于2015年下半年投入生產,產品包括高強度鋼、雙相鋼及鋁硅涂層熱成型鋼板。
政策背景
1,有意思的是,2015年3月1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曾披露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5年修訂)》。其中,在主要政策導向上,除了引導外資投向和完善政策體系外,有一條是放寬外資準入,進一步放開一般制造業,取消鋼鐵、乙烯、造紙、起重機械、輸變電設備、名優白酒等股比要求。
據了解,原來限制鋼鐵行業外資股比一方面是保護國內鋼鐵行業投資者,避免過度競爭;另一方面是鋼鐵行業是國家重要戰略資源行業,部分涉及國家安全和技術秘密,國家從政策上也對外資進行限制。而現在,無論行業還是大環境都發生了改變。
2,蒂森克虜伯集團的產品涉及鋼鐵、汽車技術、機器制造、工程設計及貿易等多個領域。在中國,除高品質的鋼板外,蒂森克虜伯還向中國的汽車主機廠提供先進的底盤系統和動力總成零部件。蒂森克虜伯還在中國市場的其他一些領域取得快速發展并保持領先地位,包括風力發電設備的回轉支承,建筑或基礎設施中的直梯和扶梯等。數據顯示,蒂森克虜伯在中國的年均增長率為9%,2013/14財年在中國的銷售額達到25億歐元。
對鞍鋼混改的質疑
此次混改的對象是鞍鋼集團,包括了共和國鋼鐵業長子的鞍山鋼鐵和三線建設標桿攀枝花鋼鐵。鞍鋼是“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是老一輩辛苦創下的基業,是共和國的長子。因此,此次外資參與混改堪稱有標桿意義。混改引入外資的目的,官方和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通常說法是引入資金、引入技術、引入管理經驗,此次鞍鋼混改據說是幫助將鞍鋼將市場拓展到汽車領域。
質疑1:鞍鋼缺錢嗎?
在國內鋼鐵產業出現嚴重過剩,整個產業低迷的情況下,媒體報道,鞍鋼近兩年不僅“持續保持大幅盈利”,同時,已經讓企業競爭力持續提升,未來發展勢頭強勁(見報道:2014年鞍鋼持續保持大幅盈利)。既然不差錢,有必要引入外資,還要占股50%嗎?鞍鋼前幾年的困境與整個鋼鐵業的產能過剩息息相關,這恰恰是房地產業泡沫化導致的,該檢討的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制度。
質疑2:鞍鋼缺管理經驗嗎?
毛澤東時代對鞍鋼管理經驗的總結形成的鞍鋼憲法,堪稱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管理模式。崔之元在《鞍鋼憲法與后福特主義》一文中指出,“鞍鋼憲法”經歷了“墻里開花墻外香”的過程,日本、歐美的一些企業紛紛效仿,鞍鋼憲法是對福特式的僵化的、以垂直命令為核心的企業內分工理論的挑戰。臺灣學者金寶瑜進一步指出,資本主義學到的并不是真正的鞍鋼憲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任何工廠管理都不可能解決資本與勞動者之間的對立關系”,只有在社會主義公有制下,“兩參一改三結合”才能真正發揮巨大效力。
回看今天以鞍鋼為代表的一大批國企面臨的困境,并不是原來的管理理念落后,而是國企改革過程,逐步剝奪了工人階級的領導權,轉為“廠長經理負責制”,這是對鞍鋼憲法的徹底背叛。國企腐敗問題滋生、管理部門臃腫、管理效率低下正是因為背叛造成的。國企領導者們不檢討自己的問題,反將責任推給為共和國流血、流汗的工人階級,稱國企困境是歷史包袱造成的(見:鞍鋼扭虧增效現轉機包袱過重仍待減負),要降低工人工資、削減社會福利,下崗分流、競聘上崗。在今天的鞍鋼,工人工資每月一兩千,而管理層基本過萬,這在今天的眾多國企里面已經是普遍現象。
質疑3:鞍鋼需要蒂森克虜伯來幫忙拓展市場嗎?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蒂森克虜伯集團為汽車產業配套,瞄準的正是中國市場,鞍鋼作為本土企業卻找一家外資來在本土拓展市場,這本身就是很荒唐的事情,如果鞍鋼管理層無能那大可以下崗。汽車產業是最早對外開放的,今天中國轎車產業完全淪陷,這或許是外資更容易跟這些汽車企業談合作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起初的開放政策奠定的產業淪陷局面。難道今天鋼鐵業這些僅存國企還能控制的產業全部都要步轎車產業淪陷的后塵嗎?
質疑4:鋼鐵業技術升級一定要依賴外資企業嗎?
鋼鐵業技術落后,產品低端,高耗能、高污染,這是市場經濟環境下盲目追求短期利益、自身利益造成的。當然,另一方面則是我國裝備制造業在改革開放以后全面淪陷,自主研發、生產能力大步落后。此次蒂森克虜伯集團的參股,據說是為了幫助鞍鋼產業升級。這幾年國家已經開始重視自主研發,“新一代可循環鋼鐵流程工藝技術”2012年已經通過驗收,自主研發的“熱鍍鋅”技術也在不斷提高突破,完全沒必要以放棄鞍鋼控股權的代價去換取國外技術。汽車產業以市場換技術的路線導致我們全面受制于人,并沒有真正換來技術,如今鋼鐵業也要重復這條老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