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因資金鏈斷裂,山東省物資系統最重要的兩大企業無法償付40多億元貸款,被部分銀行采取司法舉措索債,危機隨后迅速蔓延,引發20多家債權銀行跟進,多家互保、聯保企業受到拖累而身陷“猝死”危情。
本報記者 陳鋒 見習記者 李大勇 濟南、北京報道
日前,因資金鏈斷裂,山東省物資系統最重要的兩大企業無法償付40多億元貸款,被部分銀行采取司法舉措索債,危機隨后迅速蔓延,引發20多家債權銀行跟進,多家互保、聯保企業受到拖累而身陷“猝死”危情。
《華夏時報》記者掌握的多份材料顯示,至少有11家債權銀行聯署向山東省政府發出緊急求助信,要求協調銀行索債行動,化解可能爆發的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在山東省金融辦的協調下,一項包括企業瘦身、銀行借舊還新、為企業資產和賬戶解除司法查封、增加債權銀行流動性和適當提高對不良貸款的風險容忍等“非常規”舉措在內的拯救方案出爐。
不過,在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周德文看來,相比于浙江民企互保危機多以悲劇收場而言,山東被救企業是幸運的,但這種救助方式的弊端也值得關注。他認為,政府干預不利于企業風險意識、法律意識、市場意識的養成,也偏離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的正常軌道。
貸款違約 銀行求救
《華夏時報》記者獲悉,陷入互保危機的是山東省供銷系統的兩家大型企業山東省農業生產資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山東農資)和山東省棉麻有限公司(下稱山東棉麻)。前者為山東省最大的農資流通企業,后者為山東省最大的棉花流通企業,共有職工5000人。
記者掌握的資料顯示,上述兩家企業無法及時償付的銀行違約貸款共計405174萬元,牽涉包括山東省農發行、齊魯銀行等28家金融機構,其中山東省農發行的貸款風險敞口高達9億多元。而多家企業參與了上述貸款的互保、聯保。
知情人士表示,因到期無法償付貸款,有銀行率先啟動司法程序索債。聞知風聲的其他債權銀行迅速跟進,債務危機隨后蔓延,引發債權銀行“還款爭奪戰”。
記者采訪獲悉,由11家債權銀行聯合向山東省政府提交《關于山東省供銷社下屬企業資金風險問題的緊急報告》(下稱《緊急報告》),要求省有關金融管理部門化解金融風險,協調處理債務償還問題。但參與聯署的銀行中,并不包括最大的債權銀行山東省農發行。
《緊急報告》指出,上述企業在各家銀行的授信出現重大風險預警,嚴重影響了山東省金融環境的安全與穩定。據了解,山東省政府對此高度重視,要求省金融辦積極協調企業、主管單位、銀行等單位各司其職,化解風險。
本報記者掌握的會議記錄顯示,以保障兩家企業正常經營為核心的救助方案包括眾多舉措。除協調有關方面積極為企業籌措過橋資金外,山東省政府要求,要積極與農資公司第一大股東中國農業生產資料集團公司溝通,由其行使和履行股東的權利和義務,同時要求企業制訂瘦身方案,優化股權結構并適時引進戰略投資者,降低管理和財務成本等。
而在銀行方面,山東省金融辦要求各銀行做好企業到期貸款的續貸工作,不抽貸、壓貸、緩貸,維持現有信貸規模,用足用好循環貸款、借新還舊等政策,保障企業正常的資金需求。另外,還要求銀行對企業主動讓利,盡量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在貸款利率上給予優待,不收取財務顧問費等。同時,將銀行承兌等表外業務轉為流動資產貸款、適當增加授信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會議紀要要求各債權銀行在與總行和司法部門協調溝通后,對已查封的企業資產及賬戶給予解封。
記者注意到,山東省金融辦還建議人行濟南分行研究運用再貸款、再貼現等政策工具,對有關債權銀行給予一定的流動性支持。建議山東省銀監局提高監管政策的靈活性,適當提高對不良貸款的風險容忍度。
周德文對此表示,在國家央行、銀監部門嚴控金融風險的情況下,山東官方的上述舉措可謂“有相當魄力”,而利弊尚待觀察。他認為,企業出現風險應遵循市場化方法解決,企業要慢慢適應市場競爭帶來的風險,只有經過陣痛、洗禮方可成熟。政府出于維穩而祭出的非常規舉措,確能幫助企業走出危機,但其負面風險同樣應該重視,主要表現在不利于企業風險意識、法律意識、市場意識的養成,不利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
農資公司官司纏身
2015年3月初,山東農資董事長袁敦化曾向媒體表示,所謂山東農資危機并不是公司經營上出現風險,而是擔保上出現問題。在山東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省供銷社、省金融辦、省銀監局和債權銀行的積極協調下,擔保圈流動性風險將會得到化解。
記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發現一份文書:由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落款時間為2015年3月23日的《恒豐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濟南分行與山東農資公司等合同糾紛一審民事判決書》。判決書顯示,原告方為恒豐銀行濟南分行,被告方為山東農資、山東棉麻和山東省天元纖維有限公司(下稱天元纖維)。該判決書中原告方提出撤訴申請,濟南中院準許撤訴。至于撤銷原因,文書并未提及。
記者查詢得知,恒豐銀行濟南分行各向山東農資和山東棉麻借貸5000萬元,天元纖維并未貸款,但提供了擔保。工商資料顯示,山東棉麻與天元纖維法定代表人相同、大股東相同。而公司員工稱二者為兩塊牌子、一班人馬,主營業務是棉花儲備和銷售。
中國裁判文書網另一份文書——落款日期為2015年3月20日、由山東省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的《日照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濟南分行與山東農資等借款合同糾紛一審民事判決書》顯示,原告方為日照銀行濟南分行,被告方山東農資以擔保人身份出現,文書中日照銀行訴稱,“現因被告山東農資財務發生重大變化,已有其他銀行對其提起訴訟,涉案金額巨大,故我行根據合同約定宣布債務提前到期,且該筆借款已于開庭前到期,各被告均未還款。”
值得注意的是,該判決書中有如下陳述,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后被告山東農資被其他銀行起訴……”顯示被告卷入眾多民事糾紛之中。
記者日前聯系到一家債權銀行,該行一位工作人員稱:山東農資拖欠多家銀行的貸款本金一直未還,受累的不止他們一家,因為政府協調,他們只能等待,沒有別的辦法。
企業困難工資大不如前
4月30日,記者來到位于濟南市祝舜路1501號山東棉麻公司,在大門口記者注意到,除了山東棉麻的牌子外,還有山東魯棉集團有限公司和山東省天元纖維有限公司。據山東棉麻一位職工稱,這3家公司是三塊牌子一班人馬,法人相同,都是郭明泉。
公開資料顯示,山東棉麻、天元纖維是山東省政府確定的大型商貿流通企業,是該省內棉花流通行業中唯一的大型企業。公司資產總額21億元,2001年實現商品銷售收入17.28億元,擁有獨立進出口經營權。
談起山東棉麻的現狀,上述職工表示,企業效益目前不太好,公司債務纏身,但有一部分是前些年受政策影響,高價收棉低價賣所造成的,當時遺留下來的貸款大概有3億多元。“目前最嚴重的是為山東農資做擔保而受到牽連,山東農資貸款總額大概20個億,省社(山東省供銷社)分給山東棉麻5個億。”他說。
記者掌握的資料顯示,山東農資的風險貸款敞口為19.88億元,與這位職工的話語基本吻合。
記者調查發現,在今年2月13日,鄭州商品交易所發布通告,決定暫停山東棉麻指定棉花交割倉庫的交割業務。據了解,原因或與其債務纏身直接相關。
而另一位在棉花儲存倉庫工作的職工表示,有傳言指2011年棉花期貨暴跌導致公司巨虧,這一說法并不準確。近幾年公司基本上沒有大量儲存棉花,棉花進來之后有利潤就轉手賣了。
對于山東棉麻未來的發展,該職工稱,雖然現在情況不太好,但是生存基本無憂。他指著山東棉麻東邊的倉儲區說,該區域總共有160畝地,光賣地就能賣不少,前幾年估算價值八九個億。
這位職工回憶說,幾年前曾準備開發這塊地,公司(山東棉麻)一度在外租地辦公,每年200多萬租金,但因故未完成開發。因為牽涉山東農資貸款互保一事,無力負擔租金,后來就搬回來了。“前些日子有銀行行長來要貸款,說利息不要了,只要本金,可目前公司根本沒有錢。”他說。
山東農資的辦公地位于解放路4號的山東農資大廈。記者注意到,該大廈1到10層已對外出租;山東農資只留下11、12、13層用于辦公。
山東農資一位行政人員告訴記者,這兩年公司效益不好,但是國企不會倒閉,會慢慢好起來的。而山東農資另一位職工則向記者證實,公司待遇大不如前,前些年副總每月工資能拿到1.2萬,而現在才4000多。
文件顯示,山東省政府方面在以“非常魄力”協調銀行、主管單位積極為企業紓困解壓的同時,也要求涉案的兩家企業加強成本管理,減輕經營負擔。
隨后,記者試圖采訪山東農資和山東棉麻公司,山東農資公司辦公室一位女性工作人員以不便回答為由,未對記者的提問給予答復。而山東棉麻高管及公司辦公室的電話,始終處于無人接聽狀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