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增加之際,中國政府頻頻釋放出托底經濟增長的信號。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兩度強調穩增長,劉鶴以中財辦主任身份到上海調研摸底經濟……一系列高層的行動和言論當中蘊含著強烈的穩增長信號。
國泰君安首席宏觀分析師任澤平認為,公共政策部門采取了一種雖不刺激但會兜底的宏觀調控新思路,目的在托底而非推高,為改革贏得時間。目前已形成強改革與寬貨幣新組合,加碼基建投資對沖房地產投資下滑。貨幣政策正在從2010-2013年的中性偏緊演變到2014年以來的結構性寬松和全面寬松。
事實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15日在兩會記者會上已經明確表示,“我們這幾年沒有采取短期強刺激的政策,可以說運用政策的回旋余地還比較大,我們“工具箱”里的工具還比較多。”
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
那么,中國穩增長的壓力有多大呢?
按照國泰君安此前的觀點,雖然官方公布的一季度GDP增速在7%左右,但微觀觀察到的速度可能已經在5%-6%左右。2014年二季度以來,發電量、粗鋼產量、鐵路貨運量跟工業生產及GDP的背離不斷擴大,近期這種背離程度已經接近2008年底-2009年初的水平,2015年1-2月上述三項指標增速分別為1.9%、-1.5%、-9.1%,但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卻是6.8%。中國PPI也已連續37個月出現下滑。
除了國家主席習近平、總理李克強等中央領導人分別在不同場合強調經濟下行壓力仍大之外,華爾街見聞還提及,城投債“起死回生”或許是個典型例證。按照中信建投的說法,如果嚴格按照《43號》文的要求,發改委審批的城投債將逐漸偃旗息鼓。但今年一季度穩增長壓力仍大,高層不得不允許發改委再次創新以“四類專項債券”重出江湖。
政策托底信號頻現
近來,各領域政策暖風頻吹,高層先后出臺托底政策。
華爾街見聞曾提及,4月10日,李克強在東北三省經濟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把穩增長、保就業、提效益作為首要任務,認為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必須有效頂住壓力,以免民生受到影響。
4月11日,李克強再次強調,繼續以中西部地區為重點加強鐵路重大項目建設,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做出新貢獻。
上周,劉鶴以中財辦主任身份到上海調研摸底經濟,重點了解經濟增長、結構調整及改革開放現狀,此次調研將為中央進一步把脈經濟提供決策依據。
在日漸低迷的房地產市場,國家的托市意愿更加明顯。4月10日,國務院發文要求十五個部委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3月30日,央行、住建部、銀監會、財政部、稅務總局等五部委聯手托市,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下調售房免征營業稅門檻。這被分析師稱為是“史上最寬松政策”。
不僅如此,規模高達一萬億的地方債務置換也從另一個方面顯示了中央穩增長的決心。財政部在3月初表示,已下達地方存量債務的置換債券額度,允許地方把一部分到期的高成本債務轉換成地方政府債券。
盡管中央頻頻釋放穩增長信號,但中國經濟仍面臨風險。在國泰君安看來,二季度末、三季度初可能發生小型滯漲風險。此外,中西部三四線城市房企資金鏈斷裂、河北融投等影子銀行風險集中連鎖暴露都是中國將面臨的挑戰。
對于中國經濟和中央政策的未來前景,華創宏觀鐘正生、李達在研報中表示,積極財政政策更加發力,穩健貨幣政策更具適應性,也許都是可以期待的部署。
國泰君安則關注到在經濟增速放緩過程中卻越來越紅火的股市。任澤平研究團隊認為,在經濟接近探明底部的過程中,由于改革提速、政策友好和風險緩釋,經濟失速的尾部風險在逐步消失,確定性在增強。預計二季度穩增長將加碼。
《中國證券報》記者費楊生發表評論文章稱,穩增長的重要抓手將是穩投資,組合拳有望連環出手。鐵路、水利、城市地下管網等一大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將加快啟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