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監會、證監會資產證券化改審批制為備案制之后,央行終于也“按捺”不住了。
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日前,央行與市場機構溝通,擬取消銀行間市場資產證券化產品的審批制,轉而采取注冊制,這標志著中國資產證券化銀行間和交易所兩大市場徹底告別審批制。
央行擬推資產證券化產品注冊發行
上述知情人士還表示,銀行間發行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在央行進行注冊和登記時不再“開包”檢驗基礎資產,將部分借鑒交易商協會的注冊發行方式。
但另有消息人士透露,銀行間市場資產證券化產品注冊制的正式執行仍需國務院批準,若獲批將于春節后推出。
“問題不大,這是大勢所趨,而且銀監會已經執行備案制,央行不可能自己卡著不放。”一名分析人士表示。
“即便在審批制期間,央行開包也只是審核資產證券化產品是否符合產業政策,了解交易結構等,而且審批時間只需1個月左右;相比之下,銀監會對資產包的審查則更加詳盡,用時也更長。”一名結構化產品評級分析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一名信托機構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央行注冊制執行之后,銀監會和央行均無需開包,只需遞交相應的資料進行登記、備案即可,我們即將發行的一單產品就等央行政策落地。”據悉,上述信托人士所言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將是2015年發行的首單住房貸款抵押證券(RMBS)。
也就是說中國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一直以來的雙審批將改為雙報告制度。
監管層競相松綁資產證券化
資產證券化產品在國際資本市場具有重要地位,美國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占到整個美國債券市場的四分之一,高峰的2007年資產證券化產品存量占整個債券市場存量的35%;截至2014年底的數據顯示,中國資產證券化產品存量僅占到整個債券市場存量的2.5%。相比之下,中國資產證券化產品市場仍處于初級階段,而且鑒于證券化本身具有的融資和調表以及流動性管理功效,資產證券化正在成為中國資本市場重點發展的重要市場。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2014年中國資產證券化市場的新增發行量接近3000億,是自2005年啟動資產證券化試點至2013年末的全部發行量的兩倍還要多。
中誠信國際創新部副總經理閆文濤對比美國債券市場發展的不同階段,認為2014年中國資產證券化市場的快速發展標志著中國進入“信用2.0時代”。
隨著監管層面的放開,2015年資產證券化市場再度迎來擴容已經不容置疑。
“這塊蛋糕體量之大、影響之深遠是各個監管機構都心知肚明的事情,這也是為何各方都競相開放這個市場的原因。”一名券商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該券商在2014年10月曾參加證監會內部的一個溝通會,而該溝通會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探討交易所體系資產證券化備案制。
該人士還向本報記者透露:“交易所并不滿足于僅僅做企業類資產證券化產品,平安1號是個試探,銀行信貸類資產證券化產品也是交易所希望嘗試的品種。”
另有媒體報道,在上證所關于資產證券化的一次培訓會上,上證所內部人士表示,2015年要將資產證券化交易規模做到5000億元,其中企業類1000億、銀行信貸類4000億。
這或許也是央行推行銀行間市場資產證券化注冊制的一個外部因素,盡管從目前發行量來看,交易所資產證券化產品跟銀行間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但背后涉及的托管機構等因素則影響非常深遠。
除了傳統的央行、銀監會和證監會在競相推動資產證券化市場的“自由化”進程,一向在資產證券化市場上表現“稍遜”的保監會也已經于去年年中向保險資管公司下發《項目資產支持計劃試點業務監管口徑》,鼓勵保險資管通過項目資產支持計劃發展保險資管公司的資產證券化業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