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財經日訊 近年來,多地頻現老板失聯現象的投資擔保業使民間金融落入漩渦之中。數天前,西安幾十家投資擔保公司的投資者集中聲討老板跑路的圖景揭開了當地民間借貸危機持續發酵的局面。
多名當地不同投資擔保公司的投資人向網易財經表示,其所投資的公司負責人已經跑路,西安投資擔保業已經崩盤。“不完全統計,已經跑路的投資擔保公司有40多家,而出現兌付危機的則有60多家”。
跑路潮
2012年以來,大批投資擔保公司涌入西安,曾經遍地開花的景象已經被如今的逃遺、倒閉而取代。“西安投資擔保公司跑路潮始于去年,隨后一家名為世合投資公司老板失聯導致投資者持續維權將這場危機推向高潮,”當地一名知情人士向網易財經透露。
從去年年中開始,包括世合投資公司、陜西碩幫擔保公司、陜西鑫富通投資管理公司在內的多家投資擔保公司負責人先后失聯跑路,涉及資金額從數千萬到上億元不等,每家公司牽涉的投資人數從幾十人到上千人不等。
劉先生(化名)是世合投資公司的一名投資人,他向網易財經表示,在西安當地老百姓把錢存入投資公司很普遍,自己通常是向新開業的投資公司存錢,一般存兩至三個月,然后再換一家公司存,目的是為了避免風險。
“直到世合投資在西安開業,我一直是這樣操作的,當時世合在西安開了18家,幾乎遍布西安,開業的排場很大,而且分公司遍布11個省市,因而當時很放心就把錢存進去了”,劉先生告訴網易財經。
不過去年9月開始,劉先生發現本金兌付不了之后,投資公司給出的答復是資金鏈斷裂,并且根據當時的還款計劃是一萬塊錢每天返款60元,盡管如此,該還款計劃在幾經拖沓之后,最終老板失聯,“10月20號老板就正式攜款潛逃”。
據投資人介紹,世合投資在西安當地涉及的資金總額約為2.2億,累計1300多份合同,有800多名投資者被卷入,在投資者以金融合同詐騙報案之后,警方最終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立案。
另一家投資公司的投資人代女士(化名)向網易財經透露,去年6月份,她將錢存進了當地一家名為XX的投資公司,去年11月27日被告知停止兌付資金。
“老板說資金鏈斷裂在外地籌錢,已經有一個多月沒有在公司現身,電話也是時通時不通”,代女士向網易財經表示,這家公司涉及的資金有7400萬,牽涉到600多名投資人。而另一位XX投資人亦在投資人群里表示,該公司今日已被經偵查封。
事實上,上述兩家投資公司老板跑路或失聯的現象僅僅是西安當地民間借貸危機的一個縮影。一位知情人士向網易財經稱,據當地維權聯合總會統計,目前跑路的投資擔保公司有40多家,而出現兌付危機的有60多家,“這僅僅是他們了解到的情況,更多的問題公司目前還沒有被暴露出來。”
網易財經獲得的一份“西安跑路擔保公司維權代表聯系表”顯示,不完全統計,在這次投資擔保公司跑路潮中,涉及人數最少的是35人,金額200萬,人數最多的則達近千人,金額數億元,平均每家公司牽涉投資人400多人。
高息誘惑
每一件投資理財糾葛的背后,幾乎都有一個致命的誘餌,那就是高額的投資回報。“2012年開始,西安開始涌現出大批的投資擔保公司,在物價上漲和銀行利率不高的情況下,很多當地人開始將錢存入這些投資擔保公司”。
當地一位投資人稱,投資擔保公司一般給出的月利率為百分之1.2到1.8之間,有的甚至高達千分之二十幾,大多數是月利率1.5%,按照這樣的利率,通常一萬塊錢一個月可以拿到150塊錢的利率。
“這么高額的利息對于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而言是很有誘惑性,比把錢存在銀行的收益高出數倍。”該投資人表示,之前其所購買的一家投資公司的產品就是半年期限,月利率是百分之1.8。
基于“資金逐利”的屬性,高額的利息回報為西安當地投資擔保公司吸引到了眾多的投資人。前述投資人劉先生介紹,通常投資擔保公司會和投資人簽訂三個月、半年、一年期不等的合同,并且按月給予利息,自己為了規避風險,通常在小的投資擔保公司只選擇期限最短的投資,并且到期后會更換一家公司投資。
“這些投資擔保公司在宣傳高利率的時候,會拿銀行年華利率和他們的利率做比較,還有就是項目如何有實力,并且會拉一些投資人到項目方去做實地考察,承諾保本保息,按月給付利息,”據投資人介紹,為了吸引投資人,這些投資擔保公司的宣傳可謂是煞費苦心。
可即便是一再鼓吹項目的實力雄厚,還拉上投資人實地考察也無法掩蓋很多投資擔保公司虛構項目、挪用資金的舉動。“一些項目方的公司營業執照已經注銷,公司關門,項目真實性很難得到核查,”世合的一名投資人表示。
“在投資擔保公司出問題后,項目方企業注冊變更的變更,不承認有借款協議,即便是承認的也只認少部分資金,甚至有大的項目方徹底不認賬,”上述投資人稱。
除了項目的真實性存疑之外,據網易財經了解,一些投資公司名義上充當居間方,但卻和項目方擔保企業等為一家,也就是說資金實際控制人為同一人,并且布下自融自保自用的迷局,不斷地借新錢來償還舊錢及利息,從而導致資金鏈最終破裂,引發風險爆發,而投資人卻并不知曉內情。
“我們投資的項目是開發一座山,這個項目是真實的,但卻沒有用到這么多錢”,投資人李女士向網易財經表示,即使項目是真實的也沒有逃脫資金被挪用的命運。
網易財經獲得的一份投資者維權公開信顯示,這家公司并沒有按照合同約定將資金給小企業小金額的借款,而是把巨額的錢投向了用款時間長,回籠慢的其他項目,從而導致資金斷鏈,此外隨意將投資人的錢出借給公司股東,且沒有相應借條,凸顯出管理上的風險。
合法性之爭
此次西安民間借貸危機頗受關注的爭議焦點之一是投資人認為公司有合法的工商營業執照,因而放心的將錢投入到這些公司當中。“這次跑路的大部分是非融資性擔保公司,但也有一些是融資性擔保公司。”知情人士透露。
有投資人表示,2012年下半年,陜西省明令停辦非融資性擔保公司,當時一個擔保公司的牌照經過內部關系被炒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
上述說法得到西安市一名政府工作人員的證實。他向網易財經表示,目前非融資性擔保公司的執照是停辦的,“只能辦融資性的擔保公司,前提是必須有金融辦開具的許可證,前兩年辦過幾個非融資性擔保的,但放開一角之后出了很多問題,所以現在不讓辦了。”
該人士同時坦承,停辦非融資性擔保公司的原因在于擔保公司出問題的太多。“官方停辦非融資性擔保公司之后,我們以為市面上的投資擔保公司都是融資性擔保公司,而且也是經過審核營業的,所以我們就認為這些公司是合法的”,投資人向網易財經表示。
實際上,早在2013年末,八部委就曾聯合下發文件要求各地集中清理整頓非融資性擔保公司。并且指出一些地區非融資性擔保公司數量激增、業務混亂等問題日益突出,大量非融資性擔保公司不經營擔保業務,甚至從事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資、非法理財、高利貸等違法違規活動。
據了解,非融資性擔保公司登記的時候不需要前置審批,即不需要金融辦頒發的許可證,但是經營活動是不涉及金融行為的擔保,而一些投資公司經營范圍也只是投資管理和行業投資,并且限于自有資金。
根據八部委聯合發文的規定,非融資性擔保公司要按照實際從事的主營業務對公司名稱予以規范,標明其行業或經營特點;專門經營工程履約擔保、投標擔保等業務的,應在名稱中標明“非融資性擔保”、“工程擔保”或主要經營的非融資性擔保業務種類。
顯而易見的是,眾多投資擔保公司已經明顯的超出了自己的經營范圍。網易財經獲得的一家投資公司的營業執照顯示,這家投資公司的經營范圍中投資一欄明確寫著限自有資金,但事實的另一面卻是向公眾吸收了數千萬資金用作投資,并且在資金鏈斷裂后,隨即失聯。
多數投資人表示,很少有人會去看企業的經營范圍,他們認為只要有工商頒布的營業執照就是合法的,“如果說是不合法的經營,這么大肆的宣傳,為什么沒有相應的監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