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很多人對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不了解,更不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因此對當前的經濟問題無法看透。在占豪拙作《大博弈 中國之危與機(經濟篇)》中對此進行了詳細闡述,希望能給戰友們些許啟發。
正文:
談起當前的世界經濟,不得不深入思考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這是因為,當前世界的發展模式是由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共生、共存、共同促進。兩者若能相得益彰,就可促進和加速整體經濟發展;反之,兩者一旦失衡,則直接會釀成現實中的經濟災難。
為了更好地理解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的關系,這里需要闡述明白如下兩個問題:
一、什么是實體經濟?什么是虛擬經濟?
二、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如何演化到今天?
只要搞清楚這兩個問題,基本就可以理清、理順當下現實中的經濟。
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
何謂實體經濟?本質上,實體經濟就是我們人類生存、生活所需要的包括物質、精神等各種形成實物或沒有形成實物的各種實物產品、精神產品和各種服務等生產和流通的經濟活動總稱。
實體經濟用產業劃分,包括:第一產業的農業、第二產業的工業、第三產業的服務業和第四產業知識信息產業。綜合起來,所有非虛擬經濟之外的產業都可稱之為實體經濟。只要我們搞清楚虛擬經濟的概念,實體經濟的范疇就非常明晰。
何謂虛擬經濟?本質上,虛擬經濟是相對實體經濟而言,把現實中有的、沒有的、以及未來可能有的那些被人定義的實體經濟范疇的東西,通過貨幣資產的方式顯示出來,這就是虛擬經濟。這種顯示,本質上是對實際的、虛擬的、現有的、未來可能有的等對人類生產、生活有用的資產的一種貨幣顯示。因此可以說,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是一套價值系統。實體經濟的定價主要有成本、技術支撐、稀缺性、需求度等;相比實體經濟,虛擬經濟是一個特殊的對資產進行定價的經濟循環系統。
進一步理解,虛擬經濟是依附于實體經濟而產生。也就是說,虛擬經濟必須以實體經濟作為基礎。沒有實體經濟作為支撐,虛擬經濟就不可能存在。因此,準確地說,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之衍生,它包括證券、期貨、期權、債券、投資性房產、投資性藝術品等產權和虛擬產權的交易活動。分得更詳盡點,這種虛擬的交易活動本身是虛擬經濟部分,但維持其運行的服務機構準確地說仍屬于實體經濟。
學術上,虛擬經濟的概念是由馬克思提出的虛擬資本(Fictitious Capital)衍生而來。馬克思對虛擬資本的定義是:隨著借貸資本和銀行信用制度的基礎上產生的,它在借貸資本的基礎上成長,并成為借貸資本的一個特殊的投資領域,包括股票、債券等。當虛擬資本作為商品買賣或作為資本增值,其本身并不具有價值時,它代表的實際資本已經投入生產領域或消費過程,而其自身卻作為可以買賣的資產滯留在市場上。
所以說,虛擬經濟就是從具有信用關系的虛擬資本衍生而出,并隨著信用經濟的高度發展而快速發展。
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演化邏輯:
那么,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又是如何演化到今天的呢?
人類最原始的經濟發展,是部落中每個人都以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滿足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或共同配合完成某些基本的生產,以保證群體生活和生存需要。人類社會最初的生產力,只能保證每個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沒有剩余產品。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包括更精細的分工、更先進生產工具的發明以及更好的互相配合等,生產能力獲得長足提高,于是就出現了剩余產品。剩余產品的出現,逐漸就有了部落與部落之間以物易物的產品交換。隨著交換不斷多樣化,產品不同的價值之間交換的難度開始增加,于是直接交換出現困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隨之逐漸發展出了一般等價物。
所謂一般等價物,即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充當其它商品的統一價值表現材料的特殊商品。最初包括:牲畜、貝殼、鹽巴、玉璧等實物,都被用作過一般等價物。后來,為了交易更加方便,大家統一認可某一種或幾種金屬作為一般等價物,諸如金、銀、銅等,這就是最初的貨幣(關于貨幣的演化,更詳細的內容可參考筆者的上一本《貨幣戰爭背景:中國經濟與應對方略》)。一旦貨幣作為一種交易媒介被獨立出來,貨幣的特殊功能之一,即價值儲藏功能就開始得以體現。
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很多生產要素、生產成品等作為資產被儲存、交易。一旦有了資產的交易,就有了資產交易的憑證,這種憑證最初是雙方的契約。再后來,就變成了資產契權——即產權。
如此一來,生產的產品或資產在交易中就以貨幣化價格的形式體現出來。于是,產權和資產本身在經濟運行中被分離。兩者分離后,資產在生產或生活中作為一種形式,而產權則以另一種形式存在。當這種產權產生了交易、特別是形成了一個固定的市場,經濟的虛擬化就隨之產生。
經濟的虛擬化一旦出現,新的衍生交易開始不斷產生。譬如,貨幣可以作為資產借貸給需要貨幣的人生息,可以針對特殊領域進行投資。隨著現代銀行信用制度的出現,這種貨幣資本通過銀行體系,被以差不多1:10的倍數給放大,即原來1塊錢的貨幣經過銀行體系后變成10塊錢的貨幣投入市場。這么多貨幣的投放,必然需要有更復雜的可投資市場供其進行投資。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發展的深入,各種產權、債券的交易需求的產生,就有了純資本的交易。隨之,形成純資本交易的市場,這就是所謂的虛擬經濟。
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的關系:
理解了實體經濟、虛擬經濟以及虛擬經濟的產生過程,為了更深入地了解現實經濟的發展,我們有必要對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知道:產生貨幣是人們為了促進交易。有了更發達的交易,必然有相應的產品流通。有了更發達的產品流通,必然有相應的生產力和生產規模。有了更發達的生產力,為了滿足越來越大的產業、產能,必然有更多的資產交易。有了更多的資產交易,必然有更復雜的資產的產權交易。于是,更多資產、資源的流通以及相應產權的流通形成了不同類別的流通市場。諸如股票市場、期貨市場、債券市場等等均屬此衍生。
于是,我們可以知道,虛擬經濟是從最基本的實體經濟發展衍生出來的事物,其本身是由實體經濟發展衍生而來。而虛擬經濟存在最終目的,還是為了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虛擬經濟不能以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為目的,變成純虛擬,那么就失去其存在的基礎。因為,虛擬經濟是依附于實體經濟而存在,單純的虛擬經濟,如果沒有實體經濟作為本源,就不可能產生;而在發展過程中,如果虛擬經濟失去實體經濟的支撐,必然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當虛擬經濟失去實體經濟作為支撐,其泡沫膨脹到某種程度、或泡沫失去經濟之水支撐后,必然會崩潰、破裂。
從現實的實體經濟發展角度考量,總體來說,金融體系是通過收集社會上的閑置資金,通過金融機制放大資金規模,膨脹后形成更大的資本力量,從而加速調動更多資源促進現實經濟發展,銀行借貸體系即是如此。而對資本市場體系來說,是通過給大家描繪未來發展帶來的預期回報來收集社會上閑散資金,將其直接注入到實體經濟中,參與實體經濟開發,最終促進現實中的實體經濟發展。前者的金融體系是一種借貸關系,借貸雙方是債務關系;后者是則是直接投入資金參與。
上述一切,其實都是為了一個目標——經濟發展,圍繞人類生存、發展的經濟發展。這一切的基本邏輯循環,就如前文中的示意圖“經濟發展基礎循環圖”中所示。其中,虛擬經濟是一種加速實體經濟發展的催化劑。
某種意義上說,虛擬經濟加速了這種循環過程和循環規模,使得社會中的各種資源逐漸被全部吸進這個超級經濟發展大循環中、并加速運轉。這就是為什么近幾百年來,整個世界經濟發展的總體規模和發展速度,比過去幾千年要大得多、且快得多的根本原因。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模式的大循環,一方面,放大了資本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其巨大的吸力將整個世界吸進這個巨大的資本發展漩渦當中。無論你愿意與否,無論你主動還是被動,無論你是否了解,這種模式都會繼續下去,吞噬地球上、非地球上一切人們可以利用的資源,投入到這種大發展當中。
關于虛擬經濟在整個經濟循環中對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我們這里不妨也用一個簡單的圖示加以解析。
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推動循環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資產逐漸用貨幣顯現之后,當這些貨幣在流通中逐漸積累,必然會出現閑置貨幣。與此同時,有些人因為資金周轉出現貨幣需求,有的人則出現貨幣閑置。兩者一旦有機結合,形成貨幣的對流,于是就形成資源的流動。這個流動形式的出現,就是金融業的雛形。
事實上,早在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倫寺廟和公元前6世紀希臘寺廟,就已出現貨幣保管和收取利息的放貸業務。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雅典和羅馬也先后出現錢商和類似銀行的商業機構。在中國,早在南北朝就產生了典當,當時主要局限于寺院經濟。到唐朝,隨著國力強盛,工商業發展很快,貨幣需求迅速擴大,典當業務獲得較快速發展。
相比這些比較原始的金融機構,更完整的現代金融業起源于歐洲。其中,最早出現的銀行是意大利的威尼斯銀行。現代金融業最大的特點,如我們圖中所示,市場上閑置的貨幣被快速收集,然后通過現代化的金融制度將資本放大5——10倍出貸給需要貨幣資本的人,經過現代銀行體系,資本直接放大后流出,其能夠調動現實世界資源的能力就擴大十倍甚至更高。
原本,這些閑置貨幣不會調動生產要素,如今卻被借來調動近十倍于原貨幣資產規模的生產要素,其結果必然帶來經濟的巨大發展。經過這樣的高速發展,會有更多的貨幣冗余被閑置,這些閑置貨幣再次被銀行體系收集,之后繼續放大近10倍投入到生產。如此循環,就促成經濟的高速發展。
相較銀行體系的這種放大,如股市這樣的資本市場,則是由經營者將未來的預期呈獻給社會,社會閑置資金直接投資購買需要資金進行投資發展企業的股票。如此,面值1元的股票,經過市場交易,往往以十倍甚至數十倍的價格被出售。這意味著,企業可以用相對較少的資產加上企業未來的盈利預期,換取更多閑置貨幣資本。如此,相當于以較小的資產融到十倍甚至數十倍的資金,從而大幅放大企業的資產規模,也就放大了企業調動資本(意味著調動社會生產要素)的能力。如此,企業的發展就像有了杠桿,撬動起僅憑自身無法撬動的資源,企業發展速度會遠遠高于融資前。
如今,金融、資本市場的層次更多,世界上基本沒有停滯的貨幣。所有貨幣都在高速運轉,被各種金融工具和資本市場工具放大。其調動社會生產要素的能力也不斷增強,直到超過人口所能承受的極限,即人類消費的極限。一旦超過這種極限,生產供過于求,就會導致一輪經濟危機。
那么,這種經濟發展模式會一直持續嗎?會結束嗎?答案是:這種社會發展模式將會和原始社會、氏族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皇權官僚集權社會模式一樣,當其發展到極限、已不能再促進人類進步的時候,將由一個新的、更適合人類社會發展的社會模式代替。新的社會發展模式出現,且更適合調動人們的積極性,更好地促進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舊的社會發展模式就必然走向崩潰。
那么,現在資本主義發展模式會何時結束?當這個世界發展到整個人類世界的每一個人的物質需求都獲得相應滿足,開始追求新的更為自由、公平的人生追求開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