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作為中國資本帳開放的重要試點,其復雜性遠超所想,籌備時間之短、細節披露程度之少,也屬匪夷所思。滬港通開車前不足一周,連稅務安排也未公布,粗疏程度令人咋舌。滬港通是中港兩地的金融大事,絕不能夠出亂子,但細節竟以“擠牙膏”方式公布,金融政策敞未完全成熟便急出臺,恐易生漏洞,得不償失。
滬港通千呼萬喚終出臺,但兩地投資生態迥異,兩個金融個體要做到無縫互聯互通,難度極高,多方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大鱷對此虎視眈眈,政策實不容任何閃失。港交所及券商都聲稱已準備就緒,但距離開車尚馀四個交易日,仍欠細節披露,倉卒程度可見一斑。滬港通已較市場預期延遲三星期出臺,若“如期”在十月底通車,恐怕已暴露政策諸多的不足。
令人費解的是,當局至今仍未厘清有關稅收部分。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對股息、紅利和利息收入征稅,清楚列明在國稅函中,即中國境內收入按稅率一成征收企業所得稅,但就沒有征收資本利得稅。不過,滬港通參與者不一定是機構投資者,是否跟隨QFII向個人投資者征稅,當局必須盡快交代。
港交所曾以跑步來比喻滬港通,裁判說好了“各就各位”,只等鳴槍開跑。不過,跑手早前已說明未準備好,由多家外資大行組成的亞洲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不認為萬事已俱備,更提出最好早一個月預告開車時間,另有市場參與者希望至少有兩星期時間通知,好讓稅收政策較明確,也有較充裕時間調整內部系統及預備客戶文件。
散戶對滬港通有所憧憬,但歷史告訴我們,中國證監會做事欠周全,早有前科,港股直通車及國際板便是胎死腹中實例。港人希望“北水”南下,或外資借香港北上,為港股長遠帶來好處,但有多少本地散戶會參與A股實屬疑問。雖然滬港通是便利兩地投資者之政,但兩市交易時間、貨幣及細節等差異甚多,資訊披露上亦存在“時差”,參與滬港通形同隔山買牛,投資教育及監管機構未來要做的事仍多如牛毛。
滬港通屬長期金融政策,為日后中國開放資本帳及人民幣國際化擔當重要橋梁,實不應急于一時。港股昨日升幅最終收窄至不足百分之一,滬港通長遠對港股的刺激會否同樣虎頭蛇尾,現階段不得而知,但券商及銀行陸續公布買賣A股優惠,散戶投資就要知所進退,懂得選擇。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