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排雷一樣,事先把引信拆掉,盡可能防止風險發生。即便出了問題,有足夠的抵押物在手上,也有更大的緩沖余地。”中西部某銀行高層對《第一財經日報》說,“大客戶牽扯很多貸款,一旦出事,弄不好其中很多貸款就會成為壞賬,而且我們不知道誰會出事。”他表示,雖然排查不能完全阻止風險發生,但通過排查能及時發現風險,提前堵漏補缺。
近期,多名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為防企業老板或主要負責人涉腐引發貸款風險,其所在銀行已開始對大客戶進行信貸風險排查。對于一些高風險客戶,一經發現,在額度使用、貸款提取方面都會受到限制,而且會被列入黑名單,不再增加授信或續貸。
排查大客戶涉腐風險
從今年7月開始,對大客戶信貸潛在風險進行全面排查,已經成為上述中西部銀行最為重要的風險管理內容。這項已經進行兩個多月的行動,時至今日仍然沒有結束。
和以往不同,該行此次排查指向極為明確,排查對象基本針對該行貸款大客戶,重點也放在企業或其負責人在發展過程中,可能存在非法經營或與腐敗相關風險方面,而一般性經營風險只是排查次要內容。
事情的起因是今年7月,在幾乎毫無征兆的情況下,當地一家大型民營企業主要負責人突然被帶走調查,數名政府官員卷入其中。
企業仍在正常經營,主要負責人突然被調查,往往會令銀行措手不及。而相對已經暴露的風險,對大型企業及其負責人涉腐而引發風險的不確定性,成為銀行更大的心病,也是對大客戶信貸風險進行排查最主要的原因。
“誰會出事、什么時候出事、出多大的事,根本沒辦法提前判斷,這才是最可怕的事。”上述中西部某銀行高層對《第一財經日報》說,在難以預判大客戶涉腐造成的貸款風險的情況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提前排查。
“其他銀行有沒有行動不知道,雖然我們行大客戶暫時還沒有誰出事,但我們行會查下去。”該高層稱,由于具有不確定性,排查不分行業,而是按貸款規模依次進行。
實際上,中共十八大以來,在反腐中落馬的大型企業主要負責人已經屢見不鮮,其中亦不乏大型民營企業。截至目前,除了國有企業,四川、山西、遼寧、黑龍江、廣東等地已有多名民營企業負責人被調查,這已引起銀行警惕。
“大家多多少少都有所行動,我們圈子里前幾天還在議論這個事情,不能說都在這么做,但已經采取措施的銀行也不少。”華南某銀行中層對《第一財經日報》稱,銀行對可能涉腐而出事的大客戶貸款進行排查,已非個別現象。
“我們沒有專門針對企業老板涉腐去做風險調查,不過在風險排查時,這是最重要的一類。”某大中型銀行對公業務高層亦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從今年年初以來,在排查經營風險的同時,該行也在不斷推進大客戶涉腐風險排查。
而另一家銀行早在今年年初就下發文件,專門對民營企業存在的信貸風險進行全面排查,并要求提前做好風險防范化解措施。
做實抵質押物
與以往針對已發生風險或正在暴露的行業性風險排查不同,針對可能涉腐的大客戶信貸風險進行的排查,具有更多的堵漏補缺的意味。
由于這些大企業尚未發生風險或仍在正常經營,銀行的排查相對謹慎,可用手段也較為有限。而在具體排查內容上,各家銀行也有所差異。
據上述中西部某銀行高層對《第一財經日報》介紹,該行目前主要排查企業基本情況、對外投融資、生產經營、財務狀況等主要情況,并將調查內容形成量化結果;另一方面則是重新調查評估抵質押物的價值。
該高層告訴本報,排查的目的是盡量掌握風險點。作為預先防范手段,排查完畢之后,首要措施是做實抵質押物,根據情況要求客戶補充抵質押資產;對于高風險客戶,則不再增加授信。
上述大中型銀行排查側重點則放在企業背景上。該行人士說,除了經營和財務狀況,該行重點排查企業及其老板發家過程,并據此劃分為依托政府背景發展、市場化發展等不同類型。“雖然都是大企業,是否依托靠特殊關系和背景,和市場化發展起來的,面臨的情況肯定有很大不同。”
該大中型銀行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對于排查中發現的高風險客戶,由于抽貸存在一定難度,現在銀行一般會將其列入黑名單,存量貸款到期后不再續貸。而對于尚未到期的貸款,則采取更為密集的貸款檢查,并在額度提取、貸款使用等方面進行限制。
“我覺得排查的做法是正確的,比客戶出了問題后抽貸要強。”上述華南某銀行中層對《第一財經日報》說,一旦企業經營出現問題,銀行采取的措施就是抽貸。但在風險已經發生的情況下,收回貸款會很困難。
銀行的擔憂
雖然企業主要負責人或老板涉腐被查,對銀行資產質量沖擊尚未完全體現,但銀行已經對此憂心不已。
“越來越多的企業老板被查,肯定要牽扯到銀行貸款,雖然現在還沒有產生嚴重影響,但我估計很快會成為銀行的麻煩。”上述中西部某銀行高層對《第一財經日報》稱。
而上述大中型銀行人士稱,這也不能一概而論,若企業管理水平較高,即便負責人被抓,企業也能繼續維持。如果治理水平較差,老板被抓之后,經營很快就會陷入困境。而一些民營企業尤其如此,這也是部分銀行排查民企貸款風險的一大原因。
但該人士也承認,大客戶貸款規模通常較大,一旦老板被抓,加上調查時間較長,企業陷入困境,貸款勢必成為壞賬,資金鏈很快就會斷裂,在資產質量壓力已經很大的情況下,銀行很難承受。“如果老板被帶走幾個月還回不來,銀行不再貸款或抽貸,企業資金鏈和經營肯定要出問題。”
而這些主要負責人或老板因涉腐被查的企業,都有一個共同點,在擴張過程中,普遍使用高杠桿融資,資產負債率較高。
公開信息顯示,近期實際控制人劉紹喜失聯的宜華系,目前僅存續的信托融資總額就達12億元,而宜華集團還分別為廣東宜華、宜華地產提供了9.5億元、2億元擔保,劉紹喜夫妻個人則為廣東宜華、宜華地產提供了11億元擔保。
主要負責人被查后,企業陷入困境的情形已有多起先例。去年11月,因涉嫌向揭陽原市委書記陳弘平行賄,廣東創鴻集團董事長黃鴻明被帶走調查,該公司經營也變得舉步維艱,資金鏈斷裂、機構進場清算等傳聞時有傳出。目前,該公司已被托管,廣州、佛山等地多個項目也已出售。
今年8月公布于中國裁判文書網的揭陽中級法院一份裁定書顯示,創鴻集團自稱,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黃鴻明被采取強制措施限制人身自由后,該公司資金鏈已經斷裂。
四川富豪劉漢涉黑被捕后,其名下企業已經出現貸款逾期。據綿陽中級法院今年7月15日的一份判決書,2013年2月,漢龍高速曾向綿陽商業銀行貸款6000萬元,期限為12個月。但借款到期后,漢龍高速未能如期還款,利息也只支付到2013年7月,綿陽商業銀行為此向法院起訴漢龍高速。
“對大銀行來說,幾億或幾十億的貸款壞掉了,還承受得了,但小銀行一年的利潤也就一二十個億,拿什么去補這個窟窿?”上述華南某銀行中層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