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歷史上,發展中國家很難晉級為發達國家。這是勞動生產率和資本共同決定的。當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許還不夠高,還有進一步發展的訴求和決心,但從資本家的角度看,分到的蛋糕已經足夠大了。
產業升級是需要資金、資源和人力投入的,同時還要承擔風險。已經賺到錢,并且還能持續賺錢的資本家本能的不愿意付出代價,承擔風險。這是人性使然。
以資源輸出、勞動力輸出為主的發展中國家經濟模式,想要完成升級,前提是要建立配套工業體系。缺乏相應的工業體系,最終將走向印度的道路——第三產業在國內占的比重日益龐大,但整個國家無法擺脫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沒有升級的可能性。
建立工業體系需要巨大的投入,回報周期極其漫長,回報率也相對較低。追求快速高回報的資本家很少有耐心在基礎工業方面做出投資,除非這種投資的收益可以預期,風險可以控制到無限趨近于零。
由于在大多數國家里,國家政治受資本操縱,老百姓只能作為沉默的大多數。國家經濟最終會因為資本趨利避險的特性而失去發展的后勁,趨向于保守。掉進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
當下的中國,恰恰站在這個陷阱的邊緣上。對于中國來講,如果經濟上走錯一步,我們就會重蹈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失敗的覆轍。萬幸的是,中國政府在這方面有著清醒的認識。
從“十三五”規劃會議中,李克強總理的講話來看,在“十三五”計劃中,建成小康社會仍然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這話的意思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要達到這個目的,手段當然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我們知道靠印錢不能提高收入,只能增加通脹。那么要切實提高收入水平,前提就是提高每個人創造價值的能力,也就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勞動生產率的唯一途徑就是產業升級。因此李克強總理在講話中專門指出:“用科技創新、大眾創業增添經濟發展新動能”。
然而,正如我們所知道的,資本發展到一定程度,對科技創新,尤其是涉及全社會產業升級的科技創新是會起到制約作用的。一個能夠靠現有的技術、機械賺錢的資本家,很少會主動尋求技術升級、采購新設備。即便是利潤下降,很多資本家的第一反應也是降低職工薪酬,而不是加大技術投入。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李克強總理在講話中給出的答案是:“認真研究一批對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全局帶動性強的重大工程,對推進社會建設、生態環保、改善民生作用顯著的重大項目。”
換言之,就是在十三五計劃中增加重大工程、重大項目的規劃。由國家牽頭,以具體的工程和項目為引導,帶領全社會完成這次產業升級。
只有完成這次產業升級,中國經濟才能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依托這次產業升級,資本可以將中國制造向制造業中利潤更高的上游推進。產業升級后的高端制造業,也會給每個人帶來更多的經濟收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