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沒底氣將汽車反壟斷進行到底?
上月,由掌控國家全部資源、經濟命脈和操控全國車企命運,并有著“小國務院”之稱---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已完成對日本12家企業實施汽車零部件和軸承價格壟斷案的調查工作,并將依法進行處罰。另據中新網9月1日電: “從8月13日國家發改委向4家寶馬經銷商開出汽車領域第一張反壟斷罰單至今已半月有余,在這期間陸續有數家整車及零配件企業或遭受處罰,或選擇下調部分產品或配件價格以應對發改委的反壟斷調查。而除此之外,更多車企選擇了無動于衷,靜觀其變。”
國家發改委開出的天價罰單,表明發改委力圖打破外資對汽車行業壟斷格局的決心,預計后續有關汽車行業反壟斷的調查還會進一步深入,持續發酵還有可能涉及商用車。此次如火如荼的反壟斷調查對合資或獨資的汽車零部件行業起到了敲山震虎的威懾作用。特別是從政治和外交上來說,是對倭國安倍政府和美國奧巴馬軍事挑釁與武力恐嚇中國的有力警告與嚴懲,尤其是對“安倍經濟學”的在意識形態和經濟上給予有限的打擊。
據昨天中新網汽車頻道電:“走訪了數家高檔進口車企的展臺,發現除路虎、克萊斯勒等少數此前宣布過下調部分車型售價的企業外,多數車企無論是整車還是保養及零部件價格并無變化。一些暢銷車型,如奔馳GL系甚至還需要加價。奔馳:緊俏車型需最高加價12萬,如奔馳的GL系SUV平均需加價8至12萬元方可提到車。”
一些豪車4S店底氣十足地宣稱:“目前保時捷所有車型,無論是整車還是選裝部件,均無任何降價措施,價格一向堅挺其理由是:保時捷是‘奢侈品’,因此‘不存在暴利’。”由此可見,反壟斷不但反待價而沽提高價格壟斷市場,更反對低價傾銷壟斷市場!因此“殺猴給雞看”并未真正起到威懾作用,許多進口豪車仍持一副傲慢的態度,“震虎”沒起到威懾作用,那就給人的感覺是“事倍功半”和“雷聲大而雨點小。”
從來都是享受“超國民待遇”跨國整車和零部件企業,個個都是鉆中國政策漏洞而通吃上下游產業鏈的高手。但他們還荒謬地理直氣壯再次試探中國的反壟斷底線認為,外國進口豪車在中國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其實是中國的超高關稅、扭曲匯率、地方政府超高的稅費利潤以及經濟壟斷的直接結果。近年來祭出的“反壟斷法”懲罰外商,為什么不調查中國的電信企業、石油企業和國有銀行的暴利?!
與此同時,此次對進口豪車懲罰似乎只有進出口中外汽車商、合資汽車公司以及與此相關的一些部門在關心關注事件的發展與變化狀況。而中國真正的下層老百姓才對此“漠不關心”呢,在生計困難還存在大問題的情況下,進口豪華汽車與他們沒半毛錢的關系,他們認為那是政商和富豪們的事。而政商和富豪們又不感謝政府對豪車的“殺價”,本來天價豪車就是財富和身份地位的標志與象征,這下將豪車售價給降成了白菜價,這讓他們情何以堪?因此豪車的天價不天價,也與他們沒半毛錢的關系。
此外,中國汽車反壟斷沒底氣的最關鍵和重要的問題是:如果將中國汽車比喻為一個人體,那么其大腦、心肝五臟、腸胃和肛門都受控于外資外商。中國汽車排放標準的實施,從國1到馬上又要實施的國6,這些跨越似的大放環保衛星的舉措,卻給境外外資外商一個又一個大發橫財的機遇。若在發動機排放控制上沒有象博世、電裝、德爾福、威伯科、尼爾森等電控系統,那中國汽車的排放升級標準要求無從談起。外商此既有橫向壟斷,又有縱向壟斷,如德國博世、日本電裝高壓共軌以絕對優勢占領市場,占有率達到90%以上,而且覆蓋全系列乘用車和商用車,在電噴系統控制上絕殺本土。
我國在雖宇宙飛船能上天,嫦娥能登月,但唯獨在汽車排放控制上卻受控于人。雖然這些不良企業在華已賺得盆滿缽溢,相應在華所做的社會公益卻極少或無,但我們卻毫無辦法,因為我們在此領域不行,望其項背,只能被人家掐住咽喉、控制命脈而扼腕長嘆。
另據2014年8月27日 《中國環境報》:“ 《北京市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要力爭在2016年實施第六階段機動車排放標準,在機動車排放控制上,再次走在全國前列。在下一階段,針對大氣污染控制的需求,新的排放標準將如何制定,是繼續借鑒歐標還是參考更為嚴格的美國標準?技術路線會發生哪些變化?改變技術路線對我國汽車行業會有哪些影響?這些都是行業內頗為關注的問題。”由此可見,中國的汽車跨越似的排放政策將再一次地幫助境外資本家在華攝取壟斷似的暴利。
小日本既便宜沒有整車廠,但僅憑借零部件企業也能稱得上汽車強國。這從日本地震海嘯后,包括歐洲、美國、中國以及東南亞等汽車制造商都受到的沖擊波和影響力中可見一斑。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雖然有所發展,但主要集中在鑄造和代工這些技術含量較低、附加值不高的領域,缺乏核心技術。
據中國國資委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業技術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僅為2.4%。而博世等跨國零部件巨頭有些甚至會超過10%。中國零部件企業普遍采用“來圖加工”模式,沒有核心技術,而國外零部件企業實力則來自巨大的研發投入和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更加悲哀于一個建立60多年、合資30多年的行業至今仍然不具備國際市場競爭力,號稱已經進入了世界500強、貌似強大的國有車企甚至脫離了國際汽車廠商的庇護都不能自立!
貌似慷慨激昂實則色厲內荏的沒底氣與沒自主研發的底氣,恰恰暴露出內在虛弱的中國汽車業內主流觀點表達,再清晰不過地表明了中國汽車嚴重缺乏三個自信,即自立自強的自信、自尊自愛的自信和自主創新的自信。如此狀況下,假如不改變內在的孱弱汽車零部件基因,難道再維持這樣的政策能培育出自己的競爭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