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觀察之十一:存款洄游、市場博弈與銀行體系震蕩(上)
銀行的反擊之一:為了結算體系的安全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企業在市場的壟斷地位問題,因為西方經濟學的偽善說教而被置于貶抑的價值判斷處境。實際上,正是因為在市場中壟斷地位的形成,企業才獲得了市場交易關系或者借貸關系形成的主導權與控制權。不只是在中國市場,就是在西方國家的市場,壟斷日益發展并且壟斷程度越來高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壟斷成為企業獲得市場生存保障的必然手段。
在目前的市場態勢中,以支付寶和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僅僅占據了信用市場的一個特定環節——活期存款和短期的定期存款市場環節,并且支付寶和余額寶聯合起來在這個市場環節形成壟斷,阿里巴巴、支付寶公司和余額寶基金本身就是一個壟斷的資本聯合體。不過大多數人沒有看到,銀行在存款和貸款市場占據全信用鏈的壟斷地位,并且為以余額寶為代表的貨幣基金提供生存的外部環境。以支付寶和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即使在活期存款市場與短期定期存款市場攻城略地,其市場規模不過1萬億元左右,占銀行理財產品的10%,與中國銀行業的107萬億存款相比,前者僅有后者的1%左右;而且用于日常結算支付的活期存款因為中國人的儲蓄習慣原因畢竟有限,即使以支付寶和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將市場份額再翻番,也未必能夠撼動傳統銀行業的市場統治地位。這一點在中國市場如此,在西方國家同樣如此。
以余額寶為代表的新興金融業態希望獲得金融參與權,通過智能接口牢牢把握未來支付系統,并進一步擴展到貸款、投資等領域。于是它們同我國銀行業之間關于存款市場主導權的爭奪戰也就爆發了。如何運用自身的市場壟斷地位,奪取市場份額和獲得利益,成為雙方市場博弈的基本內容。這不僅是企業行為的應有之義,也是國有資本的市場“自由”!各家銀行在自身市場地盤被新興金融業態迅速蠶食的情況下反應過來,一改與它們合作的初衷,開始采取對立立場,不再束手待斃。從2月末開始,農行、工行等多家銀行“出于保護儲戶資金安全的考慮”,紛紛降低快捷支付的轉賬限額,為儲蓄卡向余額寶轉賬設置限制。幾乎與此同時,微信理財也遭到工行、建行、中行、中信、浦發、平安等多家銀行的“轉賬限額”。代表銀行利益的銀行業協會“出于維護公平競爭金融市場秩序和國家金融安全”的考慮,建議把余額寶類的互聯網貨幣基金納入一般性存款而非同業存款,計繳存款準備金;同時,提前支取罰息。
在銀行業調低支付限額之初,一些崇尚“金融自由與創新”的所謂專家學者“喉舌”,對銀行的正常市場行為進行歪曲和誤導,指責銀行用歪招或者孬招。這些“可敬”的先生們和女士們可能忘了,在支付寶創建之初,中國的絕大部分銀行都給予了合作,從而支付寶和余額寶才有了勃興的機遇和根基。中國國有銀行資本對支付寶和余額寶這種外資業態的合作,卻引來了“恩將仇報”。支付寶公司和余額寶基金很快就開始挖這些伙伴銀行的墻角;他們在指責銀行行為不當的同時,不知是否想到支付寶公司和余額寶基金這種口里稱伙伴、轉身捅刀子的行為是不是不地道呢?這些單方面指責銀行行為的人們恰恰忘了所謂的市場“公平”,在他們的觀念中,中國的銀行業就應該對支付寶和余額寶打著“金融創新”的偽善名號的肆意妄為忍氣吞聲并且任人狂虐;因為他們看國有銀行時的套著有色眼鏡和無緣無故的狹隘與偏執,國有銀行因此具有“原罪”,維護銀行自身利益和對背信棄義的“伙伴”的市場制裁也就“邪惡”了!
這也警示了中國的銀行業,所謂的“市場公平”不是別人恩賜的,而是靠自己掙來的。2011年之前,建行跟阿里巴巴的小微企業貸款合作計劃執行了兩年,阿里巴巴從建行學到了大量專業的信貸風險控制的依據和方法,隨后阿里巴巴認為其中的大量互聯網金融的賺錢機會該自己賺取,不應該分給別人,兩家合作轉冷。這也是刺激建行自己做電商平臺“善融商務”的原因。阿里能做“初一”,為什么建行就不能做“十五”?
銀行的反擊之二:利率定價權的針對性運用
余額寶及依附于它的市場輿論,拼命炒作貨幣基金的高年化收益率,不過是在爭奪存款市場的利率主導權和定價權,同時對中小銀行趁火打劫。這種行徑首先引起了國有大銀行的警惕。據經濟觀察網2014年3月7日報道,三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總行不接受各自分行與余額寶基金為代表的各類貨幣市場基金進行協議存款交易。接近余額寶基金的人士告訴記者,雖然每天都會向幾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就協議存款進行詢價,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做成一筆交易。一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總行相關人士表示,過高的“價格”是其拒絕交易的主要原因。其中涵義不言自明,交易及利率能否形成,余額寶基金說了不算,至少在大銀行面前說了不算數,大銀行不會是余額寶基金利率叫價的跟隨者,不會與余額寶基金訂城下之盟。在目前的市場結構中,余額寶增殖模式的確立是以向銀行貸放協議高息存款為資本回流環節的,國有大銀行拒絕協議存款的針對性措施,在存款借貸關系上切斷了余額寶基金同國有大銀行之間的本息回流的途徑。本屬于商業銀行的存款被余額寶基金獲取再存入商業銀行后,原本0.35%的活期存款和3.75%的兩年期定期存款立刻被抬高至5%-6%左右。雖然協議存款轉向了中小銀行,但是國有大銀行壓縮這類貨幣基金的市場生存空間的企圖已經明確昭示。
自2012年6月以來,商業銀行獲準將利率在官方基準水平上額外上浮10%。盡管如此,國有五大行通常遵照央行制度的指引,一般都將儲蓄利率設在低于上限的水平。但是在余額寶基金引領的市場沖擊到來后,多家銀行還推出了類似的貨幣基金理財“寶”,如工商銀行的“天天益”、平安銀行的“平安盈”、交通銀行的“快溢通”,中國銀行的“活期寶”和民生銀行的“如意寶”。各商業銀行包括那三大行都在拼命發售銀行理財產品,給客戶支付的回報率也高達5%-6%。銀行通過理財產品,逐漸穩住自己的存款業務陣地。在此方面中信銀行為其中翹楚,4月28日,中信銀行攜手信誠基金在其理財平臺“中信銀行薪金煲”上推出第一只產品“薪金寶”,該產品最大的亮點是申購贖回全自動,打破了客戶在銀行儲蓄、投資理財與刷卡消費等行為間的障礙,成為首只可在ATM取現的貨幣基金產品。其產品構成的優點與互聯網企業的貨幣基金媲美。據該行年報,中信銀行2013年實現網絡銀行中間業務收入7.74億元,比上年增長141.11%,個人網銀客戶數1031.14萬戶,比上年末增加274.49萬戶,增長36.28%;公司電子銀行客戶數21.51萬戶,比上年末增加3.15萬戶,增長17.19%。
銀行間的基礎利率在大銀行的市場操作下走向下降。上海銀行間拆借市場(Shibor)利率自2月份以來的市場高峰漸次回落。3月3日隔日拆借利率已經跌破2%;一周、兩周分別下降到2.821%、3.734%,一年下降到5.0001%。據中研網2014年4月17日報道,銀行間短期市場利率全面回落。其中,隔夜利率下跌15.10個基點收于2.2980%。1周利率回落71.80個基點收至2.7260%。2周利率下跌38.50個基點,收于3.0030%。1個月利率下跌1.70個基點,收至4.0850%。另一方面,3個月、6個月、9個月、1年期利率與前一交易日持平,分別收至5.5000%、5.0000%、5.0000%、5.0000%的水平。央行在四月份以利率招標方式進行了期限為14天、28天的正回購操作,交易量分別790億元、930億元,中標利率分別是3.8%、4.00%。此外一年期限的貸款基礎利率報價5.7700%,與前一交易日持平,高于同等期限銀行間市場利率水平。
銀行間市場同樣是中小銀行短期信用資本來源的一個重要渠道,Shibor連續下滑,大大壓縮了中小銀行為貨幣基金的協議存款提供高息的余地。在Shibor連續下滑,國有大銀行的基準貸款利率保持穩定的情況下,中小銀行的貸款利率水平上升就有可能引起優質貸款客戶從中小銀行轉向國有大銀行,也就是一般而言的“貸款搬家”,因此,中小銀行面臨貨幣基金和國有大行的雙重壓力,相應的協議存款利率的上浮余地越來越小。
目前余額寶領軍的互聯網寶寶產品已經超過50只,并基本實現了網絡平臺的全覆蓋。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互聯網寶寶產品占全部貨幣基金的比例高達70%,規模超過1萬億元。2014年5月13日,余額寶的7日年化收益率跌破5%,回落至4.985%,與最高時的接近7%相比已經下滑超過兩個百分點。根據數據統計,4月以來,52只互聯網寶寶產品中,只有24只收益率超過5%,占比不到一半;而與此同時,銀行系的寶寶們的收益率卻奮起直追,收益率普通保持在5.5%上下。
一旦中小銀行開始跟從大銀行的腳步,利用互聯網貨幣基金依賴銀行開展協議存款業務的軟肋,協調一致打壓協議存款利率報價至銀行理財類產品的收益率之下,差距擴大,那么貨幣基金的大規模贖回潮就會出現,這恐怕也是中小銀行避免生存環境惡化、使自身經營回歸正常的正道。如果在銀行理財類產品的收益率高于協議存款利率,并且兩者保持雙雙下降,以活期存款做文章的所謂互聯網金融浪潮就會急劇退潮,相關的貨幣基金就會普遍面臨解體的命運,黯然退出它們曾經風光一時的市場。這也是中小銀行的市場差別化策略的用武之地。同時深入銀行基礎業務領域的外資“黑手”就會暫時縮回去。
從博弈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發現,大銀行和中小銀行的對策措施各自不同,緣于它們自身不同的規模經濟水平和市場處境。它們的各自為戰也從側面說明了我國銀行業協會的功能機制仍然十分原始。銀行壟斷的組織形式在各國可謂各不相同,但是在面對外來威脅、關乎整個行業生存與發展的具體應對上一般都會協調一致對外。西方國家的銀行業協會,一般而言是銀行卡特爾的壟斷組織形式,通過卡特爾和辛迪加模式,本國銀行業資本聯合,進而強化本國銀行業自主地位。在市場體系中,如果撇除西方偽善的所謂反壟斷觀念的迷霧,我們可以發現各國資本對市場的壟斷組織形式和控制方式多種多樣,核心和實質在于壟斷合乎資本的市場生存需要、保持對市場的控制力和在價格形成上自己說了算。我國的反壟斷觀念的流行,不過是我國一些根本就不了解壟斷的資本實質、食洋不化而亦步亦趨的“西方經濟學家”們操縱教育和文化過程的社會后果,他們堅持用西方的經濟價值標準而不是我們自己的價值標準來衡量我們自己的市場組織活動與行為。
鯰魚效應和銀行體系震蕩
鯰魚效應(catfish effect )一詞來自于西方。因為沙丁魚不愛動,被捕上來不久就會死去,于是漁民將一條鯰魚裝進了裝沙丁魚的魚艙,沙丁魚要想躲過被吃的噩運,就必須在魚槽內拼命不停地游動。鯰魚的加入使得沙丁魚群在威脅下充滿活力。
在當前的互聯網金融浪潮中,就有人認為以支付寶和余額寶為代表的新興金融業態,已經成為我國銀行信用市場攪局的“鯰魚”。他們認為,互聯網金融做了傳統金融業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支持中國的中小型企業的發展。雖然互聯網金融在銀行牌照、稅收政策方面的不平等,互聯網金融和銀行業并不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互聯網金融這只“鯰魚”目前還不足以撼動傳統銀行業的地位,但是以支付寶和余額寶為代表的新興金融業態的迅速興起,可能會倒逼銀行業加快金融改革和創新的步伐。
的確,以支付寶和余額寶為代表的新興金融業態,以互聯網平臺以及大數據技術為依托,抓住了市場瞬間出現的機遇(錢荒),在活期存款和短期定期存款市場重構了我國的信用資本循環模式,推動了信用資本循環鏈或者金融過程的一系列變化,在我國的銀行信用市場掀起了一波浪潮。而對這波浪潮的觀察與解讀卻不能限于樂觀層面。筆者認為,這波浪潮具有兩個方面的意義。
一方面,因為以支付寶和余額寶為代表的新興金融業態所占據的市場環節僅限于活期存款和短期定期存款的范圍,,因為目前的法律限制無法擴展到社會信用鏈的其他環節,僅僅引起了中小銀行和小微企業的暫時生存困境,進而引起銀行信用體系的短期震蕩,并且支付代價。中國的銀行共有107萬億存款。根據銀行年報中數據顯示,貸款和存款利息的“息差”在2.5%到3%之間,銀行從中大概賺取2.5萬億到3萬億,這部分錢占據了銀行80%以上的利潤。計算銀行息差應該以貸款總額為基數,2013年人民幣貸款余額71.90萬億元,按照在2.5%到3%之間的利差水平計算,息差收入在2萬億元左右。2013年銀行業實現了凈利潤 1.38萬億元。目前新興的貨幣基金規模以11000億計,原本銀行只需要支付活期存款利率0.35%,而現在通過余額寶們歸集到貨幣基金麾下,則需要支付4%到6%不等的協議存款利率,以年化收益率4%計,11000億元每天支付的利率就高達1.2億元,比活期利率多1.1億元。很顯然,在市場中資本的活動規則不會改變,提高的社會融資成本,通過規模經濟水平有限、成本消化能力較差的中小銀行向小微企業轉嫁,最終進入產業領域,構成這些企業的產品成本的一部分,必然累積到最終消費品價格上,還是由我們那些所謂占了“利息便宜”的社會大眾來負擔,羊毛不過出在羊身上。這些外國資本通過新型金融業態賺得腦滿腸肥之后,還將自己樹立為為中國大眾謀金融福利的“金融民主”標桿。
另一方面,因為新型金融業態在市場中攻城略地,也讓我們看到了我國銀行業的不足,比如銀行應用信息技術進行產業升級的必要、監管部門在我國實際金融利益受損時態度游移不定、銀行業對于到來的金融攻擊反應遲鈍、銀行業協會的功能定位缺失、利率市場化和與國際接軌論調的再度甚囂塵上、強行改變我國目前利率管理體系的企圖、我們該如何應對隨時隨地可能發生的金融攻擊等等。從這個角度和意義上講,以支付寶和余額寶為代表的新興金融業態的確起到了鏡鑒作用。
以支付寶和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浪潮,已經經歷了它們勃興上升期,目前已經開始從高峰回落。無論是其漲潮或者退潮,都具有自我強化和加速發展的特征,其興也忽,其亡也忽。中國銀行業中的中小銀行在這種往復性循環中坐了一把過山車,銀行業因此在震蕩中又經歷了一個輪回。(續完)
參考文獻:
《利率市場化與金融安全》,清湖漁夫;
《透視市場中的競爭觀念和壟斷觀念》,清湖漁夫;
《金融過程與利率雙軌制》,清湖漁夫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