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制作為社會主義股份制與資本主義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的本質區別,就在于共有制是勞動力產權占主導地位。
公有制和包含私有制在內的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共同發展,似乎和社會主義就是消滅私有制的基本原則自相矛盾。實際上,自相矛盾不在這個命題本身,而在于我們頭腦里面的關于“社會主義”、 “公有制”的傳統觀念同社會主義、勞動人民占有生產資料的概念本義之間的相互矛盾。
重新認識公有制
重新認識公有制是三次思想大解放的必然結果
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黨的思想路線,破除了兩個“凡是”的思想桎桔。
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確立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內在聯系,破除了姓“社”還是姓“資”的思想桎桔。
第三次思想大解放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破除了姓“公”還是姓“私”的思想桎梏。
三次思想大解放是合乎邏輯的自然歷史過程,它的最終結果是重新認識公有制。
正確認識公有制、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
(1)正確認識公有制。
公有制不等于國有制:公有制除了國有制以外還有集體所有制。我們這里講的集體所有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產權模糊的或準國有的集體所有制,而是產權明確的、作為放大了的個人所有制的單位或團體所有制。必須確立集體經濟的獨立地位。
國有制不等于社會主義:國有制在任何社會制度下都有,社會主義就是消滅國家。把國有制說成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在邏輯上不能成立。
國有不等于全民所有:國有是實體概念,人民是集合概念。人民要成為國有企業的主人,必須通過國家這個實體的中介。社會主義國家代表人民所有,只是人民占有生產資料的間接形式。這種間接形式往往由于民主法制不健全、企業管理制度不健全,而僅僅流于形式,造成所有者空位、激勵空缺,國有資產流失和大量流入少數人腰包。所以不能把勞動人民所有的間接形式當成直接形式。在直接形式上,國有就是國家所有,國家所有就是政府所有,政府所有就是各級政府所有。必須建立各級政府對自己投資建立的國有企業的法人勞動力產權,并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
(2)正確認識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的質和量的優勢、國有經濟對國民經濟的控制力、競爭力和支配地位,是社會主義國家維護自己政治制度、勞動人民在其他方面占有生產資料、共同富裕和社會穩定的經濟手段或經濟基礎,而不是勞動人民占有生產資料的惟一手段,更不是剝奪勞動人民以其他形式占有生產資料的手段。
(3)正確認識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
國有、集體、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作為能夠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公有制實現形式、作為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總體上就是共有制的組織形式。只有共有制這個概念才能更好地概括和反映上述組織形式的本質特征。
共有制:勞動人民占有生產資料的現代形式
共有制:共同占有生產資料
如果說,公有、國有是實體概念,共有則是集合概念。公有作為直接形式上外在于勞動人民之外的實體,不能直接體現勞動人民占有生產資料。只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勞動人民擁有自己生產勞動所必須的生產資料以及擁有自己的勞動力產權,才是勞動人民直接占有生產資料的形式。勞動人民直接占有生產資料和勞動人民間接占有生產資料的有機結合,就是共有制。所以共有,就是勞動人民和勞動人民、勞動人民和國家、集體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勞動人民直接占有生產資料和間接占有生產資料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和前提,后者是前者的保證。如果僅僅承認勞動人民間接占有生產資料,把它看成是勞動人民占有生產資料的惟一形式,把勞動人民直接占有生產資料看成是產生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經濟基礎予以剝奪,實際上是在剝奪剝奪者的同時剝奪勞動者。
共有制:共同富裕
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相對而言,一方不能離開另一方而存在。剝奪剝奪者、消滅資產階級有兩種途徑:一種把每個人都變成資產階級,一種把每個人都變成無產階級。“四人幫”及其“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走得是后一條道路,所以“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鄧小平領導我們走的是前一條道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只是為了打破舊的死水一潭的平衡,激發人的競爭意識,從而調動人的積極性,走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必須建立在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共同勞動的基礎上。把勞動人民直接擁有生產資料當作資本主義的尾巴割掉,不管主觀愿望如何,最終結果只能是把每個人都變成一無所有的無產者。這跟社會主義革命的初衷背道而馳。
共有制:馬克思的“自由人聯合體”
在馬克思的“自由人聯合體”里面,勞動人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勞動力產權,也多多少少擁有物質方面的生產資料——物質產權。如果說在小生產時代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代,私有制是占有生產資料的惟一形式,那么,在社會化大生產的條件下,每個人都不能單獨地勞動,每個人只能自覺自愿地把自己的生產資料和別人的生產資料有機結合,才能現實地進行生產。這種作為“自由人聯合體”的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和共同生產勞動的組織形式,就是共有制。
共有制的宏觀表現:公有制為主體和多種所有制
經濟成分共同發展
公有制為主體和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都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
如果說,勞動者的“自由人聯合體”是共有制的典型形態,那么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成分共同發展,就是共有制在宏觀方面的特殊形態。公有制為主體,作為勞動人民占有生產資料的間接形式和保證,同作為勞動人民占有生產資料的直接形式的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共同構成了共有制的宏觀形式,共同構成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因此,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不在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之外,而在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之內。在共有制內,各種經濟成分的比重和相互關系,應在平等的競爭中形成,不存在誰補充誰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共同勞動、共同富裕;也只有這樣,才能使私有制經濟成分相互之間、私有制經濟成分和其他經濟成分之間逐步融合,使共有制中的私有制經濟成分逐步減少,從而實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發展。
公有制經濟的改革方向
(1)產權明確。
公有制的根本問題,在于產權不明確,所有者不到位。產權不明確的根源在于把公有制看成是勞動人民占有生產資料的直接惟一形式,而把國家、單位看成僅僅是公有制的代理。明確公有制的產權,就應該把公有制看成是國家和單位直接所有;國家所有就是政府所有,政府所有就是各級政府所有。應該建立政府、團體和企業的法人勞動力產權制度。這樣可以確立各級政府和單位團體對公有資產的所有者地位,可以解決公有資產的“所有者空位”和“激勵空缺”問題。在此基礎上,再建立勞動者個人的勞動力產權制度,使勞動者個人勞動力產權和法人勞動力產權相互制衡、勞動力產權和物質產權相輔相成。這是公有制經濟改革的基礎,也是管理科學的前提。
(2)管理科學。
權責分明是管理的核心,按勞分配是權責分明的結果,法人和勞動者個人勞動力產權是權責分明和按勞分配統一的橋梁和紐帶。同時,建立法人和勞動者個人勞動力產權,也就自然而然地使黨政分開、政企分開、國有和國營分開、國有和民營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以經營權為中心相對分離,并處理好“老三會”和“新三會”的關系。
共有制的微觀形式:股份制
馬克思之所以對股份制充分肯定,認為它是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組織形式,就是因為它從資本、資產、勞動、勞動力等各方面體現了“自由人聯合體”,也即最好地體現了共有制。股份制無論是私有股占主導還是公有股占控股,都既不等于私有制,也不等于公有制,而是私有制和公有制的揚棄。只有家族企業,才是嚴格意義的私有制企業。私有制只有通過改組、參股、擴股、轉股才能轉變為股份制,才能轉變為共有制。這種轉變是生產發展的要求,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把個人所有同私有、私有同私有制區別開來,把產權明確同私有化區別開來。產權明確等于私有制,產權模糊等于公有制,這在理論上是荒謬的,在實踐上是有害的。股份制是產權明確和非私有制的統一。股份制的優越性:商品經濟和信用制度發展的偉大創造,是企業資產組織的高級形式,可以解決生產的社會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間的矛盾。其中,股份合作制是集股份制和合作制的優點為一體的一種共有制的初級形式。共有制由初級形式向高級形式發展,就是社會主義由初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經濟基礎和標志。
共有制的基礎和核心:勞動力產權制度
共有制作為社會主義股份制與資本主義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的本質區別,就在于社會主義股份制是勞動力產權占主導地位。
勞動力產權,就是勞動者對自己勞動力的所有權。在現代社會,市場經濟充分發展的條件下,勞動者即使喪失了任何物質生產資料,也是自己勞動力的主人,也是自己的“人力資本家”。一切財富都是勞動者創造的,只有真正建立勞動力產權制度,貫徹按勞分配原則,勞動者才會逐步地由少到多占有物質生產資料,最終使每個人都成為占有物質生產資料的“資本家”,并形成共同富裕的“資產階級”。隨著生產社會化的發展,這些“資產階級”也不得不“聯合起來”。勞動者沒有聯合起來是私有的,勞動者聯合起來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實行聯合勞動了,就是個人所有基礎上的共有。在公有制經濟成分中建立勞動力產權制度,可以使公有制經濟成分(包括國有獨資企業)成為本質上的股份制企業,成為共有制的微觀形式,從而使勞動人民同生產資料的結合更加緊密,從一個側面解決公有制經濟中的所有者空位和激勵空缺問題,避免公有制資產的流失。所以共有制的基礎和核心是勞動力產權制度;“民有、民管、民享”的原則是勞動力產權制度的基本原則。只有共有制才是真正的勞動人民占有生產資料,才是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共同的經濟基礎。當然共有制必須隨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發展而不斷發展和完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