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準”呼聲已經很大了,但央行遲遲未動,為什么?按照我的理解,央行擔心“降準”會引起市場對貨幣寬松的預期,或誤以為穩健貨幣政策改變。不過,這是理由嗎?難道擔心誤解就不采用正確的貨幣手段嗎?難道央行不會出面解釋而消除不必要的誤解嗎?而且話又說回來了,央行擔心誰誤解?市場?哪個市場?是不是股票市場?
其實,商業銀行對央行的理解最為直接,流動性是不是因“降準”而寬松,它們會非常直接其它對沖工具的合力中得以真切的體會,而稍顯遲鈍的只有資本市場。所以,央行所謂“擔心誤解”無非是擔心股市誤解吧?難道央行不愿意股市上漲嗎?我沒有肯定的結論,但希望投資者揣摸,更希望央行檢討自己是否存在這樣的“畸形心態”。
我認為,中國貨幣供給需要中性偏寬,但絕不是大規模放水。比偏寬一點更為重要的,央行必須轉變貨幣政策方式,大力扭轉金融結構,形成“鎖短放長”的良性貨幣供給格局。李克強總理實際早就注意到這方面的問題,從前是強調“用好存量”,現在更為直接地要求“調整金融結構”。為什么要這樣做?因為,新一屆中央政府執政之后,央行“老班底”送給政府“新班子”最大問題就是金融結構扭曲。
金融結構扭曲體現在幾個方面。第一,金融脫媒加劇,信托、委托等體外循環的貸款規模不斷放大;第二,長期“鎖短放長”,導致銀行存貸期限錯配嚴重,市場短期資金需求越來越大,而在央行控制貨幣總量的前提下,導致貨幣市場利率畸高;第三,貨幣市場利率畸高引發股市下跌,從而出現一個重大金融結構扭曲:貨幣市場在“余額寶”等互聯網貨幣基金的助推下驟然膨脹,而資本市場大失血。
上述扭曲直指一個重大問題:貨幣市場越來越熱,金融空轉越來越火,中間商層層扒皮,最終把大幅推高的利率甩給流動性饑渴的實體經濟。這不僅壓制了實體經濟的成長,而且發生強烈的反作用:實體經濟的虛弱,逾期貸款大幅攀升,危險到銀行安全,嚴重放大了中國金融風險。更可悲的是:實體經濟的不斷虛弱與金融風險加大之間形成可怕的惡性循環。即實體經濟越弱,銀行貸款的風險溢價越高(利率越高);利率越高,實體經濟成本越高,盈利能力越弱。
我們應當客觀地觀察一下,上述問題是不是當前中國經濟的現實問題?我看是。或許正因如此,中央、李克強總理最近一再強調金融回歸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本質。所以我認為,當下在金融方向中國政府必須干好三件大事:第一,大力度轉變金融結構,通過大幅壓低貨幣市場利率,把資金逼回資本市場;第二,“鎖短放長”,保持貨幣總量基本穩定的前提下,釋放更多長線資金,讓資金性質匹配實體經濟的發展;第三,提高股權資本定價,至少讓股市正確反映資本價值,并借此加大股權融資,降低中國的資產負債率,化解居高不下的債務風險。
通過觀察政策變化,我們實實在在地看到:中央已經意識到問題所在,而已經開始著力解決上述三大問題。只是剛剛開始,措施釋放的程度還淺,效果還不明顯。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的大方向已經確定。
為了完成上述三大任務,央行“降準”是無可選擇的必由之路。因為只有“降準”所投放的流動性才是長期流動性(長線資金)。但是,“降準”這并不意味大幅度放寬貨幣,而更多的是轉變金融結構的需要。因為,“降準”投放長線資金的同時,央行可以采用短期貨幣工具予以回收,從而達到保持貨幣總量穩定,而轉變貨幣結構的目的。
不過,有一點希望央行注意。全中國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股票市場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長遠的戰略意義,以及對解決當下中國債務問題的戰術意義都是無可取代的重要工具。請你們珍惜,而不是無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