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幾種不同方法估算了我國儲備4萬億美元外匯帶來的損失, 從200到5100億美元等不同結果。根據鑄幣稅定義,損失僅有200億美元。更嚴重的問題是等于將貨幣增發主權交給外國政府,市場經濟下,等同于喪失經濟主權,帶來的損失遠多于鑄幣稅損失,是無法估算的,造成我國資源枯竭,環境惡化,極大地消耗了中華民族生存的物質基礎。
鑄幣稅是指政府擁有印制貨幣的壟斷權而能獲得的收入。由于印制貨幣需要花費的成本極低, 而印出的鈔票本身具有購買力, 政府可以用它來換取商品與服務,從而等于征收了老百姓的財物,是政府的一個重要收入來源,等同收稅。一國政府能否成功征收鑄幣稅, 取決于政權的穩定性和統治能力。只有在有效統治的地區才能推行紙幣,從而征收鑄幣稅。自1994年以來,我國依據外匯儲備增發人民幣,增發的人民幣都拿去換外匯,作為人民幣增發依據儲備起來,等于將鑄幣稅都交給了外國政府。
據估計,我國外匯儲備中約70%是美元。考慮到美元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地位,以及各國政府為了防止經濟崩潰,必須儲備美元從國際市場購買重要物資,我國儲備的幾種貨幣,主要是歐元,日元和英鎊,都承諾了經常貿易項目下不干涉貨幣市場上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等于政府承諾了其貨幣可兌換為美元,本文分析時假設我國的外匯儲備都是美元,僅根據中美兩國金融狀況來分析。
在美國金融學教科書中,一般將鑄幣稅定義為中央銀行和其他政府機構通過發行貨幣帶來的收入。最近幾年,美聯儲每年上交美國財政部的收入約800億美元,這是美聯儲使用貨幣購買債券等有收益資產,實現貨幣投放市場帶來的??紤]到中國持有的外匯大都屬于廣義貨幣,僅占世界市場上流通的廣義貨幣中一部分。美聯儲公布的最新M2數據是2013年9月10.818億美元,但美聯儲M2數據不包括海外市場上的美元。自從2006年以后,美國就不在公布包括海外市場上美元貨幣的M3了,根據以前公布的M3與M2比值約1.5,考慮到自2006年以后,美元在海外流動增加了,可以粗略估計全球廣義美元貨幣約16萬億美元,我國4萬億美元僅占約四分之一,按照這個比例估算,美聯儲從中國外匯儲備中收取的鑄幣稅約為200億美元。
這種估算方法僅計算了美國央行獲得的收益,沒有考慮美國其他機構的收益,我們至少應計算美國商業銀行使用我國的外匯儲備獲得的收入。我國的外匯儲備主要儲備在美國的貨幣系統中,它們為美國的金融系統提供了資金,給它們帶來了收益。根據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公布的數據,2013年美國聯邦儲備系統商業銀行凈收入為3880億美元,按照同一時間我國外匯儲備占美國國內市場上的廣義貨幣M2的比例為3.6627/10.818,估計美國商業銀行從我國外匯儲備中取得的收益約1314億美元。兩項加起來,共約1500億美元。
還有一種簡單辦法是根據中美兩國利率來估算。央行儲備4萬億美元,是央行在不同時期先后增印人民幣28萬億換來的,假設中美兩國政府直接兌換,我們拿到美元投資到美國金融市場,美國拿到人民幣投入中國金融市場。中國的美元主要投資到美國國債市場,這是因為投資到其他債券市場或銀行基金,有血本無歸的風險。假設美國拿人民幣也主要投資到中國的國債,獲得沒有風險的穩定收入。我國一年期國債利率為4%,根據美聯儲公布數據,美國債一年期利率僅0.1%,按人民幣匯率6.2估算,可以得到因中美兩國利差帶來的損失28*4%/6.2-4*0.1%=1805.5億美元。實際上美國人拿到人民幣,主要購買工廠和商品,投資利潤率遠比我國國債利率高,我國也有一部分美元資金投入到美國投資市場,多年總體計算,仍然是虧本的。這與我們采用優惠引進外資,而美國實際執行的是對外資的歧視政策有關。美國的州,原是經濟上相對獨立的邦,各州對美國的其他州都實施歧視的經濟政策,更不用說外國了。
中美兩國國債利率差別如此之大的原因之一,是中國實施的出口導向政策,低價賤賣產品換美元,使得美國市場物價上漲速率年年趨向下降。只要物價穩定,美國就可以增印貨幣解決美國的經濟問題。美國央行增發貨幣是根據物價上漲速率來決定美聯儲聯邦基金利率,而這個利率決定了國債和企業債券利率。自從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聯邦基金利率接近0,等于美國的商業銀行借錢基本沒有成本。相反,中國增發人民幣,主要用來購買外匯。根據央行公布的資產負債表,2014年2 月,我國市場上的基礎貨幣總數是27.4萬億元, 而外匯占款及外匯資產達到了27.7萬億元。所謂外匯占款和國外資產,都是對應央行印鈔換外匯所投放市場的人民幣。等于增印的貨幣都交給了美國精英,導致國內企業和銀行十分缺錢,借錢成本高企。去年我國銀行間拆借市場利率增高達13%,是美國市場相同利率200倍。
還有一種計算方法是根據貨幣貶值速率來估算。應根據我國進口物資的上漲速度來估算,這方面所涉及的基礎工作很多,而且各種物資價格變化較快,不同年份情況是不同的,在某些年份也可能物價降低。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劍橋大學圣體學院和牛津經濟政策研究院(Oxonia)院士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先生曾估計我國每年儲備的外匯貶值率約為7-8%,按照4萬億美元計算,每年因貶值損失高達3000億美元左右。
自1994年以來,我國一直依據外匯儲備增發貨幣,外匯儲備成了市場上流通貨幣的依據,按照央行官方說法,是不能花的,如果花了,市場上流通的人民幣就沒有依據了。在這樣的制度安排下,我國的外匯儲備就只能永遠放在手里了,等于換這些外匯儲備的財富永遠奉送給外國政府了。自08年以來,我國每年增加外匯儲備5000億美元左右,去年我國增加了5100億美元外匯儲備,如不改變這種荒誕的貨幣制度,考慮到美國付給我們的美元大都是廣義貨幣,是銀行計算機上的數字,幾乎沒有成本,等于美國一年獲利5100億美元,也就是說依據外匯儲備增發人民幣,去年給我們帶來的損失5100億美元。如果我們改變了依據美元增發貨幣政策,是可以收回部分損失的。
更大的損失發生在貿易過程中。由于國內流行一種經濟學觀點,就是工廠生產的商品,如果賣不掉積壓造成倒閉,就會危害我們的經濟,所以應該低價賤賣換成鈔票,能出口換成具有國際購買力的美元,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于是政府就通過出口導向政策,讓商品出口 降價賤賣,主要措施包括,第一,出口退稅補貼,最高達到17%;第二是降低人民幣匯率,例如,本來國內價值100元的商品,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是2比1的 時候,出口至少換來50美元,等人民幣匯率降低到8比1的時候,換來12.5美元也出口了。此外,就是優惠引進外資,實際就是低價賤賣工廠給外國資本家。 由于低價賤賣和賤賣貴買,我們估算,近年來每年損失約1萬億美元(黃衛東, 2010),最多一年損失高達2.9萬億美元,30年總共損失近30萬億美元。換來的4萬億外匯儲備,本質上不過是外國政府開出的不兌現的不斷自動貶值的賴帳欠條,而且大都還在對方手里。
以美元為人民幣增發依據,問題是美元的增發依據是什么?以前美元主要依據美國國債,也就是說,美國央行增印美元,主要用來購買美國國債了。08年發生金融危機以后,美國的大銀行都十分缺錢,于是美國央行拿增發的美元 購買美國商業銀行手里持有的債券,主要是房地產債券,包括美國窮人購房時從美國銀行借錢的欠條,國內外媒體稱之為垃圾債券。根據美國央行公布的資產負債表, 2014年5月1日美國央行手里還持有1.63萬億美元的房地產債券,約占投放基礎貨幣的40%,超過市場上流通的現金(僅有1.23萬億美 元)。也就是說,我們依據美元增發貨幣,而美國精英依據垃圾債券增發美元,等于我們依據美國窮人開出的欠條增發人民幣,這豈不是太荒謬了?
在這種增發模式下,我國的貿易順差必然導致增發基礎貨幣。這等于物資出口了,國內市場上商品減少,反而增發貨幣,從而在兩方面增加物價上漲速率。中央銀行的主要職責是穩定物價,這種增發模式,本身就會自動引起我國物價增長。從而是物價難以控制。最近10年來物價猛漲,其內在原因之一就是依據外匯儲備增發貨幣。
更大的問題是我們搞依據外匯儲備增發貨幣,儲備大量外匯?,F在儲備4萬億美元外匯,對應28萬億人民幣基礎貨幣。依據美元增發人民幣,人民幣等于是美元的代用券,市場上流通的人民幣基礎貨幣,每一元都對應和代表了央行手里儲備的美元外匯。美國人增印美元,到中國就可以讓央行增發人民幣換走,等于拿走了中國的貨幣增發主權,而我們的中央銀行法反而禁止央行自行增發貨幣,等于將貨幣增發主權交給了美國人。在自由市場經濟下,經濟資源都是有貨幣來控制和調配的,我們增發的貨幣都首先交給了外國資本家才進入國內市場,等于經濟讓外國控制,帶來的損失遠大于鑄幣稅和其他各種損失,例如,美國人在中國生產和銷售蘋果手機,獲取了利潤一年就超過100億美元,等于美國市場上銷售的手機是免費從中國拿走的?,F在美國人基本不從事工業消費品生產,靠印美元到中國”投資”,形成中國生產,美國消費的局面,等于中國人給美國免費生產。我們的資源和勞動形成的產品,免費提供給美國,造成資源走向枯竭,環境嚴重惡化,其明顯的指標,就是國內各種資源價格猛漲,僅10年時間,煤炭上漲幅度超過500%,極大地消耗了中華民族生存的物質基礎。
致謝:感謝余永定先生對本文提出的建設性建議和提供的相關材料。
相關文章:
黃衛東:導致我國億萬財富流失的四大經濟政策
黃衛東。 (2010, 2010-01-24)。 "低人民幣匯率使我們每年損失超萬億美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