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士余在住房金融服務專題座談會上,向商業銀行提出合理配置信貸資源,優先滿足居民家庭首次購買自住普通商品住房的貸款需求等五方面指導意見,并指出事關百姓切身利益,必須講政治。對此,有網民質疑,讓商業銀行講政治,還算是市場經濟嗎?
對于劉士余的講話,筆者感覺這是相關決策機制逐漸向著正常與成熟轉變。金融脫離實體經濟是我們的重大問題,尤其是銀行服務產品和政策不針對百姓需要,甚至出現勒索等不合理的非常服務,導致部分社會情緒激化,有時正是因為銀行職業職責定義不當引起的。市場經濟的政治離不開對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百姓利益的保護。因此,包括之前央行貨幣政策報告,尤其是人民幣立場的轉變與修正,這些都更進一步體現國家利益的需要,是非常準確的糾偏與糾風。
講政治與商業化并不矛盾,它們是統一的,擁有共同的利益訴求。反之,若沒有理性和合理的政治,再繁榮的商業也會帶來風險和壓力。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有收獲,也有教訓,尤其是逐漸深化的市場化進程,滲入不少西方極端性的理解,包括私有化、個性化,乃至抵制政府的正常管理、指導與干預,如此盲從的商業化反而是一種不正常的市場經濟體現。央行正是在這種有點混亂甚至錯位的狀態下,進行撥亂反正,回歸銀行對國家奉獻和為百姓服務的宗旨。
劉士余說,個人住房貸款事關百姓利益,銀行要講政治,是一種新形勢和新常態的開始。銀行作為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服務于國家經濟需要和百姓需求,而且要充分體現服務型、惠民型和效率型的特點。反思這些年的銀行改革,有進展也有弊端,而弊端的膨脹不僅體現在實際價值的意義和作用不足,即上市銀行利潤增加,但股市不見上漲;更體現在服務不到位導致的低效率和低水平,包括排長隊、流程緩慢、態度惡劣、無利不圖等。社會不滿與對立情緒的存在,都需要銀行警惕、檢討與反省。
過去,我們的銀行發展具有服務性的特性,為機構而工作的敬業精神十分普遍。如今,商業化的上市改造,造成單純追求金錢利益等利欲熏心的局部狀況;不顧及敬業和專業,追求模式、框架與流程,有進步,更有問題。說銀行改革形似神不似的評價耐人尋味、發人深省。銀行應更多回饋社會與國家,不能變為私有集團的財產和收益。
房地產業的發展是我國經濟的特色之一,更是百姓與社會關注的焦點話題與敏感問題。央行不回避矛盾,切實從銀行服務角色出發,提供百姓住房實際需要的指導,筆者深感政府決策的轉變與成效,這預示未來經濟的希望與產業轉型的成功。
銀行改革與發展得到政府政策的扶持與支持,社會資源又極大地促進銀行改革的成果與業績。因此,回饋社會和百姓、回報國家應是銀行的最大政治,也是未來銀行發展的必然動力。▲(作者是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