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美日在TPP協議上達成一致還沒有得到雙方政府的公開證實,但美日聯盟將會更加緊密已是毋庸置疑。新的貿易體系即將形成。與此相對,在全球貿易棋局的另一端,中國、印度、俄羅斯等金磚國家之間卻尚未形成高水平的緊密合作的聯盟。不止一次被稱為“戰略鐵三角”的中印俄三國在共同的優勢與麻煩面前,更需要市場的緊密連接與戰略合作。
本報見習記者 佟文立報道
“雖然美日在TPP協議上達成一致還沒有得到雙方政府的公開證實,但從奧巴馬訪日前就曝出的‘釣魚島將納入美日安保條約適用范圍’的消息來看,美日聯盟將會更加緊密。這難道就是近年來中國對日政策追求的效果嗎?”近日,北京的一位學者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評論道。
由于歷史問題和兩國民間意識的隔閡,在中國國際關系學界,努力推動日本在中美之間保持等距離,已經算得上最樂觀的觀點了。
美日聯盟更加緊密
今年“兩會”期間,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做政府工作報告中,在開創高水平對外開放新局面部分提到了“積極參與高標準自貿區建設,推進中美、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加快與韓國、澳大利亞、海外合作委員會等自貿區談判進程”——沒有再提到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而早在2003年就被三國政府提上議事日程的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原計劃于2014年達成協議。
幾乎與奧巴馬本次訪問亞太地區的同一時間段,印度dnaindia網站4月27日刊登文章《中國崛起中的經濟實力及其對印度的影響》,再次提及中國提議未來3年內向印度提供30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
一年前曾公開提出“基礎設施和產業合作領域可以作為今后中印兩國在經貿領域深化合作的突破點”的國內南亞經濟專家、云南財經大學周文教授的預見正在逐步變成現實。
記者注意到,中國提議向印度提供巨額投資這個消息在今年已經至少是第3次被印度媒體所提及,而在國內卻從未被相關部門所公開提及。雖然在今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鼓勵通信、鐵路、電站等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讓中國裝備享譽全球”,但印度從未像東歐、東南亞和非洲一樣被國內媒體所關注。
盡管美國聲稱其提出的TPP和TTIP兩個分別跨太平洋[2.87% 資金 研報]和大西洋[3.31% 資金 研報]的新貿易協議是開放式的,并且還沒有最后完成,但從一開始,協議就沒有包括中國、印度和俄羅斯這3個亞歐大陸的大型經濟體。這難免不被視為含有刻意排斥中俄印的地緣戰略意圖。而更加緊密的美日聯盟無疑使這一征兆愈顯明朗。
中印俄:共同的優勢與劣勢
2001年,華爾街投行高盛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奧尼爾在一份《全球需要更好的經濟“金磚”》的研究報告中首次使用了“金磚”概念。傳統的“金磚四國”是指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由于這4個國家的英文首字母組合BRIC接近英文單詞“磚(Brick)”。
2003年,高盛公司在研究報告《金磚四國之夢:通向2050之路》中預測稱,上述四個“金磚國家”將于2050年引領世界經濟:中國和印度分別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制成品和服務提供者,巴西和俄羅斯將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原材料提供者。
盡管“金磚國家”作為一個經濟概念出現,但從2006年四國外長首次會晤起,到2009年四國領導人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舉行首次正式會晤并發表《聯合聲明》,迄今為止,這還不是一個高水平緊密合作式的經濟區概念。
作為西半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巴西與南歐的拉丁語系國家有著緊密的聯系。其實,整個拉美地區最大的銀行是一家名為桑坦德的西班牙銀行。“這就是文化的原因,可以說西班牙的銀行體系是整個拉美地區在歐洲融資的窗口。”莫瑞,一位身在北京的拉美人士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解釋到。
與“金磚”概念流行于國際財經領域相比,“中印俄”這一組合概念其實更早地出現在國際關系領域,并且是作為“世界多極化”格局的主張出現。早在1998年,時任俄羅斯聯邦總理的普里馬科夫訪問印度期間,就首次提出了建立中俄印三邊戰略合作的具體倡議。
前蘇聯科學院國際關系學者出身的普里馬科夫院士是多極化世界的支持者,在1996年出任俄羅斯外長后就一改前任向西方一邊倒的局面,恢復了“雙頭鷹”的風格。多極化世界的戰略構想也被后來的總統普京所采納。
不過,這一主張先是在俄羅斯國內受到了部分學者的嘲笑,因為顯然中俄印三國分別與西方世界的經濟聯系比起三國之間的聯系來,要緊密和重要得多——無論是俄羅斯的原材料和能源出口、努力爭當“世界工廠”的中國還是全球主要軟件服務外包出口國印度,都與美歐市場高度關聯。
“中國、印度和俄羅斯雖然不是發達國家,但都有相當規模的國內市場、自然資源和智力一流的人口,這些都是第三世界眾多小型國家所沒有的條件。但三國又都有共同的麻煩,那就是國內的人才和財富資本大量流向西方,缺乏源自國內的經濟增長動力。” 任平杰,一位美籍華裔社會學者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分析道,“在西方的思維中,印度經濟是私營資本為主,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是英國留下的遺產,從長遠看比中俄更有經濟增長的潛力。”
直到2002年,俄羅斯總統普京重提三邊戰略合作,當年9月份聯合大會期間三國外長才有了首次非正式會晤,而這已經是在“金磚”國家概念提出后。迄今為止,中俄印外長定期會晤已經舉行了12次。
與俄羅斯的大力搓合相比,中國國內的學界和政府部門對三邊合作相對冷淡,民間更是對作為大國的印度有無視的傾向。
“硅谷是建立在I(ndia)C(hina)基礎上的”,這是加州當地曾流傳過的一種說法。有資料顯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微軟、思科和英特爾等機構和公司平均分別有20%左右的雇員是印度裔。2014年,一位印度裔接任微軟公司CEO。不過,這一現象在中國國內媒體卻遭到有些尷尬式的冷遇。
“鐵三角”亟待高水平緊密合作
時至今日,中國已經是俄羅斯第一大貿易對象國和第四大投資來源國,中國和印度之間也已經明確了經濟合作的方向。2013年5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問印度,中印雙方一致同意開展在產業園區、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大項目合作,共同倡議建設中印緬孟經濟走廊,推動中印兩個大市場緊密連接。
與國內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偏低不同,印度經濟增長超過60%是國內消費帶動。雖然印度經濟在2013年經歷了一輪貨幣貶值和經濟放緩,但印度國內的基礎設施落后,有很大的改進空間,經濟增長潛力依然長期存在。
“俄羅斯能制造復合材料民用客機機翼的關鍵零件了,這是位于新加坡的航空業刊物《Flightglobal 》上的最新消息。”前航空工業部研究員楊超凡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道。
據楊超凡介紹,在復合材料軍轉民的趨勢上,俄羅斯晚于美國和西歐國家,蘇聯解體之后更是沒有投資于研發和現代化,但今天的俄羅斯復合材料行業已經在印度找到了市場空間。
與歐美對工業革命的劃分不一樣,俄羅斯學者就科技進步對產業和社會乃至世界經濟的影響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盡管在多數戰略產業技術體系上自成一家的俄羅斯不需要也不可能與美歐融合,加之豐富的自然資源,俄羅斯對美歐主導的國際貿易體系及規則從來都興趣不大,但本國的戰略產業技術體系依然需要外部市場空間。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