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耀邦《美國批判美國主導的全球化混亂》摘抄.
新聞:蘭州市自來水被報苯含量嚴重超標:蘭州自來水苯超標元兇之一威立雅入侵中國
在全球化言論的背后,法國威立雅國際集團和蘇伊士集團、德國萊茵集團以及美國柏克德集團等跨國公司巨頭開始控制整個第三世界的公共供水工程。這當然也得到了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幫助。為了減少債務,第三世界國家被迫通過私有化的方式把這些公共服務設施移交給跨國公司。[1]
在《藍金:全球化、水危機與世界自來水供應的商品化》(Blue Gold: The globalization water crisis and commodification of the world’s water supply)這項突破性的研究中,莫德·巴洛(Maude Barlow)描述了跨國公司如何就供水私有化向一些政府施加壓力。據公共公民網(PublicCitizen.org)所說:“全世界的供水私有化計劃將會成價格的飛速上漲、自來水質量問題、服務質量的下降和地方控制權的喪失。”這恰恰與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和跨國公司的如下聲稱直接相反:私有化將會提高供水效率,降低消費者的成本,并且幫助當地政府減少債務。[2]
第三世界國家自來水供應的私有化通常包括當地政府就當地居民供水問題同跨國公司達成的協議。第三世界國家的政府不僅軟弱無力,而且債務纏身。因此,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壓力下,面對外國公司的漫天要價,它們通常無力保護本國的公民。外國公司的首要考慮是利潤的最大化和立刻獲得投資的回報。由于私有化計劃的結果,自來水價格的快速上漲導致第三世界國家的許多人無力支付日常用水的費用。因此,在自來水供應私有化后,這些國家普遍出現疾病,而這些疾病正是由于淡水短缺而導致的不衛生條件所產生的。[3]
1995年,世界銀行副行長伊斯梅爾·撒拉格爾丁(Ismail Serageldin)對未來戰爭作出了一個驚人的預測:“如果本世紀的戰爭是爭奪石油的戰爭,那么下一世紀的戰爭將是爭奪水資源的戰爭。玻利維亞供水自由化的經歷充分證明了薩拉格爾丁嚴肅警告的原因。2000年4月初,玻利維亞科恰班巴市由于水價問題爆發了騷亂。1999年,在世界銀行的建議和壓力下,這個50萬人的城市同美國柏克德集團的子公司達成了一項長達40年的供水許可協議。但是,柏克德公司立即把水價提高了2到3倍,無視消費者的收入。每月收入不到100美元的家庭被要求每月支付20美元的水費,否則就會被停水。[4]
水價上漲的幅度讓科恰班巴市人民別無選擇,只能進行強烈的抗議。2000年1月,大罷工和交通堵塞使科恰班巴市陷入癱瘓。為了安撫抗議者,玻利維亞政府承諾降低水價,但從未兌現諾言。1月4日,抗議者為了引起政府的關注舉行了和平游行。玻利維亞總統的回應是派遣防暴警察和催淚彈,導致175人受傷和1人死亡。抗議領導人奧斯卡·奧利維拉(Oscar Olivera)由此得出結論說:“柏克德公司的手指沾滿了科恰班巴人民的鮮血”。[5]這種悲劇的最終結局是柏克德公司決定放棄投資,但它起訴玻利維亞政府,要求賠償2.5億美元的損失。[6]
巴洛認為,水資源問題與其他許多生態和環境問題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全球化。跨國公司向各國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它們取消管制、實施私有化和消除出口貿易壁壘,因而加重了環境問題。為了保持競爭力,世界各國一個接一個地消除了對環境保護的管制,并且降低了稅收。結果,稅收的減少使它們無力為了本國公民的利益來保護水資源和建設基礎設施。巴洛說:“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大規模地濫用和污染本國的內河,這就是經濟全球化的代價。抽盡地下水和地下河來滿足跨國工業的水需求則是經濟全球化的另一個代價。”[7]
然而,世界水資源短缺危機卻為跨國公司巨頭提供了獨特的商業機會。事實上,《財富雜志》預測說:“水是21世紀的石油”。[8]它認為,目前水工業每年的利潤將近1萬億美元,高于制藥工業,相當于石油工業每年利潤的40%。最吸引跨國公司的是世界只有4%的供水被私有化,因此,退一步說,潛在的利潤是非常巨大的。[9]
蘇伊士集團是利用了這種商業機會的大公司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跨國公司之一:它的前身是19世紀開挖蘇伊士運河的建筑公司。這家法國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幾家公司合并的產物,2003年改為現名。現在,蘇伊士集團向全世界1.15億多人提供相關的水服務,1999年的銷售額是320億美元,利潤達到15億美元。蘇伊士集團的首席執行官梅斯特雷(Gerard Mestrallet)說得非常明白:他要向全世界推行一種“征服”哲學。這與過去舊殖民地的蘇伊士公司沒有什么不同。蘇伊士集團的董事杜林坦言:“我們在這里賺錢。投資的公司遲早要收回它的投資,這意味著顧客必須為此付錢。”[10]
由于這種經營哲學,難怪蘇伊士集團的經營記錄令人厭惡和擔憂。這家公司的腐敗和其他不法行為已經記錄在案,并且該公司的經理在法國被指控行賄。[11]英格蘭、馬尼拉和雅加達的水價據說由于私有化而變得過高。在雅加達,居民們聲稱,市政府和蘇伊士集團之間的供水協議既沒有公平對待雅加達市民,也沒有公平對待該公司的雇員,因為就業尤其是工資上存在著歧視。人們對蘇伊士集團為什么在當代仍然推行舊殖民地的做法感到奇怪。1999年4月,雅加達的工人舉行罷工,要求所有水務工人同工同酬和結束供水私有化。[12]
從這一切來看,讓人感到非常驚訝的是,中國竟然會選擇一家擁有殖民征服、剝削、腐敗行為和價格欺騙的公司——蘇伊士集團——作為合資伙伴。2004年10月7日,在中國國家主席和法國總統面前,蘇伊士集團首席執行官梅斯特雷同青島市政府簽署了一項新的水務協議。根據蘇伊士集團的新聞稿,合同要求蘇伊士集團建設一家新的自來水工廠,為青島市200萬居民提供供水服務。此外,蘇伊士集團將在上海建立并經營一家處理工業廢水的工廠。這份為期30年的新合同將會給該公司帶來6億歐元的收入。蘇伊士集團在上海的其他合資企業包括處理工業廢水和污水。[13]
30多年來蘇伊士集團一直活躍于中國,并且通常簽訂長達20年到50年的合同。它每年在華的收入超過4億歐元,并且它所設計和建設的廢水處理廠為20%的中國城市人口提供服務。此外,蘇伊士集團目前經營著16個市的自來水公司,向將近1200萬人提供供水服務。[14]梅斯特雷說:“中國是蘇伊士集團重要的增長引擎。中國如今提供了穩定而又連續的經濟發展機會。我們剛剛簽署的合同不僅符合我們的贏利標準,也與中國的經濟發展直接相關。”[15]
由于鄧小平的開放政策和依賴出口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中國的農田用水已經轉而用于為出口部門服務。在不遠的將來,這將會對中國的糧食供應造成災難性的影響。中國北方的一些地區已經出現了嚴重的水短缺。因此,對中國人民來說,獲得可以買得起的供水將成為極端重要的問題。有人認為,這個自稱社會主義的政府將會保護中國人民,使之免遭貪婪的跨國公司的剝削。[16]
因此,令人非常困惑的是,作為一個擁有大量工程人才和高達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國家,中國竟然會把水處理工廠的建設和經營交給一家擁有不良經營記錄的跨國公司。已故的韓丁(William Hinton)先生——《翻身》這本名著的作者和中國人民的真正朋友——或許提供了一些答案。在《大逆轉:1978-1989年中國的私有化》一書的前言里,韓丁談到中國的狀況時說到:
這本文集提出了有力的案例,對走資本主義道路能發展中國做出質疑,并提出這樣的疑問:在選擇了這樣一條道路之后,改革的領導者是否已經蛻變成一小撮官僚資本家,如同解放前在政治和經濟上操控中國的蔣介石集團—“四大家族”?6月3日和4日發生的一切指向了這樣一個結論,即鄧小平及其同志已經成為新的官僚資本家集團。他們通過改革,尤其是私有化和自由市場貿易的開放政策,使得官僚們可以操控國家經濟命脈,并與外國跨國公司之間形成了分享利潤的買辦式伙伴關系。[17]
Notes:
1. Barlow, Maude: “Blue Gold: The globalization water crisis and commodification of the world’s water supply”, June, 1999, International Forum on Globalization.
2. PublicCitizen.org: “Why oppose privatization of water?”.
3. Ibid.
4. Otis, Ginger Adams: “A World Without Water”, August 21-27, 2002, Village Voice
5. Olivera, Oscar: “Water Rebellion in Bolivia”.
6. Schultz Jim: “Bolivia’s Water War Victory”.
7. Barlow, Maude: “Blue Gold: The globalization water crisis and commodification of the world’s water supply”, June, 1999, International Forum on Globalization.
8. .PublicCitizen.org: “Our Water is Not For Sale to the Highest Bidder”.
9. Fortune Magazine, May 15, 2000.
10. PublicCitizen.org. “Who are the Major Water Companies?”
11. BluePlanetProject.net: “Fact Sheet 2: Top Water Companies Haunted by Bribery”.
12. Hall, David et al: “Water privatisation and restructuring in Asia-Pacific”, December, 2004, Public Services International
13. Suez Press Release: October 11, 2004.
14. Ibid.
15. Ibid.
16. Lim, Le-Min: “China Water Shortage May Spur Unrest, Threaten Growth”, February 23, 2006, Bloomberg.com.
17. Hinton, William H: “The Great Reversal”, Preface P 8-9.
[1] Barlow, Maude: “Blue Gold: The globalization water crisis and commodification of the world’s water supply”, June, 1999, International Forum on Globalization.
[2] PublicCitizen.org: “Why oppose privatization of water?”.
[3] Ibid.; Barlow, Maude: “Blue Gold: The globalization water crisis and commodification of the world’s water supply”, June, 1999, International Forum on Globalization; Polaris Institute: “Water Privatization by Permit”, April 12, 2007.
[4] Otis, Ginger Adams: “A World Without Water”, August 21-27, 2002, Village Voice; and Barlow, Maude: “Desperate Bolivians Fought Street Battles To Halt A Water-For-Profit Scheme”, May 9, 2000, Globe and Mail.
[5] Ibid. and Olivera, Oscar: “Water Rebellion in Bolivia”.
[6] Schultz Jim: “Bolivia’s Water War Victory”.
[7] Barlow, Maude: “Blue Gold: The globalization water crisis and commodification of the world’s water supply”, June, 1999, International Forum on Globalization.
[8] PublicCitizen.org: “Our Water is Not For Sale to the Highest Bidder”.
[9] Fortune Magazine, May 15, 2000.
[10] PublicCitizen.org. “Who are the Major Water Companies?” and Barlow, Maude: “Blue Gold: The globalization water crisis and commodification of the world’s water supply”, June, 1999, International Forum on Globalization.
[11] BluePlanetProject.net: “Fact Sheet 2: Top Water Companies Haunted by Bribery”.
[12] Hall, David et al: “Water privatisation and restructuring in Asia-Pacific”, December, 2004, Public Services International; and Barlow M and Tony Clarke: “Blue Gold: The Battle Against Corporate Theft of the World’s Water”.
[13] Suez Press Release: October 11, 2004.
[14] Ibid.
[15] Ibid.
[16] Lim, Le-Min: “China Water Shortage May Spur Unrest, Threaten Growth”, February 23, 2006, Bloomberg.com.
[17] Hinton, William H: “The Great Reversal”, Preface P 8-9.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