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罹患高房價依賴癥
中國最近房地產戲劇性變化引起了境外媒體的關注。有外媒稱,中國房地產市場失去活力,3月份房價漲幅連續第3個月走低,降至8個月以來的最低水平,近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嘗試抑制房價上漲,希望防止形成房地產泡沫,最近政府為避免投機現象,加大了措施力度,不過,經濟學家對房地產市場受到過強抑制發出警告,它可能導致中國經濟增長繼續放緩。
自從2008年美國房地產次貸危機發生之后,中國就扮演了白衣騎士的角色,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危機期間,中國經濟總量終于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中國房地產市場一舉一動實際上反映著中國經濟的增長狀態,因此,樓市也就成為境外媒體關注的焦點問題。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唱衰中國樓市一直是國際知名經濟學家最熱衷干的事情,然而中國樓市雖然經歷過波折,但畢竟都有驚無險地躲過了泡沫破裂的危機,這讓謝國忠們很沒有面子。
就在境外媒體唱衰中國樓市的同時,部分開發商認為樓市應當放開限購、限貸、限價政策,以免房地產市場風聲鶴唳。與之遙相呼應的是地方政府也正在積極探討如何才能放開限購政策。
然而,放開調控政策似乎并不容易。一方面是因為去年房價暴漲竟然沒有調控政策出爐,如今尚未形成下跌趨勢就立刻救市,有出臺不對稱政策的嫌疑;另一方面,如今樓市各項指標都處于高位盤整狀態,中國房地產市場已經從當年的火車頭變成了泰山壓頂,從溝通城鄉的溝渠大道變成了地上懸河。過去十幾年的貨幣超發,房產和土地是最大蓄洪池,如今繼續朝這個蓄洪池里注水,其后果不堪設想,因此,盡管開發商和地方政府熱切期望救市,但這一天不會那么快就到來的。媒體之所以不斷爆出某某地方放松樓市政策,很大情況下是在不斷試探人們對于放松政策的態度,以及通過不斷爆出這些信息以使得人們麻木。
地方政府之所以如此關心樓市一舉一動,原因眾所周知:欠了一屁股債需要賣地償還。媒體數據顯示,第一季度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達到1.08萬億元,同比增長40.3%,而同期地方本級財政收入1.95萬億元,“賣地”收入與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的比例達1:1.7;23個省(市)最少的有1/5債務靠賣地償還,浙江、天津2/3債務要靠土地出讓收入償還,分別達66.27%和64.56%,在被審計調查的市級政府中,承諾以土地收入來償債的占比高達81%。如果樓市不景氣,開發商日子不好過,地方政府日子也不好過。但問題并不僅僅在于土地財政這一塊,更重要的是由于大量信貸配置到了樓市,導致人們創富熱情下降,創新乏力,經濟增長難以尋找到新的增長點。在這樣的背景下,雖然土地是財富之母,但這個財富之母也非萬能推動機器,沒有燃料,它也跑不動了,這些燃料就是沒有水分的經濟增長。
危機時刻,一些開發商上演了一場“降價賽跑秀”,似乎房價真得已經一輪接這一輪往下跌。這場秀表演的很逼真,但人們發現打折潮僅僅是個別樓盤在促銷,卻被放大成為了滿城風雨。鬧得滿城風雨就可以趁機要求印鈔票和放開管制。去年銀行錢荒鬧劇之后,房價像發高燒一樣越來越高,將一半海水一半火海樓市直接變成了火燒連營天下樓市熱火中,舉國上下同比上漲超過20%的城市比比皆是。如今銀行再上演錢荒鬧劇,沒人相信,另一場秀由部分開發商與部分地方政府聯合出演,在這個時刻上演并非偶然現象。
房地產波動會引起經濟波動,有時候我們過于迷戀這個公式。事實上,中國房地產市場降價會引起一系列麻煩,比如說相關產業萎縮、買房者砸售樓處等,但我們也要看到,過去房價暴漲引起的問題更為致命:強拆人房、強圈土地現象已經擾動了整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底線,中國制造根基被腐蝕,生活成本大幅度提高,大量企業拋棄本行轉投房地產,我們罹患了高度的房地產與貨幣依賴綜合癥。為了經濟和房地產市場可持續發展大計,還是不要把房地產做得太過分與過火才是正道。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