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經濟形勢的判斷,現在出現了嚴重的分歧。由于存在嚴重的分歧,解決經濟問題的思路大相徑庭。我們要求財政變革,管理層要搞“金融創新”。
我認為,即便是對經濟形勢抱持樂觀態度,也絕不能無視經濟結構嚴重扭曲的現實了。由于,我國長期執行實質性高通脹的貨幣政策(人民幣購買力復試下降速度高達兩位數),不動產的增殖速度遠高于工業平均利潤,房地產毫無懸念地持續吞噬著工業,我國的傳統工業部門喪失了增長動能,已經開始進入快速萎縮的過程。我國的工業化進程開始倒退,工業化升級可能嘎然而止。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長期依附于實質性高通脹的貨幣政策,這是飲鴆止渴的自殺性宏觀經濟政策。很遺憾,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此缺乏深刻認知。對于未來宏觀經濟政策走向,非但未能做出堅決地調整,反而在加大此種政策力度。請注意,在過去的一年里,M2與GDP之比例竟然增加了7%,幾乎無可否認,GDP增長就是依賴這7%的貢獻。顯然,所謂的“金融創新”,既不是去杠桿,更不是調結構,而是加強版的實質性高通脹的貨幣政策。這不是“壯士斷腕”,這是在自尋死路!
我認為,宏觀經濟政策是不能搞政府機會主義的。即便是“危機可控”,也不應該繼續向危機挺進。我承認,濫發貨幣是無比美妙的,它能輕易地創造虛幻的奇跡,它能為管理層帶來輝煌的業績。我國的財政擴張已經嚴重依賴“金融創新”了,如果沒有M2的瘋狂增長(2014年的增長目標竟然是13%),我國財政將必然陷入全面困境,政府直接收入依賴發債融資,政府間接收入依賴貨幣投放,我國的財政已經全面金融化了。事實上,“金融創新”正在迅速蠶食本就已經脆弱的國家信用。我國經濟已經進入惡性循環,我國宏觀經濟政策也已經進入惡性循環。簡而言之,“金融創新”正在強化經濟結構的扭曲程度,“金融創新”正在醞釀全面而深刻的財政危機,“金融創新”正在掏空人民幣價值。一句話,“金融創新”已經成為絞殺我國國民經濟的金色鎖鏈。我不能理解,在我國最需要深刻而全面的財政改革的時候,沒有人強調“財政創新”,卻用“金融創新”來掩蓋財政問題,讓財政問題得以不斷深化,最終導致國民經濟陷入無藥可醫的悲慘境地。
是的,深刻的財政改革是困難的。財政改革的本質是調整社會分配,那才是真正觸動靈魂的革命。我們敢于逼迫數以萬計的地產商重新返回實業嗎?我們真的愿意讓變成富豪的孩子們做些創造價值的工作嗎?是的,“金融創新”是如此的美妙,它本質上是賦予官僚買辦土豪征稅權,它除了在溫水中慢慢煎熬悲慘的屁民,官僚買辦土豪幾乎是皆大歡喜。“金融創新”不但可以“制造”GDP奇跡,更可以讓親朋故舊迅速地成為富豪。是的,這也許是最重要的,“金融創新”才能對接美國的QE,才能完成中美國的“戰略合作”。但是,五千年了,古今中外的盛世,無不是在泡沫中消亡。上層社會集體食利,這個社會必將整體淪落,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鐵律。我們希望,最高領導真的明白既定宏觀經濟政策的終極后果。
是的,深刻的財政改革,更像是一場新型的社會主義革命。無論是基于財產的各種征稅,也無論是基于資本的各種征稅,都會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特征。是的,讓已經躋身于富豪階級的管理層進行社會主義革命,這幾乎相當于自己革自己的命,這是何等的艱難!是的,為老百姓謀幸福,有時候老百姓未必會領情,老百姓常常會俯首甘為主流騙,老百姓常常會橫眉冷對孺子牛。王安石搞財政改革,身敗名裂;張居正搞財政改革,挫骨揚灰。在大宋,在大明,反對財政改革的全部是鼎鼎大名的社會名流。社會名流如此強大,以至于皇上都不得不低頭,以至于老百姓都趨之若鶩了,以至于寧愿亡國滅種也要搞“金融創新”了。我們希望,二十一世紀的新中國,不要再重復宋明的舊故事了。
其實,我最感憂慮的并非經濟政策,而是管理層一顆顆已經跑偏了的心。我清楚,開會的同志們不是不懂經濟,他們是各路神仙的頂級經紀。“金融創新”,了無新意,一言以蔽之,就是用金融手段,向國民征繳隱形稅賦,蠶食國家和國民的最后財富。先利誘,后威逼,其心昭然若揭。王陽明先生看得透徹,確實是心外無理。心偏了,就無理可講了。中國最艱難的工作,不是替百姓講理,而是替管理層正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