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閱讀:余額寶增加中國金融系統性風險
昨日早間,很多余額寶用戶反映,原本每天顯示的前一天收益數額被“暫無收益”字樣所代替。這一狀況引發各界的不安與猜測,不少用戶表達自己在余額寶上的資金安全的擔憂。不過,余額寶隨后表示,該情況是系統常規升級,并不影響收益的產生與發放。這又讓大家虛驚一場。
回顧過去的2013年,互聯網金融可謂是“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尤為突出的是,余額寶僅用了200多天時間,便達到了資金規模突破2500億元,用戶數超過4900萬戶。就連此前鮮為人知的天弘基金也一躍進為國內資產管理規模最大的基金公司。隨后,網上類似“余額寶”的各種高收益率理財產品也如雨后春筍,勃蓬壯大。
當余額寶、百發為代表的互聯網理財產品對傳統銀行業購成重大挑戰之際,也有業內專家提出質疑:余額寶將理財產品利率鎖定在6-7%高收益區域,同時還承諾“T+0”,再加上購買無門檻,這實在令人看不懂。一般來說,高收益勢必會帶來流動性較弱的問題,不知互聯網金融企業是如何做到既可獲得高收益,更可擁有“T+0”式的靈活性呢?
現如今,以支付寶為典型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出現之后,各種以資金歸集為特征的互聯網理財產品層出不窮,收益許諾一個比一個高,口氣一個比一個大,那邊喊出6%收益率,這邊就敢喊7%或8%,這讓苦嘗多年負利率的民眾頗感興奮之余,也有一絲不祥之惑。支付寶們的高收益率究竟從何而來?
首先,支付寶巧妙運用聚沙成塔之法。就是利用其在互聯網轉賬系統在瞬間完成了從散戶到大戶的角色轉換,這樣的技術進步,一方面降低了支付寶的運營成本,另一方面,支付寶可以利用手中大量資金在貨幣市場上擁有較高的議價空間,這樣像支付寶這樣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自然要比一般存活期的散戶要高得多。
再者,銀行間貨幣拆借市場,一般貨幣市場的年利率只有3-4%。而自去年6月出現罕見的錢荒以來,整個貨幣市場的利率迄今還在6%左右,當出現季節性錢荒時,實際利率短期波動高達15%上下,所以越是銀行間貨幣市場出現“錢荒”,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越是敢報高價。
再次,從表面上看7%的收益率非常之高,但是年化收益率可為基金預留了空間,因為按現行規定,資金轉入轉出的當日不計息,而以一周計算,如果宣傳年化收益率在6%左右的話,實際收益率不超過4.5%左右,于是天弘基金在通過“年化”兩字切換,給自己預留了空間。其實互聯網金融所謂的年化收益率6-7%,如果扣除短期內前后貨幣基金發行需用資金封閉日,實際利率并不是我們想象中那么高。
最后,退一步講,萬一互聯網金融企業和基金公司合作之后,還是賺不到他們當時所報出的高收益率,那么他們會抱賠本賺吆喝,就當做活廣告的思維,這個漏洞將由互聯網金融企業自己出錢填補,這對投資者的收益也不影響。
現在的狀況是,一邊是像余額寶這樣的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年化短期收益率達到了6-7%,而另一邊傳統銀行的同期活期存款利率只有0.35%,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也只有3.3%。那么流動資金自然會跑向互聯網理財產品這一邊,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以余額寶為首的互聯網理財產品存在三大軟肋。
其一,余額寶類的產品,雖依靠資金規模,或許比普通的貨幣市場基金具有一定優勢,但其盈利來源畢竟不是去搞貸款投資經營,而是在銀行間資金拆借市場中運作,如果遇到頻現“錢荒”之時,或許尚有可為,但是一旦沒有錢荒出現呢?承諾這么高的收益率,恐怕余額寶們只能通過自己補錢的方式,給投資者吃上幾頓,但畢竟不會長久。
其二,常年偏高的利率不可能一直呈現。互聯網理財動輒年化收益率7%-10%來吸引眼球,但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利率能在如此高位長期運行,因為高利率不僅會是實體經濟難以承受之重,也是整個金融體系難以承受,最終也會影響到我國的經濟發展。
其三,余額寶利用了網絡渠道的優勢,銷售天弘增利寶貨幣基金,通過貨幣市場基金盈利。但眾所周知,貨幣市場基金投資于貨幣市場上短期有價證券,如國庫券、商業票據、銀行定期存單、政府短期債券、企業債券等短期有價證券,其風險雖然不高,但是要想長期獲得高收益恐也不太現實,因為低風險總是與低收益掛鉤。
事實上,春節以來隨著銀行資金面趨于寬松,余額寶們推出的各期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也呈現下降之勢。不過承諾高收益、T+O、低門檻固然是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優勢,但這種優勢也只能是博取眼球的飲鴆止渴之舉,因為高收益與低風險向來不能為伍。當余額寶們在不斷推高年化收益率的同時,也希望你們不要繼續玩火,承諾過高的收益率,最終必定會玩火自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