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目前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下行趨勢,根據歷史的經驗,一個曾經出現過高速增長的經濟體,只要發生增長減速,就有可能發生經濟危機。這就像高速公路上飛馳的汽車突然減速會發生車禍一樣。那么經濟增長持續減速的中國將會面臨怎樣的危機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不妨讓我們把世界各國已經經歷過的危機簡單加以回顧,以便從中發現可供借鑒的經驗。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內先后發生了拉美主權債務危機、日本泡沫經濟破滅的危機、東亞金融危機、美國次貸危機以及以希臘為代表的南歐國家的債務危機。個人認為,中國不太可能發生類似于拉美和南歐國家那樣的債務危機,中國有可能發生東亞式的貨幣危機,也有可能發生像美國那樣的信貸泡沫破滅的危機。
發生在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是一種典型的貨幣危機。東亞貨幣危機的形成機理大致上可以分析如下:1970年代開始的東亞經濟高速增長,在持續了20年左右之后,便開始面臨危機。從供給方面看,經濟高速增長導致地價上升與工資上漲,特別是像泰國、馬來西亞和韓國這樣土地面積有限、人口不算太多的小國,更是容易發生這種情況,由此造成的成本上漲降低了出口競爭力;從需求方面看,由經濟增長帶來的收入水平的上升,增加了進口需求。進出口(即需求與供給)之間的這種逆向變化使得很多東亞國家出現了貿易逆差,從而導致了這些國家國際收支表的持續惡化。
當東亞國家錯誤地選擇浮動匯率和開放資本項目下自由可兌換的金融開放政策來應對以上問題時,國際金融資本便開始對基本面不斷趨于惡化的東亞發動了攻擊,其基本的操作手段就是擠兌做空,結果由外匯儲備流失而引起的貨幣危機在東亞國家中不斷地蔓延和傳染,并迅速地演變成為一場地區性的貨幣危機。由此可見,與拉美和南歐國家的危機相比,1997年發生在東亞國家的貨幣危機主要不是因為發展戰略出錯,而是政策出錯,特別是在出口競爭力下降和國際收支持續惡化的情況下選擇了錯誤的匯率與金融政策,即變固定匯率為浮動匯率和貿然開放資本項目的政策。以上兩個政策的實施,為國際游資自由進出東亞國家、操縱匯率、發動金融攻擊提供了便利。
中國目前的狀況與當時東亞國家的狀況有點相似:第一,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出現下行趨勢。導致經濟增長減速之最為重要的因素是出口增長率的下降,伴隨著出口增長減速而來的自然是外匯儲備增長率的下降,這會產生遠期匯率貶值的預期,從而激發資本外逃的動機。
第二,隨著人民幣對美元持續升值、名義工資背離生產率的上漲和土地價格的暴漲,使得外商出現了較為強烈的撤資愿望,并迫使本土企業也紛紛到海外尋找低成本的生產地。
第三,盡管中國目前外匯儲備的總量非常之高,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到的是,在中國不斷增加的外匯儲備總量中,有不少的部分來自于境外短期套利資本的流入。大量非貿易項國際資本的流入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一是2008年危機發生后,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工業化國家紛紛推出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從而導致了世界范圍的流動性泛濫;二是因為中國在應對危機的時候,剛好采取了與發達工業化國家相反的宏觀經濟政策,發達工業化國家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釋放的流動性通過各種渠道流入中國套利,從而造成了中國外匯儲備的超常增長。
面對這種可能發生的貨幣(擠兌)危機,吸取東亞國家的經驗教訓,我們應當采取以下措施來予以防范:第一,對內穩定經濟增長,借以改變人們對中國經濟增長減速的預期,為此就需要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來激活市場力量,盡可能減少政府不必要的行政干預;第二,對外盡快封閉投機敞口,主要的政策措施可以包括穩定匯率、降低利率,這意味著目前的浮動匯率制度和松財政與緊貨幣的宏觀經濟政策組合需要根據國際環境的變化加以調整;第三,在發達工業化國家即將退出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國內存量外資具有較高撤資意愿的情況下,暫不推進資本項目下自由可兌換的改革,以防資本大規模外流而導致貨幣危機。與此同時,人民幣國際化推進也要非常謹慎,以防流向境外的人民幣成為世界“空頭”的籌碼。
作者: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 華民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