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兩次危機的共同背景是都在重大的技術革命發生之后。
從2010年起,中國開始啟動對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和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比較研究,在劉鶴的帶領下邀請了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社科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參加,對比1929年大蕭條和2008年發生的2次危機以后,發現這兩次危機有很多共同的特點,并把最主要的共性總結為10條。
但他們只是簡單的對比發現其中的共性,沒有給出合理的深層次的經濟邏輯解釋。對于這些現象我在很多年前就仔細思考過。也曾經無意在一些文章中對部分現象進行過分析。
今天我將用我自己對經濟的理解,對他們總結的10條危機共性進行分析,為了方便大家閱讀。我將每一條分別寫成一篇文章。
劉鶴他們提出的第一條共性是:兩次危機的共同背景是都在重大的技術革命發生之后。
其警世意義在于,今后當重大的技術革命發生之后,不僅需要認識它的進步作用,抓住它帶來的機遇,同時也要充分意識到重大變革會隨之出現,充分估計震動性影響和挑戰。
為什么技術革命反而會促進危機的發生呢?原因很簡單:
1、技術革命往往會導致生產率提高,重大技術革命會導致生產率大幅提高,甚至導致勞動力過剩,勞動力過剩會導致勞動者議價能力下降。進而導致勞動者收入下降。
1929年以前世界科技發展迅猛,而2008年以前,網絡和自動化技術快速發展,生產率大幅提高。但隨后卻出現大量的失業。2008年年底中國爆發大規模農民返鄉。發達國家失業率至今高居不下,新興國家不得不通過大規模建設和刺激政策暫時緩解失業問題,但卻埋了更多的經濟問題。
技術革命——生產效率提高——勞動力相對過剩——企業主議價能力上升,勞動者議價能力下降——勞動者收入相對降低——社會總消費能力下降
失業嚴重、企業競爭加劇——企業進一步壓低勞動者的收入——收入下降———消費降低導致需求減少——供過于求更加惡化
因為勞動者即使生產者,也是最主要的消費者。他們收入的下降會直接導致社會總需求降低。
2、技術革命了,生產效率提高了。但市場的消費卻不能相應提高。因為技術革命和收入增加不是同步的。因為技術革命只能提高生產力,卻無法提高勞動者的收入。因為技術革命不可能改變分配體制和市場規律。等于說供應能力增加了,但需求卻沒有增加。所以技術革命會大幅提高供應能力,加速產能過剩,最后加速經濟危機;
技術革命——生產效率提高——生產成本下降——短期利潤上漲——擴產——供應增加——產能過剩
3、技術革命導致生產能力大幅提高,產能過剩加劇,企業之間競爭加劇,導致惡性競爭。企業盈利下滑。技術革命反而可能導致企業盈利下滑,最后導致上市企業股票價格下跌,持股人名益財富縮水。所以每次技術革命以后不久就會出現股市暴跌;
1929年危機最初就是因為美國股市暴跌引發,2008年全球股市也出現一次集體暴跌。這是經濟規律作用的必然結果。
在需求沒有相應提高的情況下,產能過剩導致利潤大幅下降——產品價格下跌——企業盈利下滑—— 股市下跌
4、產能過剩導致產品過剩,最后導致資產價格下跌,資產價格下跌導致名益財富縮水,財富縮水導致消費能力下降;
1929年的大蕭條和2008年的經濟危機,世界股市和房價都出現大幅下跌,人們的名益財富都出現大幅下跌。財富縮水必定導致人們消費能力短期內大幅下跌,消費大跌必定導致危機加劇。
對于生產率提高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我舉2個簡單的例子:
1、傳統的銷售模式是:廠家生產--代理商——大批發商——小批發商——零售商——最終消費者
每個中間環節都會有倉庫、下貨、出庫、銷售門面、銷售人員、業務員等。
而網絡的高度發展改變了這種傳統模式:廠家——快遞公司——消費者
由于中間環節的大量減少,導致銷售中的租房需求大為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也同時減少。
雖然這種模式更先進,但在一個本來就失業嚴重的國家,會導致更加嚴重的失業。勞動者的總收入反而會下降。很多人認為這種模式能讓消費者購買到更加便宜的東西。但是更多的人失業會導致社會總需求下降。
2、1929年大蕭條最嚴重的時候,美國曾經報道過一群挖煤企業的工人。在閑置的機械下,撿煤炭過冬。這群奇怪的人放棄先進的挖煤機,用最原始的方法挖煤自己用。
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很奇怪:因為煤礦的煤炭賣不出去,煤礦的工人失業,煤礦工人失業沒有收入買煤炭,所以只能在煤礦撿煤炭。所以煤礦的挖煤工人放棄先進的挖煤機,用原始的方法自己挖煤炭。
看看吧。技術進步的結果居然是改用原始生產方式!——外星人都看不懂的怪現象。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呢?
本來技術革命是人類的福音,因為人類找到了更先進的生產方式。本來先進的生產技術應該讓全人類得到幸福。但是,由于人類社會勞動和分配規則,加上市場化自由競爭下的個人利益最大化。讓技術革命可能不僅不能給人們帶來利益,反正給人類帶來惡果。
我們在假設如果是原始社會,按原始社會的分配方式。比如:
原始社會部落有100個人,其中有50個人具有勞動能力。在生產力落后的情況下,50個人必須每天打獵8個小時,剛好能滿足所有人的獵物需求。現在這個原始部落打獵水平提高了一倍。在食物不能長期儲存的情況下,這個原始部落會怎么勞動和分配食物呢?
結果一般是以下3種情況:
1、打獵時間不變,每人獵物消費增加一倍。意思是大家勞動時間不變,每人消費增加一倍;
2、打獵時間減少一半,每天只勞動4小時,獵物消費不變;
3、打獵時間適當減少,消費適當增加。比如打獵時間為6小時(減少2小時),人均食物消費增加50%;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原始生產模式下。生產率的提高完全可以做到讓人們勞動時間減少和福利同時增加的效果。原始社會的生產率提高不會有任何副作用。當然,可能出現或加劇部分人偷懶哈——因為不用再為食物不足而擔憂挨餓了。食物不再威脅到大家的生存了。
這個生產模式,完全社會主義的公有制也能辦到。只是完全公有制的生產模式會打擊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進而影響社會的進步和生產率的提高。只有在生存困難或者有高度奉獻精神的情況下,這種模式優勢才會最明顯。
在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情況下,特別是在社會商品本來過剩的情況下,技術革命往往最后會導致危機加速爆發。
解鈴還須系鈴人,最后化解危機的辦法就是增加勞動者的休息時間,同時增加勞動者的福利和收入。
解決技術革命導致的生產率提高的副作用理論辦法是:
1、增加勞動者的休息時間——減少供應;
2、增加勞動者的收入——增加需求;
但是,在市場化的情況下,結果正好相反。即使一個國家能強行實施這樣的措施,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情況下。個別國家也是無法實現的,因為增加勞動者的休息時間和收入等于降低了自己國家的過競爭力。在同等生產效率的情況下,實施這樣政策的國家將面臨貿易逆差問題。持續的貿易逆差可能最后會導致該國匯率下跌,國民實際收入下降。甚至出現債務危機。比如:希臘。當然,如果有辦法通過其他方式彌補貿易逆差的國家除外,比如:美國。用其他方式彌補貿易逆差的國家等于提高了該國國民的福利。因為該國國民生產的少,消費的多。
但是在危機初期,沒有動力進行以上2個方面的改善。
技術革命導致供應、失業同時增加、資產價格下跌、財富縮水,加劇供過于求,最后導致加速危機爆發。
當然,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情況下,如果僅僅是少部分國家生產率提高。那么該國經濟反而可能快速發展,鶴立雞群。
人類需要解決的最主要的經濟矛盾就是社會財富分配和生產、創造積極性的協調。誰能很好的處理這個矛盾,誰就能讓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更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