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經濟復蘇、歐洲危機大為緩解、中國經濟數據略有好轉。很多人開始樂觀的認為,世界經濟危機接近尾聲。
這次曾經被譽為100年一次的經濟危機,真的就這么簡單的化解了嗎?我認為很多人根本沒有看見這次經濟危機的本質問題。世界經濟危機的本質問題并沒有被化解,只是各國政府采取了各種辦法掩蓋了問題。一場新的危機正在醞釀。
1929年世界大蕭條開始到二戰以前,世界經濟曾經兩次出現明顯復蘇。但是,最后經濟不僅沒有正常,反而更加惡化,難以自拔。世界很多經濟學家都疑惑不解,至今在經濟學界也沒有給出完整的解釋。
為什么我認為世界經濟不會真的徹底復蘇,原因很簡單:
所謂經濟危機,主要表現是產能和產品的嚴重過剩或供過于求。當然,深層次的原因是:分配失衡導致社會總體消費增長慢于社會產能的增長。再加上在社會生產率快速提高加速分配失衡,因為生產率快速提高會導致勞動力相對過剩,勞動者在分配中的議價能力下降,進而加劇分配失衡。貧富懸殊同時會導致社會總需求相對下降。
所以,要真正化解世界的經濟危機,就必須解決全世界的產能過剩問題,同時解決供過于求的矛盾。解決供過于求理論上講可以從2個方面做手:
1、增加需求;
正常情況下,增加需求,應該從減少社會貧富懸殊下手,美國在大蕭條以后,為了減少貧富懸殊,不斷提高對富人的稅收,最高的時候針稅收高達90%以上,政府通過對富人征稅補貼窮人的方法慢慢的縮小貧富懸殊。
但增加需求必須是可持續的,那些靠增加債務短期增加需求的做法無疑飲鴆止渴;
2、減少供應;
減少供應這個看起來簡單,但全世界幾乎無法辦到。因為在經濟危機的時候,很多國家出現嚴重的失業或者大量的無法償還的外債。這些國家在危機中會想方設法的增加生產和出口。危機中很多減產都是因為市場需求的下降導致部分企業虧損嚴重被迫減產的,甚至倒閉。
提高勞動者的社會保障和收入,不僅能帶動消費,實際也能有效的減少生產。因為勞動者隨著收入的增加和保障的增強,勞動意愿就會下降,社會勞動力就會相對下降。企業生產成本就會上漲,企業利潤就會下降進而導致投資下降。
而在危機爆發以后,世界各國采取的方法正好相反。我們再來看看這次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以后,世界各國采取了什么應對方法:
1、美國在危機爆發以后,因為資產價格大跌導致產能相對減少,但美國跨國企業在國外的投資和產能卻反而增加;
2、歐洲危機爆發以后,產能雖然明顯減少,但相對需求,歐洲產能反而是增加了。從歐洲貿易順差加大可以看出。歐洲產能相對過剩更加嚴重,只是通過出口達到暫時的平衡;
3、日本雖然出現嚴重的貿易逆差,這主要是危機以后大量資金回流日本導致日元匯率大漲,日本企業部分產能對外轉移所致。所以日本只是產能對外轉移,并非產能減少;
4、新興國家在危機出現以后,通過增加債務刺激投資和消費彌補出口下滑對經濟的影響。雖然這些國家出口增長放緩,甚至部分出現下滑。但這些國家卻因為刺激政策導致了新的產能增加。在世界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這些國家又制造了新的過剩產能。
5、很多的國家為了減緩債務和增強出口競爭力被迫減少社會保障和降低工人的工資。同時各國政府大量投入的貨幣,導致資本嚴重過剩,投資不斷增加。所有這些都是在加劇供過于求。
6、資產價格下跌本來可以減少社會的有效供應,但很多國家卻為了制造通脹促進消費推高資產價格。中國地方政府為了財政收入甚至拼命維護和推高房價,房屋已經成為財富轉移的工具,這樣的行為加劇貧富懸殊。
2008年美國出現危機以后,美國因為資產價格下跌,進行了優勝劣汰市場重組,歐洲因為債務危機,市場需求大幅下滑被迫也進行了適當的產能減少。
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不僅沒有減少產能,反而通過發行貨幣增加債務的方式刺激需求增長,這種打雞血的刺激方式,導致相關行業出現爆發式的需求增長,比如:中國的汽車、房地產等行業,在2008年已經出現明顯的價格下滑和衰退,卻由于中國大量發行貨幣和各種政策刺激消費,同時加大政府、企業和個人的債務的強力刺激下,本來過剩的汽車和房地產及其相關行業,居然出現嚴重的供不應求。
2008年危機出現以后,美國和歐洲部分國家資產價格和股市曾經出現過明顯的下跌,并導致這些國家很多人名義財富縮水,消費能力下降。但由于隨后世界各國大肆發行貨幣,很多國家在泡沫還未開始破滅,泡沫就再次被推高,本來已經破滅的泡沫讓美國和歐洲的股市和資產價格下跌,導致這些國家消費下降,進而逼迫這些國家達到減產的目的。但最近2年,由于其它國家資產泡沫繼續發酵,很多價值投資者從相對價值出發,開始拋售新興國家資產,大購入那些資產價格相對便宜的國家的資產。最后導致美國和歐洲等國家資產價格和股市再次明顯上漲,進而導致美國和歐洲國家人們的名義財富再次增長,進而增強這些國家人們的消費能力,消費的增加帶動這些國家產能的進一步恢復。這些國家的企業在出口增加和內需恢復的情況下盈利也進一步上漲,企業盈利的好轉反過來帶動股市的上漲,股市的上漲反過來又導致這些國家人們的財富上漲。
股市上漲——國民財富增加——消費能力上漲——企業盈利上漲——股市上漲—— 進入自我強化循環
資產價格上漲——國民財富增加——消費能力上漲——購買需求增加——資產價格再次上漲—— 進入自我強化循環
但這個循環過程中,新興國家資金大量購買是比較重要的推動力。如同蕩秋千,新興國家的購買力如同推動秋千的動力。
美國和歐洲房價再次接近泡沫高峰時期的價位。部分新興國家的房價已經高的駭人聽聞。在價格的刺激下,產品過剩更加嚴重。
新興國家在2008年以后實行的刺激政策副作用已經越來越明顯,部分國家出現了嚴重的通脹和貨幣貶值,甚至出現資本外流和外匯減少等情況。很多新興國家已經被迫減弱對經濟的刺激力度。部分國家不得不開始加息。比如:巴西和印度。中國因為外匯看起來很龐大,加上本質上還是固定匯率和高于美元和港幣的匯率,套利和追逐泡沫的大量熱錢潛伏,所以表面看外匯儲備沒有減少跡象。
1929年大蕭條以后,曾經出現過2次看似很明顯的經濟復蘇,在很多人當時以為危機已經遠離的時候。但最后結果是,經濟不僅沒有復蘇,反而跌入更深的衰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各國政府都不愿意經濟進入持續的衰退,他們會不斷的刺激想方設法的刺激需求。主要是通過加大政府債務帶動經濟。由于當時貨幣發行還受到各種因素的約束,政府加大債務的能力不是無限的。一旦政府刺激經濟的作用衰退以后,經濟危機就會卷土重來,政府最后被迫再次刺激,直到最后再也無能為了。而刺激經濟的副作用也一起爆發。
分配失衡是導致產能過剩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為分配失衡會導致財富相對集中到少部分人手中。而財富集中的少部分人多于財富主要是用于投資生產,財富相對低的人群財富主要用于消費。當貧富懸殊越來越大的時候,生產投資資本相對越來越大,而消費相對越來越小。解決經濟危機最主要需要解決的是分配失衡問題。因為相對富裕的人對政策的影響力遠遠大于低收入人群。所以最初出現危機的時候,政府沒有足夠的動力進行收入分配改革,政府大力的刺激最后不但不能改變貧富懸殊,反而會導致更大的貧富懸殊,因為分配方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政府主導投資和經濟,反而會導致尋租更加嚴重,最后導致貧富懸殊更加嚴重。危機也就更加嚴重,甚至無法自拔。
這次世界所謂的經濟復蘇是政府通過增加債務和經濟政策刺激增加需求,同時大量印發貨幣導致泡沫增加或資產價格反彈導致名義財富增長,進而帶動的需求暫時增加,特別是新興國家國民擔心貨幣貶值而過度投資、投機透支未來需求。
但現在新興國家資產泡沫已經駭人聽聞,通脹難以控制、匯率貶值開始出現、外匯減少或增長明顯變緩,產能過剩導致企業盈利每況日下,新興國家投資環境不斷惡化,在資產價格高估,投資效益下滑的情況下,資金已經開始明顯流出這些國家。經濟刺激的副作用已經越來越明顯和嚴重,而且已經導致這些國家經濟越來越畸形。
美國和歐洲因為股市和資產價格上漲而帶動的消費增長,面臨再次調整。因為美國和歐洲總體產能依然過剩,債務問題也沒有徹底解決,只是緩解。美國和歐洲的經濟復蘇得力于其他國家的經濟刺激,同時因為資產價格相對低廉,大量新興國家資本大量“抄底”暫時儲備消耗了他們部分過剩產能。但一旦新興國家刺激減緩,資產價格出現下跌,歐美外來購買力必定下降。同時世界需求下降必定導致歐美企業效益大幅下滑,歐美股市將再次下跌。歐美股市和資產價格下跌反過來又會導致歐美國家購買力下降。經濟將形成以下循環:
新興國家泡沫破滅——資產價格下跌——消費和購買能力下降——減少對外購買力和國內消費能力———歐美企業銷量下降盈利下滑、資產價格下跌——歐美國家股市和資產價格下跌導致這些國家國民財富縮水消費能力下降——
新興國家的經濟刺激和大量對外進行資產購買是推動歐美經濟復蘇的重要力量,一旦新興國家出現經濟危機。必定導致歐美復蘇暫時中斷并下滑。
新興國家中印度和巴西已經出現國內債務不斷增長、外匯明顯減少、通脹、本幣大幅貶值、資金外流明顯,經濟增長速度明顯下滑等情況。最后印度和巴西不得不開始加息。印度甚至為了防止本國國民大量購買黃金,大幅提高黃金進口關稅。印度還出房價大幅下跌的情況。
在全世界大肆印發貨幣刺激經濟的作用已經明顯減弱,因為印發貨幣短期不僅能通過增加債務擴大需求,也能通過制造通脹預期引發恐慌性購買需求。大量資金為了保值,被迫購買很多現在不需要的產品進行保值囤積。大量囤積的產品等于投資了未來的需求。這些需求短期內會導致GDP快速增長。但這種增長是被動增長,恐慌性需求一旦釋放難以持續增長,而增加債務的方式也不可刺激,除非債務增長不斷加大,永不停息。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遠加速度增長的債務。經濟刺激如同吸毒,一旦上癮,不僅不能停止,而且劑量需要越來越大,不死不休。
2008年經濟危機以后,世界各國政府一起刺激,導致世界經濟出現了一輪所謂的復蘇。但這種復蘇是治標不治本,看似正常的復蘇,實際是飲鴆止渴。不僅沒有解決世界經濟的根本問題,反而積累了更大的危機。世界總的貧富懸殊、過剩產能、資產泡沫、債務總量都更大。只是歐美部分國家問題有所緩解。
美國只是通過增加政府債務的方式化解企業和國民債務,歐洲也只是通過債務重組讓債務嚴重的國家債務稍微緩解一些,但世界其他很多國家債務卻出現快速大幅增長。2008年危機爆發以后,世界部分國家的債務問題得到適度抑制,但更多的國家債務問題卻在快速惡化。大部分國家增加債務去減緩少部分國家的債務危機,這種飲鴆止渴的方法,必將導致世界危機再次惡化和加劇。
美國早在1929年的大蕭條中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卻到處宣傳凱恩斯主義騙其他國家刺激經濟,并從中獲利修復自己的經濟。美國是這次經濟危機中唯一沒有大規模刺激需求的國家,歐洲由于貨幣發行約束,刺激力度也不很弱。而世界其他國家政府因為無法控制貨幣發行誘惑和忍受經濟衰退而進行了大規模刺激經濟,卻為自己的國家埋下了無窮的后患。凱恩斯主義在大蕭條中曾經被很多國家采用,雖然對經濟衰退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最后實行凱恩斯的國家還是都陷入更大的蕭條。美國在二戰以后,為了化解經濟危機曾經采取了很多有效的辦法,比如:對富人增收高達90%的稅收、增加勞動者的休息和度假時間、同時加強社會保障體系。
歐美國家可以利用其他國家的刺激還修復自己經濟中的問題,其他國家如果再爆發經濟危機,難道奢望歐美國家再刺激經濟來救他們嗎?
資產泡沫的加大、債務的增加、未來需求的嚴重透支必將帶來一場更加嚴重的危機,一場新的經濟危機正在“復蘇”中醞釀,靠打興奮劑刺激的經濟只是曇花一現。這次危機必將由新興國家引發。歐美國家有比較健全的社保體系,可以維護社會經濟的基本穩定,那些社會保障落后的國家一旦出現經濟危機,將是怎樣的結局呢?老百姓靠什么來度過這一場危機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