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易制作財經話題,并予以大力推廣。話題題目為《保護民族品牌危害無窮》。鑒于網易此話題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之一:民族產業是否需要保護,而且網易下了頗為極端的斷語:“保護民族品牌危害無窮”,此一面之詞可能誤導視聽,不可不慎重對待。本網站貼出其話題視頻,并附上韓德強的一篇訪談,以供讀者思考。
附:觀點pk
韓德強:我為什么主張貿易保護?
問:你一向主張中國需要貿易保護主義。但是,我們知道保護有可能保護了落后。二十多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是不是應該表明開放更能使中國發展?
答:你的提問實際上將兩個概念混淆了。和開放對應的,是封閉;和自由貿易相對應的,是貿易保護。打個比方,開放和封閉討論的是開門和關門的問題,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解決的是開了門以后要不要門檻的問題。我主張貿易保護而不是閉關鎖國,就是主張打開大門,但設置門檻。根據本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的強弱,設置高低不同的門檻。哪些行業國際競爭力強,這些產業的門檻,即關稅或非關稅門檻就可以低一些;哪些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弱,哪些行業的門檻就需要高一些。從整體上,則要研究,哪些產業是為了與各國貿易可以作出讓步、犧牲的,哪些產業是國家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所在,必須確保成長的。空氣、信息可以自由流動,但外國商品的洪水卻不能隨便到我們家來泛濫。
把貿易保護與閉關鎖國等同起來,把自由貿易和開放等同起來,這實際上是一種幼稚和無知。遺憾的是,這種幼稚和無知長期以來在我們的媒體、教材上泛濫,結果為外國企業占領中國市場作為輿論先導,使中國的本土企業利潤越來越薄,投資出路越來越窄。
問:是不是因此,你主張不加入WTO?
答:是的。我參與貿易保護與自由貿易之爭,就是因為加入WTO問題。在我看來,WTO的公平競爭規則實際上是讓泰森和幼兒班的小孩子同臺競爭,將產生極不平等的結果。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最后讓落后國家永無翻身出頭之日。由于缺乏核心技術,中國還沒有一家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具備國際競爭力,沒有任何理由接受WTO規則。
問:但貿易保護畢竟不是件好事啊!中國企業不能老是靠保護生存啊!
答:你這個看法其實本身就是成問題的。
一般來講,學術界公認,當國家弱小的時候,它是需要貿易保護的;當國家強大的時候,它需要推行自由貿易。當經濟繁榮的時候,自由貿易的潮流就會興起;當經濟蕭條的時候,貿易保護的潮流就會興起。
現在是什么時候呢?現在實際上是世界經濟的蕭條期,所以,美國、歐洲、日本到處都是貿易保護的聲音。比如,美國要求中國的人民幣升值。為什么呢?美國說中國的東西太便宜,對美貿易順差太大,搶了美國人的飯碗,讓美國企業破產了。按照市場自由理論,破產就破產唄,市場經濟,優勝劣汰,促進技術進步,多好啊。可是這只能適用于美國企業讓中國企業破產,輪到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淘汰了美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美國就不干了。只要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所有出口美國的中國產品都變得貴了,賣不動了,這樣美國那些該被淘汰的企業就有救了。
再比如,中國的大蒜出口到日本,被擋回來了。日本說中國的大蒜農藥超標。中國出口歐洲的凍魚、凍蝦也被退回來了,說加工過程中使用的防腐藥品超標。美國和歐洲之間也打貿易保護戰。美國要向歐洲推銷中美洲的香蕉,歐洲想要自己在非洲一帶生產的香蕉。中美洲的香蕉生產量大,價格低,歐洲前殖民地生產的香蕉產量小,價格貴。美國說,那咱自由貿易,歐洲說不干,這樣就打起了貿易保護戰。這個仗一直打到WTO的仲裁機構。大家還知道,中國現在也向美國提出鋼鐵反傾銷訴訟。我們說美國優質鋼材、特種鋼材,對中國構成市場傾銷。美國說中國的鋼材,粗鋼、原鋼,對美國市場構成市場傾銷。相互打貿易戰。
由于中國推行出口導向戰略,在推動出口,從而打開別國市場,保護本國企業方面,中國的貿易保護其實搞得還挺厲害。比如中國有一個措施叫“出口退稅”,“出口退稅”的幅度非常大。比如出口一只手表,假如說出口價(離岸價)100人民幣的話,那么可以退稅17塊錢。如果你是手表裝配商,你用50塊錢去購買手表的零配件,把它組裝成一只手表,然后你去出口。那你可以賺兩道錢,第一道你可以賺利潤,采購費50塊,裝配費30塊,你還有20塊錢的利潤,國家再退你17塊錢稅,這樣,你就可以賺37元錢。所以,這生意大家都覺得挺好。(理論上手表出口商只能退到8元5角錢的增值稅,按50塊錢里的17%算。但是國家獎勵出口,把前面各道環節的增殖稅都退給你了。前面手表零配件都有增殖稅,但是找不著人啊,最后就都退給你算了)。這樣就能使我們的對外出口保持一個強勁的增長勢頭。美國要我們人民幣升值,我們這邊就說,人民幣要升值,那干脆就這么著吧,人民幣我還是不動,因為影響太大。我把“出口退稅”的退稅率下調4%,那我中國出口的競爭力是不是下降一點?
這才我們這個時代的特點。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就在各國貿易戰此起彼伏的時候,流行輿論卻一邊倒地贊揚自由貿易。誰打貿易保護戰,誰搞貿易保護,誰就是破壞世界利益最大化。貿易保護基本上是作為一個靶子被輿論所攻擊,形象很不好。中國的自由貿易輿論比哪一個國家都強烈。
從經濟史和經濟思想史看,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的論戰從未停息過,誰也沒有真正說服過誰。每一個國家在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論戰的雙方,不同國家也會構成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的論戰雙方。真正的問題是,作為缺乏國際競爭力的中國,我們需要的是一個什么樣的貿易政策?如果需要貿易保護主義的中國居然流行的是自由貿易思想和理論,這說明了什么?
問:自由貿易至少能夠讓我們買到價廉物美的進口貨啊!要是沒有汽車關稅,進口汽車就會很便宜,10萬元錢就能買一輛中檔轎車!主張貿易保護,豈不意味著中國人要多花錢買落后的國產車嗎?
答:不錯。這的確是自由貿易的好處。由于自由貿易,由于國外的商品可以廉價地進入中國,比如說瑞士表啊,或者意大利西裝啊,或者電梯啊,或者美國小麥啊。這正是我們主流媒體宣傳加入WTO好處的主要說法。
但是,當你說國外的商品價廉物美的時候,你等于在說國內的商品質次價高。這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對不對?如果自由貿易能夠讓中國人購買價廉物美的進口貨,就意味著中國企業會在外國貨的競爭面前敗下陣來。所謂敗下陣來,首先是利潤要減少;其次,如果你是有負債的話,你是要靠這個利潤來還債的話,你將還不起錢,那么銀行的呆壞帳就會增加;第三,要是銀行逼債,那么倒閉破產的企業就會增加;第四,跟著這些企業的倒閉破產,那就是工人失業要增加。如果工人失業增加,你會發現在業工人的工資就會降低。比如說,大學生今后是就業市場上的主力軍,畢業以后涌出校門,那些公司里的高薪白領就會感到危機。因為你出去要價太低啊,人家是4000塊錢一個月在干,你說我1000塊就能干,你不把人都擠跑了?只要失業的人增多,在業工人的工資就沒法提高,甚至還會下降。所以,當你作為消費者享受到好處的時候,作為生產者,你可能會受到威脅。我們每個人有雙重身份,就是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雙重身份。因此,當我們考慮作為消費者受益時,也得考慮作為生產者是否會受損。
一般來講,從純粹國家利益角度來講,當中國形成若干家,比如說十幾家或幾十家世界五百強這個級別的企業的時候,當我們有大量自主知識產權和高技術的工業體系的時候,當我們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000元以上的時候,我們再加入WTO也來得及。我們現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也才800美元啊。在這個水平上,你跟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一萬多美元,兩萬美元的國家去同臺競爭,這不是明擺著要吃虧嗎?所以中國跟美國簽訂加入WTO條約以后,美國人也很奇怪。要是換了美國,這種協議絕對通不過。所以,2000年3月,克林頓在美國國會作證,催促美國國會盡快通過這個決議。說你再不通過,人家以后反悔了那就來不及了。有人就問,你簽的協議有這么好嗎?他說,我告訴你,這是一個100:0的協議。這跟中國的說法就不一樣了,中國說50:50,互惠啊,雙贏啊。實際上,美國在這場談判中唯一付出的代價就是,或者他們唯一取消的障礙就是,不再對中國的產品進行一年一度的貿易最惠國待遇年審,不審了。我們本來特別希望美國開放紡織品的進口,取消配額,或增加中國紡織品的配額額度,或者降低紡織品的關稅。美國說不行。北美自由貿易區已經把低關稅的紡織品進口的好處給墨西哥了,你要說再給中國,墨西哥不干。所以,中國紡織品對美國的出口仍然存在三道障礙。第一,現有配額到2005年不變;第二就是2005年到2008年,這段時間如果中國對美紡織品出口激增,那對不起,美國還可以重新用關稅;第三,從現在起到2015年,美國仍舊把中國作為非市場經濟國家進行反傾銷調查。什么意思?就是說你反傾銷,你就是反傾銷。所謂非市場經濟國家,就是你的成本可能由國家財政負擔或者其他方面的補貼,所以你提供的成本數據不管用,要用誰的成本呢?比如說馬來西亞的成本,或者說印度尼西亞的成本,跟中國的情況據說是相當的這些國家的成本來核算。那樣一核算,我們幾乎100%傾銷。按我們自己的價格我們肯定沒有傾銷,我們工資拿了,利潤拿了,房租交了,我們還能出口,對不對?要害是我們的工資低啊。但是,美國不管你工資高低,總之,你是非市場經濟國家,得用參照國的數據。參照國誰來選定,那是美國來選定,這樣,說你傾銷就是傾銷。
所以,中國加入WTO是個有爭議的事情。據我所知,無論是各工業部,還是農業部都有保留意見,甚至外經貿部都一度猶豫不決。為什么這么有爭議的事情能夠通過,而且大家還三呼萬歲呢?我覺得這里的要害就是自由貿易的理論在起作用。
問:自由貿易理論能有那么大的影響嗎?有那么大危害嗎?
答:還真有這么大。雖然大多數人都沒有系統地學習過自由貿易理論,但是這些年來,中國的報刊、雜志、電視臺的編輯、記者們,沒有一天不在宣傳自由貿易的好處。這樣一來,甚至受自由貿易之害甚深的中國本土企業家們都迷迷糊糊地覺得自由貿易就是好。信奉自由貿易、自由市場理論之最極端、最害人的是這樣一種觀點。比如說你辦了一個生產醫療器械的企業,但被美國的醫療器械奪去了市場,擠得破產倒閉了。本來,明顯你是個受害者。但這種觀點說,這可以刺激你去追趕啊,可以刺激你創新啊。這就叫“鯰魚理論”,北大厲以寧先生說的。中國企業沒有競爭力,就是沒有鯰魚來搗亂,你放幾條鯰魚進來不就行了?這就是為加入WTO辯護一個主要觀點。實際情況是什么呢?實際上在自由貿易、自由投資下進來的不是鯰魚,而是鯊魚或是鯨魚。我們是什么呢?我們的企業還是黃花魚、帶魚。作為黃花魚,本來有黃花魚的活力,也還正在努力朝鯊魚演化,但真鯊魚來了,黃花魚連同其活力就一起被吃掉了。
“鯰魚”理論一戮就穿,欺騙性不大。其所以流行,是因為厲以寧先生的明星效應和輿論一律的媒體操作。但自由貿易理論則不然,除了媒體操作外,還有經濟科學的外衣。自由貿易的核心邏輯是,自由貿易能使各國發揮比較優勢。你生產葡萄效率高,我生產布效率高,葡萄跟布一交換,你的利益最大化,我的利益也最大化。非常直觀。這就是自由貿易理論為什么能夠被大家所接受的道理。
要看一種經濟理論對不對,放到經濟實踐中去檢驗一下就知道了。美國是我們的榜樣,我們來看看美國是怎樣奉行自由貿易的。
美國早期是一個自由貿易國家,從美國獨立到1807年為止。這段時間很長啊,獨立戰爭結束是1781年,到1807年是26年時間,美國一直是自由貿易國家。當時美國的經濟結構還特別有利于自由貿易,主宰美國經濟、政治和社會的有三大利益集團,全部受益于自由貿易。第一大利益集團就是美國的農場主。農場主主要是開墾森林,然后種植棉花、小麥、煙草等農產品,把這些東西運到英國出口,供給英國的紡織機械,供給英國人吃飯;第二大利益集團是從事進出口業的船東和進出口商,專門把美國的小麥棉花運出去,把英國的工業品紡織品、五金機械運回來;第三大利益集團就是給前兩部分人貸款的銀行家。你船東不是要錢嗎?我給你貸款。你是一個進出口商不是要錢嗎?不是需要周轉資金嗎?我給你貸款。你農場主不是要開拓西部嗎?我給你貸款。所以,這三大利益集團都從這樣一個對英國的自由貿易結構當中受益。他們的主要代表就是第二位美國總統,叫杰弗遜。杰弗遜當時甚至說,美國就是要做一個清潔的農業國,不做骯臟的工業國。你想想也是,工業之都倫敦,整天煙霧迷漫,被稱為霧都,曼徹斯特也是煙霧彌漫。那老板當時沒有汽車開,跟工人拉不開距離,工人臟,你也得臟,得住在礦口、住在工廠附近。農場主呢,特別清潔。因為臟的是奴隸,你自個兒是不臟的。因此,從美國社會結構的上層來看,自由貿易是最理想的。當時美國的統治層里只有一個人是主張貿易保護的,這個人就是華盛頓總統時期的聯邦財政部長哈密爾頓。哈密爾頓說,我們美國也得搞工業,搞工業利潤大,前景好。所以哈密爾頓還大力支持搞了一家紡織廠,結果這家紡織廠還沒辦起來就倒閉了。此后,再沒有人提起美國要搞工業,美國要貿易保護這些事了。更何況,哈密爾頓在決斗中被他的政敵一劍刺死,他就再沒法推行他的政策了。
這樣,自由貿易的社會結構一直持續到1807年。1807年時,英國和法國在歐洲大陸交戰。法國當時是拿破侖統治啊,拿破侖橫掃歐洲大陸,然后要越過英吉利海峽,英國當時就很發慌啊。兩國就進行海戰,一海戰英國戰船吃緊,就跑到美國東海岸,要美國的船去參戰。美國何許人也啊?美國人熱愛自由,熱愛獨立,熱愛和平。剛剛獨立不久,你就讓我去當炮灰?不干!不干能行嗎?美國的商船沒槍沒炮,英國的船有槍有炮。一炮就把打中了美國商船切薩皮克號。美國舉國上下群情激憤。當時美國政治家不成熟。如果政治家成熟,那就會勸說國民,打了就打了吧,誰讓咱們落后的呢?美國離不開英國的市場,也離不開英國的工業品。韜光養晦吧。可是當時美國的政治家不成熟。杰斐遜總統想,英國人夠壞的,怎么辦?我們得制止他。這樣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禁運。英國人要是離開了美國的小麥和棉花,他們的機器就得停轉,他們的餐桌上就沒有面包。我看你怎么活!趕緊來給我道歉吧!然后,國會決議,下令對英國實施禁運。
禁運之后,美國的小麥、棉花當然出不去了,英國的機器是不是開不動了呢?英國沒有了美國的棉花,馬上轉用埃及的棉花;沒有了美國的小麥,轉用土耳其的小麥。世界上無數國家都可以生產農產品,而且還在相互競爭,競相壓價;而工業品,當時還只有英國能夠生產。結果呢?美國的棉花、小麥爛在地里,波士頓、紐約兩個主要港口的船舶,百分之八九十就停在那里。銀行家收不回款,被擠兌倒閉。整個美國的國民經濟崩潰。美國國會大廈前,群眾天天扛著牌子游行,要求解除禁運。當時美國的政治家不知哪來的一股邪勁,他居然給頂住了,居然頂了一年多。這一年多,美國人民飽償閉關鎖國的痛苦。禁運,不就是閉關鎖國嗎?唯一的好處是,當年美國北部的工業以200%的速度增長。這個速度是超過我們大躍進的速度,1959年的增長率是159%。為什么有這么快的速度?你想,因為英國的紡織品沒了,鐵鍋、鐵鏟、鋤頭沒了,這些東西全都變得價格非常昂貴了。價格變得昂貴,利潤就很高。棉花小麥爛在地里,原料價格就很低。這樣,一來一去,搞工業突然間變得非常賺錢。賺到的錢又馬上擴大再生產,讓它變成更多的商品。這樣,美國工業的發展速度就非常快。一旦你需要更多的鋤頭,更多的鐮刀,就需要更多的煉鐵廠,就需要更多的開礦工人,一整套的連鎖反應就都起來了。大家要注意,當時設備的投資就規模很小,周期很短,只需要一二個月就能見效,不象現在的設備和廠房投資需要三五年才能見效。這樣,就跟滾雪球一樣,發展得特別快。但是畢竟人是要吃飯的,人是要穿衣的,然后也要炒菜。所以禁運期間,生活上確實是艱難了一段時間。最后挺了一年多,大家說胳膊拗不過大腿啊,咱還是自由貿易吧,所以又開始自由貿易。英國貨物一到美國的東海岸,馬上美國的工廠就不冒煙了。好在到1812年,就是過了四年,美國和英國又打仗了。這一打仗打了3年,這回打的比較長,為的是爭奪加拿大的土地。戰爭產生了類似禁運的效果。我為了在戰爭中獲勝怎么辦?我要截斷你的物質供應,你也要截斷我的物質供應,雙方封鎖海岸線,這樣就造成類似禁運的效果。這給美國工業第二個成長的機會。到了1816年,美國的工業就得到了第一個貿易保護的關稅法案,平均關稅率25%。其實,當然美國還有一個天然關稅率,是由大西洋運輸的高昂運輸成本自動征收的。我們知道,今天跨越大西洋的交通運輸成本很低,集裝箱、萬噸輪,極大地降低了遠洋運輸的成本。但是當年在大西洋上航行的是木帆風船,船又小、速度又慢,還靠天吃飯,東風來了美國船起錨,西風來了英國船起錨,而且航行的風險很高。我記得有一本法國人寫的《資本主義史》,里面談到從哥倫布登上新大陸至1800年,共有4800萬非洲人被當作黑奴裝上運奴船,但只有1200萬到達美洲,也就是說,運輸一個非洲人需要死三個非洲人。雖然這其中有許多是死于船上的惡劣的食宿條件和瘟疫,但也有一部分是葬身于大西洋的風暴。這樣,法定關稅加天然關稅,美國產品得到的實際保護關稅可能要高于40%。
即使如此,還不足以完全保護美國工業,只能說部分工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護。那些工業得到了保護呢?紡織業得到了保護,但是鋼鐵業繼續依靠進口。到1820年代,美國的鋼鐵產量仍舊不如1776年以前,就是獨立戰爭以前。為什么呢?確實當時美國跟英國的技術水平差距還是比較大的。英國號稱世界工場,其鋼鐵,機床,金屬制品,毛紡織品,都在歐美兩洲,沒有競爭對手。
但是,在兩道關稅的保護下,美國的工業集團還是逐漸形成,成為國內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此后,北方的工業集團與南方的農業集團相互就國內的貿易政策展開辯論。北方當然要求保護,關稅越高越好,而南方則要求關稅越低越好。南方的農場主嚷嚷,憑什么讓我們的棉花、小麥、煙草、靛藍賣不出好價錢來?如果我跟英國人交換,我一斤棉花比如說能換它1匹布,如果我跟北方佬交換,那我的一斤棉花只能換比如說半匹布。憑什么讓我受損失讓你北方佬得好處?這場較量后來就轉變為蓄奴州與非蓄奴州之戰。我們知道,要通過新的關稅法案需要美國參議院作決定,眾議院提交還不算。參議院是每個州兩個代表,兩個參議員。所以要害是新增加的州是蓄奴州還是非蓄奴州。如果新增州是蓄奴州,則是農場主占優勢的州,主張自由貿易的州;如果新增州是非蓄奴州,那么它就有可能成為擁護北方工業集團的州。到1850年代,一個中間集團倒戈,導致形勢有利于北方。中間集團是誰呢?就是以道格拉斯為代表的進出口商和金融家。金融家過去老給農場主貸款,后來給工廠的貸款增加了,收益還更加可觀。進出口商以前是靠運美國的農業品出口賺錢,運英國的工業品進品賺錢,后來他們漸漸的發現,將美國的工業品運到中國,到土耳其也可以賺錢。更何況,中間集團發現,工業的后勁足,利潤高,站在北方集團這一邊更有前景。于是,這個中間集團倒戈。中間集團的倒戈造成南部農場主集團的力量嚴重被削弱。
這個時候南方感覺到貿易保護勢在必行。怎么辦?退出,不跟你玩了,我自己玩。南方說我們自己成立國家。你們北方歸你北方,我們南方歸南方。這樣是不是可以呢?似乎也可以,但是北方不干。你想,如果北方失去南方,它就要跟英國爭奪原材料,英國可以用比較高的價格收購原材料,這個北方就沒有這個優勢。第二,英國的工業品有價廉物美的優勢,可以銷到南方,那么北方工業就失去了市場,失去了市場怎么發展?所以北方覺得這一仗是非打不可。這樣,就打響了美國的南北戰爭。南北戰爭一結束,美國的關稅迅速提高到百分之六七十,然后,大家知道迎來了美國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從1867年到1890年,這個短短二十六年時間,美國躍升為世界第一工業強國。
所以,南北戰爭其實是一場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的戰爭。我發現,流行的美國史有很大問題。我們經常認為,美國的南北戰爭是一場解放奴隸和保護奴隸的戰爭。實際上,你要知道,北方工業家也是尊重產權的。這奴隸是南方農場主的私有財產,你要把奴隸解放了,就是剝奪了人家的私有財產,就會威脅到北方工業家的自身利益。所以,實際上北方并不是要剝奪農場主的私有財產,并不是要解放奴隸。但是,北方與南方一打仗,北方根本打不過南方。南方其實人數還少,但是南方人特別英勇善戰。為什么呢?南方是保衛自己家園啊,要獨立要自由啊。北方是做生意的地方。做生意的人都特別惜命。南方則有封建時代的強烈榮譽感,不惜命。最后,林肯被逼急了,想出了一個絕招:那么辦吧,你南方哪一個州要是倒向北方,我就是允許這個州保存奴隸制,允許你繼續蓄奴。如果南方哪個州不投降,我就馬上宣布解放你的奴隸。這等于讓南方集團內部分裂。南方那些繼續作戰的州,在前線黑人士兵倒戈,在后方奴隸紛紛逃亡,消極怠工,甚至放火燒毀糧庫。這樣,南北雙方的力量對比驟然扭轉。
所以,南北戰爭實際上是為了爭奪貿易保護權的戰爭。到1890年,盡管美國當時已是世界第一強國,美國的關稅卻達到70%。此后美國的關稅有所下降,但是一直比較高,這個態勢一直要持續到二戰結束。所以,美國實際上是靠貿易保護發展起來的。
我們還可以看到,德國也是靠貿易保護發展起來的。德國發展的轉折點是1871年,德國在普法戰爭中獲勝。然后法國內亂,巴黎公社起義。法國鎮壓不了巴黎公社,怎么辦?就邀請德國來鎮壓。事成之后,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割讓給德國,又給德國支付巨額賠款和戰費。德國得到了阿爾薩斯、洛林作為鋼鐵和煤炭工業基地,用法國的巨額賠款去發展德國的重工業、鐵路與交通。結果,從1871年到1914年短短的43年時間里,德國就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強國。普魯士的容克地主曾經主張自由貿易,就像美國的地主主張自由貿易一樣,后來發現在自由貿易規則下,德國的農產品競爭不過波蘭、匈牙利、捷克,最后德國的地主也主張貿易保護,結果是德國的工業家和地主一起主張貿易保護,德國就這樣發展起來了。
你們再仔細看日本。日本明治維新后,大量地派留學生到西方學習西方的技術,引進西方的技術和管理模式,但并沒有開放國內市場,實行自由貿易。日本的原材料要從世界各國進口,產品要銷售到世界市場上去,是一個典型的以貿易立國的國家。這個情況到今天還是如此。但是,日本國內的市場卻非常封閉,外國產品進不去。這意味著,日本實際上是以貿易保護立國,而不是靠自由貿易立國。時至今日,美國人仍然覺得日本的市場特別難進。轎車,明明美國通過各種努力,包括用類似傾銷的手法去銷售,但是日本人就是不認美國的轎車。同時,日本車大量銷往美國。所以實際上美國對日本是很頭疼的。日本就是這樣一個靠貿易保護起家和發展壯大的國家。在日本崛起過程中也打了一仗。德國的崛起讓法國成為歐洲的病夫,日本的崛起讓中國成亞洲的病夫。靠的是什么?1894年的甲午海戰。甲午海戰打完,中國實際賠款四萬萬兩白銀。本來條約上的賠款額是二萬萬兩白銀,但是分期付款,結果就成了四萬萬兩。這四萬萬兩白銀輸入到日本,就成了日本發展軍工、紡織、鐵路、機械業的原始積累。中國則失去了這筆資金,越來越弱。所以甲午海戰是中日兩國命運轉折的關鍵點。
事實上,甚至英國都是靠貿易保護起家的。在十八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英國的工業都還比較弱小,特別是競爭不過來自印度的棉布,來自中國的絲綢,造成金銀大量流失。為此,英國采取重商主義措施,即早期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禁止本國羊毛出口,禁止印度棉布輸入,人為地提高紡織工業的利潤率,起動了產業革命,成為世界工業強國。但一旦強大起來了,為了讓英國貨大量輸出到世界各國市場,英國又開始倡導自由貿易。可見,是貿易保護,而不是自由貿易,是國家從弱小到強大的不二法門,而自由貿易則是強國摧毀弱國發展潛力的戰略武器。
今天,在缺乏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卻流行著自由貿易理論,這正是中國的危險所在啊。
問:以上你從歷史事實的角度談了貿易保護的好處。你能不能給出一種邏輯解釋呢?
答:完全可以。我們可以從歷史事實中概括出這樣一種邏輯解釋。
假設當年英國不欺辱美國,美國一直搞自由貿易,和平發展,是什么前景?我們可以看美國的后院,拉丁美洲。拉丁美洲有若干個地區性大國,巴西,它國土面積與美國接近,阿根廷,國土面積也很大而土壤很肥沃。南美洲的這些國家,都是自由貿易的國家。南美洲的土地肥沃,與英國交換工業品,雙方利益都最大化。但是,經過兩百年之后,我們會發現拉丁美洲現在屬于第三世界,美國屬于第一世界。為什么一個雙贏的游戲最后會變成一方贏一方輸呢?要害就在于這個平等貿易背后,貿易雙方的力量是不平等的。
比如說,大家知道,紡織品工業的技術提高很快。1800年的時候,英國一個人一天可以織1匹布,可以換巴西的100斤葡萄;到了1820年的時候,英國一個人一天可以織10匹布,可以換1000斤葡萄;到了1840年的時候,英國一個人一天可以織100匹布,可以換10000斤葡萄。就算葡萄和布的交換比例一直保持不變,但工業技術進展很快,而葡萄種植技術則進緩慢,結果,40年過去了,英國只需要0.01個人一天的勞動就可以換巴西1個人一天的勞動。這樣,英國就成了富國,而巴西成了窮國。
更進一步你會發現,這個自由貿易就是自由競爭。農產品誰都能生產,自由競爭,價格不斷下降;工業品相對壟斷,只有具有技術的企業和國家能夠生產,壟斷程度提高速度遠遠快于農業,結果價格不斷上升。本來100斤葡萄可以換一匹布,現在需要1000斤葡萄換一匹布。這樣,巴西就吃了第二道虧。
這是一個要害的邏輯推理。這個邏輯推理與我們熟悉的李嘉圖的推理有非常大的差別。因為他們這個邏輯推理叫做靜態邏輯推理,我講的這個叫動態邏輯推理。靜態來看,雙方在自由貿易中都是獲利,動態來看一方吃虧一方賺錢。更加戲劇性一些,我可以演繹一下楊白勞與黃世仁的交易模型。春天的時候,楊白勞家里揭不開鍋了,向黃世仁家里去借一石糧食,楊白勞答應,到了秋天我還你兩石。這是一個平等、自愿的自由交易吧?楊白勞主動向黃世仁提出要借糧食,黃世仁還不愿意借呢,楊白勞又主動說,到秋天我還你兩石,而且簽了字畫了押,得到了法律保障。這當然是雙贏。你看黃世仁秋天能夠得到兩石糧食,他贏了吧?楊白勞現在能活下去,他也贏了啊!要是沒人借給你糧食呢?你不就馬上就得死嗎?你說秋天還不起,那你秋天死,總比春天死好一點。這個“春天死還是秋天死”的模型就叫做動態模型。春天大家雙贏,實際上雙贏中,楊白勞與黃世仁力量不對稱,黃世仁力量強,楊白勞力量弱,所以黃世仁可以要求借一石還二石。這多出來的一石并不是金錢的時間效應,也是不風險收益,而是力量強弱對比。如果是縣太爺向黃世仁借一石米呢?很可能就不需要還二石,甚至干脆把借一這一石當送得了。因為縣太爺有政治力量,黃世仁需要縣太爺的印把子幫助,雙方力量對比是縣太爺強。
所以,每一筆交易從靜態來看,是雙贏。從動態來看是一輸一贏。誰輸誰贏?就是那強者贏弱者輸。這里就出來一個概念就叫弱肉強食。你不是弱嗎?所以你東西要被我拿走。我不是強嗎?所以,我還要拿更多東西。這就叫馬太效應。這是圣經里講的道理。
可見,自由貿易等同于弱肉強食,而貿易保護等于同弱者的自我保護。你想搞自由貿易嗎?先問問你自己是強者還是弱者。學生為什么要時間在學校學習?是要提高自身,使自己在市場競爭中能有一個強者的地位,這就是一種貿易保護措施。如果信奉自由貿易理論,那么小學畢業就可以去打工,你有體力的比較優勢,而別人有腦力的比較優勢,你和老板一合作,雙方利益就最大化了。你是這么考慮問題的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