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獲批建設自貿區之后,自貿區就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作為全國首個實行分線通關模式的戰略平臺,橫琴因其特殊的區位優勢也一直被認為是建設自貿區的熱門地區之一。日前,據媒體報道,廣東已確定南沙、前海、橫琴三地聯合申報粵港澳自由貿易區,再度引發社會對橫琴建設自貿區的猜想。
橫琴目前正緊抓橫琴大橋二線通道建設。
記者經過多方采訪了解到,目前廣東各級政府官方均未明確提出過“海沙琴”共同申報自貿區,橫琴也從未對外透露過在申報自貿區,但省相關部門確實在進行建設粵港澳自貿區的前期調研,作為粵港澳合作三大戰略平臺的“海沙琴”也有望成為建設這一自貿區的最佳載體。
官方未明確表態,學界和企業界則對此寄予厚望。多名專家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海沙琴”聯建粵港澳自貿區擁有很好的基礎和優勢,尤其是近期簽署的內地與港澳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補充協議十賦予廣東15項先行先試權,為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再添政策優勢,也為三地聯建自貿區打下更好的基礎。
粵再獲CEPA15項政策粵港澳自貿區成關注焦點
日前,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在香港簽署《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簡稱CEPA)補充協議十,本次補充協議中,廣東再獲15項先行先試,主要集中在金融、法律、檢測認證、通訊等服務貿易領域。
據介紹,新增15項優惠政策在廣東先行先試,開放程度和空間之大為歷年之最,反映了國家支持廣東進一步加快服務貿易開放步伐、探索率先基本實現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工作力度更大。
按照廣東省政府提出的目標,到2014年要率先基本實現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此次新增的15項優惠政策使廣東離這一目標更近一步。
更重要的是,廣東的先行先試政策進一步提高了建設粵港澳自貿區的可能性,吸引了各界的關注。據南方日報此前報道,省港澳辦主任廖京山介紹,今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省港澳辦已會同省有關部門,積極開展建設粵港澳自由貿易園區調研,研究推動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三大平臺率先對港澳服務業先行先試等,取得積極成效。
實際上,在上海獲批建設自貿區后,港澳企業代表對粵港澳自貿區也十分期待。在8月28日舉行的“世界華商500強廣東(廣州)圓桌會”,霍英東集團行政總裁霍震寰就表示,香港和澳門應該抓住歷史機遇,與南沙、前海、橫琴三大平臺通力合作,建設以廣州市為中心的自貿區,吸引產業、貿易資源集中。(詳見:廣東自貿區初步方案已確定 聯合南沙前海橫琴)
[附1]:各界爭議上海自由貿易區
位于上海東部的洋山保稅港區、外高橋保稅區和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面積僅有28平方公里,相當于上海市面積的1/226。這片土地或將成為撬動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支點。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2張)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包括:
1、在上海自貿區先行先試人民幣資本項目下開放,并逐步實現可自由兌換等金融創新;
2、未來企業法人可在上海自貿區內完成人民幣自由兌換,個人則暫不施行;
3、上海自貿區也很可能采取分步驟推進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的方式,比如先行推動境內資本的境外投資和境外融資;
4、上海自貿區在中國加入泛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談判中也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并有望成為中國加入TPP的首個對外開放窗口。(詳見:上海自貿區)
總理力排眾議建立上海自貿區
2013-07-17 鳳凰網財經
據報道,此前曾有金融監管部門反對上海建立自由貿易區計劃,但李克強力排眾議,終令計劃獲批,此事說明新領導層決心推動拖延已久的經濟改革。
今年3月下旬,李克強就任總理后首次出京考察即前往上海。另一政府消息人士透露,行程完結后,李克強向上海方面透露了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想法。令人有些意外的是,上海市并未過多游說中央,自由貿易區之所以獲批,主要在與李克強赴上海訪問有關。
據悉,不到兩個月,國務院就推出一份涵蓋21項措施的初步建議書,但其中細節并未正式對外公開。消息人士稱,相關措施包括在上海自由貿易區內簡化外國銀行設立子公司或成立合資公司的程序,以及允許外國商品交易所建立自己的期貨交割倉庫。
據消息人士透露,中國證監會認為,允許外國商品交易所在中國設立期貨交割倉庫的條件并未成熟。
此外國務院還建議,應允許符合資本要求,并在自由貿易區開辦業務的國內銀行為客戶提供境外銀行服務。據消息稱,中國銀監會在反饋報告中表示不同意該建議,但稱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已試行境外銀行業務,可以成為例外。
李克強7月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原則通過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會議強調,在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順應全球經貿發展新趨勢,更加積極主動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
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正與29個國家和地區建設16個自貿區。除中國-冰島自貿協定已經簽署但并未正式實施之外,已經簽署并實施的共有10個自貿協定,貿易額涵蓋中國外貿總額的24%,正在商建的自貿區有5個。隨著天津、深圳、廈門等多個城市的加入,自貿區有望成為經濟結構轉型中的“關鍵先生”。(詳見:總理力排眾議建立上海自貿區)
上海自貿區金融開放尺度存爭議
2013年07月15日 17:24 來源:財新網
【財新網】(記者 王曉慶)金融領域的開放是已獲批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下稱上海自貿區)試點中外界關注的焦點。財新記者獲悉,在上海自貿區方案征求意見階段,包括財政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在內的多個部委,對一些具體開放舉措的尺度仍有所保留。
以期貨交易市場的商品期貨交割倉庫為例,包括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在內的多家機構,一直致力于在中國內地設立交割倉庫。不過,在上海自貿區是否可以設立境內首個交割倉庫的問題,在方案商榷階段有所反復,證監會認為目前還不具備境外期貨交易所在我國境內設立交割倉庫的條件,曾建議取消這項內容。
財新記者獲得的信息顯示,上海堅持認為試驗區建立交割倉庫將極大程度地替代韓國釜山和新加坡LME倉庫的作用,降低國內企業的交易成本。方案申請者認為,即便在試驗區內設立交割倉庫,但是實際交易發生在境外,并不會對國內期貨交易所的交易、交割、定價產生影響,也不會對國內金融市場穩定產生不利作用。
此外,融資租賃業是否納入出口退稅試點,財政部和稅務總局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建議延后考慮。就此,上海方面認為融資租賃業在上海有較好的發展基礎,各類融資租賃企業有較強的政策訴求,推出優惠政策,將推動該行業的發展。方案仍建議對區內注冊的各類融資租賃公司及項目子公司,實施融資租賃貨物出口退稅的試點政策,也建議融資租賃公司在試驗區內設立的單機、單船子公司不設最低注冊資本限制,建議允許融資租賃公司兼營與主營業務有關的商業保理業務。
“中資銀行從事離岸業務”“設立外資醫療保險機構”等內容,也都是相關部委與方案申請方的分歧點。后者稱將堅持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爭取金融領域的開放度。
而在此次方案獲批前,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和利率市場化,是外界對上海自貿區試點中最為期待的金融改革內容。在財新記者獲悉的方案中,明確表示將在區域內實現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金融機構資產方價格實行市場化定價。
但目前的方案沒有對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做更為細化的表述,僅表示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可在區域內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行先行先試;在人民幣跨境使用方面先行先試;探索面向國際的外匯管理改革試點,建立與自貿區相適應的外匯管理體制。
此外,試點中還建議,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設立外資銀行,以及民營資本與外資金融機構共同設立中外合資銀行。在條件具備時,適時在試驗區內試點設立有限牌照銀行。試驗區對國內商業銀行離岸業務探索風險管理和制度完善也進行嘗試,建議允許區內符合條件的中資銀行從事離岸業務。
根據方案,配套的稅收政策將出臺。注冊在試驗區內符合條件的專業從事境外股權投資的項目公司,參照技術先進性服務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區內符合條件的公司從事離岸業務收入,也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這一稅率標準,與深圳前海相當。
微博網友評論
- 中華網絡紅軍:那我們該怎么辦?@宋陽標記者 @風晚蟬鳴 @南開艾躍進 @我思澤東@美包公 @夢遺唐朝 @媣稥 @卡特琳娜katalina @司馬南 //@大眾老虎: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明白的人太少,愛國網友對這個問題的重視程度不夠,對金融自殺形不成起碼的輿論制約。還是先得多呼吁。 (今天 15:42)
- cleardoor:中日韓自貿協定就是當年大東亞共榮圈的翻版,我們不能讓他們肆無忌憚地出賣國家、民族的利益,讓他們把自貿區建在釣魚島上去吧。我們不稀罕你們會放洋屁,亂搞男女、夫妻關系。 (7月17日 21:08)
- 中華網絡紅軍:你見過老鼠屎會自己去死的?能夠惡心到你,就是老鼠屎的勝利!我的存在若能讓吃人的人不舒服,那么就是我的勝利!//@LEO的錦衣與夜行者:趕快去死吧,中國不需要被你這種老鼠屎 //@中華網絡紅軍:看了老虎的這些微博連死的心都有了!太慘了!仿佛看到中國在向鴉片戰爭時迅速墜落! (7月17日 20:44)
- LEO的錦衣與夜行者:回復@中華網絡紅軍:趕快去死吧,中國不需要被你這種老鼠屎 (7月17日 20:31)
- 管視野:真這樣? (7月17日 18:36)
- 中華網絡紅軍:看了老虎的這些微博連死的心都有了!太慘了!仿佛看到中國在向鴉片戰爭時的中國迅速墜落! (7月17日 17:05)
- 醒醒吧人民:轉發微博 (7月17日 17:05)
- 侯伯東:割自己的肉那不是要了親命嗎 (7月15日 18:05)
- 首席億哥:放權如割肉! (7月15日 18:04)
學者評價上海自貿區
余云輝:資本項目自由化將是擊倒中國經濟的最后重拳(摘取)
如果脫離中國面臨的嚴峻的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環境,繼續盲目地推進金融“洋躍進”,那么,可以看到,資本項目自由化將是擊倒中國經濟的最后重拳。
目前,人民幣國際化依然缺乏自主創新的產業基礎、依然缺乏引導人民幣走向世界的全球金融網絡、依然缺乏為人民幣國際化保駕護航的全球軍事力量。一國貨幣的國際化不僅僅是一個貨幣使用本身的問題,而是一個經濟、政治、外交和軍事問題。簡單地說,貨幣到哪里,利益就到哪里,產業競爭力和軍事威懾力就應該輻射到哪里。一個被跨國資本主導著國內主要產業部門的中國、一個大部分本土產業資本還缺乏國內競爭力更談不上全球競爭力的中國、一個匯率走勢由美國政府和議會調控的中國、一個貨幣發行量被美聯儲間接操縱的中國,一個金融網絡還沒有像毛細血管一樣布滿全球的中國,一個軍事投射能力還守護不住南海石油資源的中國、一個主流經濟專家沒有獨立思維能力、拿著外國機構的經費或跟著好大喜功的領導瞎起哄的中國,它的貨幣難道可以啟動所謂的國際化嗎?既然人民幣不具備國際化的基礎條件,那么,那些拿著人民幣國際化這個“畫餅”來誘導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國內外機構和個人,其目的是什么?這就是值得警惕的地方。
如果現階段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都不需要資本項目自由兌換,那么究竟是哪些經濟力量和政治力量需要中國徹底開放資本項目呢?答案是:國際資本及其背后的政治集團。
資本的特性在于運動,國際資本的特性在于跨國運動,在于通過跨國運動制造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的實體經濟波動、資本市場波動和匯率利率波動來完成全球財富向資本強勢國家集中。國際壟斷資本的本質是謀求全球經濟控制和政治控制。國際資本運動的結果是瓜分資源、掠奪財富并形成國家之間的兩極分化。這正是南美洲、東南亞、中東伊斯蘭世界對于美國和美元資本愛恨交加、恨大于愛的原因。資本沒有慈悲,資本需要波動、動亂甚至戰爭。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名言是:當巴黎街頭血流成河的時候,正是它們播種和收割的季節。(詳見:余云輝:資本項目自由化將是擊倒中國經濟的最后重拳)
黃衛東:貨幣自由兌換等于出賣經濟主權(摘取)
所謂貨幣自由兌換,就是兩種貨幣可相互不受限制的兌換。一般人肯定認為,這是兩個國家相互承諾,雙方的貨幣可以自由兌換。例如,人民幣和美元的自由兌換,不僅需要中國政府的同意,更需要美國政府的同意。如果只有中國政府的同意,那是單方面的自由兌換,就是美元能自由地兌換為人民幣,而人民幣是不能自由地兌換為美元的,因為中國政府手里只有有限的美元,甚至有時候會沒有美元,無法實現將人民幣自由兌換為美元。
目前我們還保持了一點貨幣主權和金融主權,沒有完全將其送給西方。雖然印錢的收益完全交給了西方,但是美國拿大量美元到中國換人民幣,進入國內市場,還要我們同意。如果放開行政控制,搞資本項開放,就等于最后一點貨幣主權也送給美國和西方了。將我們的貨幣主權和經濟主權交給美國,將我們看成是其霸權的最大障礙和戰略敵人,這必然導致中國經濟崩潰。(詳見:黃衛東:貨幣自由兌換等于出賣經濟主權)
張庭賓:當前條件人民幣國際化是“飛蛾撲火” (摘取)
在當今以美國利益最大化,以美元為核心的全球貨幣體系中,中國加入這一體系無法獲得主動權,等于被迫服從這一體系的美元利益最大化的導向。而且迄今為止,無論主動或被動加入這一體系的新興市場國家,最后無一例外地吞下了金融危機的苦果。
誠然,在此甚囂塵上的輿論中,也不乏冷靜的聲音,如中國首屈一指的貨幣匯率專家余永定現在4月初在香港表示:鑒于全球經濟形勢多變,市場存在不確定性,國內經濟結構調整面臨挑戰,以及內地金融體系仍存在很多潛在風險,不鼓勵內地在2020年前將資本項目完全自由化,并認為很難訂立有關的具體時間表。(詳見:張庭賓:當前條件人民幣國際化是“飛蛾撲火”)
【附2】賈根良:對上海自貿區的反對者表示敬意和支持
原載賈根良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c334383f0101b6y4.html )本文略有刪改
賈根良按:據報道,上海自貿區的出籠曾遭到強有力的反對,但反對者被怒斥。筆者在此對反對者表示敬意和支持,這些反對者是實事求是的,是為國家利益著想的,他們對新自由主義急先鋒的教條主義的抵制值得欽佩。
上海自貿區的實質是摧毀中國經濟的金融自由化。地方政府紛紛申請自貿區是出于地方的局部利益,而這種局部利益卻是與國家利益相沖突的。這些地方政府的自貿區將使中國的未來就“象富蘭克林曾一度形容新澤西州的那句話一樣,‘是一只被鄰居們四面八方都鑿了孔的酒桶,桶里的酒都被他們吸光了’”(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323頁),中國地方政府的自貿區將使中國的財富從四面八方流向美國等發達國家。
有關地方政府利益損害國家利益的說明請見博文:《地方政府出于局部利益競相引進FDI是以嚴重損害國家整體利益為代價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c334383f0101b6y4.html)
地方政府出于局部利益競相引進FDI是以嚴重損害國家整體利益為代價的
筆者最近幾年來,一直在批判引進外國直接投資(FDI)的政策。筆者總是以珠江三角洲和蘇州為例說明,引進FDI的繁榮是以損害國家整體利益和其他省市地區的利益為嚴重代價的。所以這幾年我總是說,對于地方政府官員來說,你要GDP高速增長并因此步步高升嗎?那么,你就引進外資:如果你要毀掉中國經濟嗎?那么,你也要引進外資。為什么是這樣呢?筆者在大約2012年1月撰寫的一篇文章中未發表的部分對此做了說明。
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以珠江三角洲模式為代表的我國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嚴重弊端得到了充分的暴露,筆者在多篇論文中曾對此進行過討論,但由于篇幅所限,這里只能簡述筆者的部分觀點。
首先,依靠外資、外貿和加工貿易加入到跨國公司主宰的全球價值鏈不僅使我國喪失了產品定價權,而且我國企業也長期被壓制在價值鏈低端。許多學者和政府官員寄希望于我國為之配套的民營企業將來能夠沿著跨國公司價值鏈實現產業升級,但迄今為止,各國歷史上在這方面還沒有一個成功的例子。許多地方政府變“引資”為“選資”,引進外資的價值鏈高端和研發中心,殊不知這就更為跨國公司控制中國產業價值鏈高端提供了有力機會,民營企業的升級更加無望,因此,自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大量民營企業紛紛倒閉,或者依靠對國內非外貿企業很不公平的出口退稅在低利潤、低工資的價值鏈低端勉強生存。
其次,各級地方政府為了引進外資,不惜采取各種“競次”措施(如壓低工人工資、稅收優惠、低的環保要求和零地價,等等)為外資提供超國民待遇,這不僅是對民營企業極大的不公正,而且沿海地區引進外資和出口導向型的經濟也是以犧牲我國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為代價的。我們可以通過舉例說明這個問題:假如沿海地區某市引進外資和出口創匯各1000億美元,它就必須兌換成人民幣比方說1.4萬億元(按照1美元兌換7元人民幣的匯率)才能在國內使用,如果我國貨幣發行總量不變,這就相當于從全國其他地區吸走了1.4萬億元人民幣,這說明沿海地區某市增加了1.4萬億投資,別的地區無疑就將減少1.4萬億元的投資,這些地區沒有資金,將如何發展?因此,為了發展,全國各地不得不競相引進外資,因為這是獲取投資優惠和信貸資金的基本途徑,這是我國引進外資向內地大幅度蔓延的重要原因。因此,沿海地區的“兩頭在外、大進大出”戰略實際上是一種犧牲其他地區經濟發展的資源配置機制:沿海地區吸引的外資和出口創匯越多,從我國內地吸走的資金和資源就越多,內地的經濟發展就越緩慢、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停滯不前。[1]
最后,因為引進外資而繁榮的地區不僅是造成其他不能引進或很少能夠引進外資的地區經濟停滯的重要原因,而且它也是以嚴重損害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為代價的,這就是我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已經成為美元霸權的最大犧牲品。自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來,由于美國的軍事、經濟和地緣政治霸權的支配作用,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并沒有改變,但美元霸權徹底顛覆了自英國重商主義以來出口導向型經濟的性質:美國印刷不被任何實物支撐、只由美國軍事力量支持的美元紙幣,而世界其他國家生產美元紙幣可以購買的產品。按照美元霸權的邏輯,只有在其他國家通過出口導向型經濟對美國貿易存在著持續出超的情況下,美國才能通過印刷美元紙幣,不勞而獲地坐享別國的勞動成果。在這種情況下,沿海地區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出口越多,積累的美元儲備也就越多,被剝削和被掠奪的程度就越嚴重。
自20世紀 90年代末以來,我國實際上已經成為美元體系的主要支撐國:截至2011年6月底,我國的外匯儲備達到31975億美元,占全球外匯儲備三分之一。我國外匯儲備的激增和購買美債犧牲了我國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和農業補貼等方面所急需的資金。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面臨著潛在的危機,中國社保基金2010年余額僅8566億元人民幣,養老金的空賬規模目前高達1.3萬億元人民幣。但是在這種情況下,2010年我國出口退稅就達7000億元人民幣,接近于中國社保基金2010年余額。到目前為止,我國借給美國社保和住房等福利資金高達約2萬億美元(按歷史平均價格計算大約為14萬億人民幣),換言之,美國這個富裕國家的國民每個人平均借中國人4.5萬元人民幣,這就產生了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奇怪現象:我國有錢借給外國,但卻無錢給國民發放養老金和增加教育經費。[2]
自2004年以來,我國外匯儲備的激增和購買美債已經成為中國經濟中正在迅速擴散的癌細胞,它不僅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而且由于我國貨幣主權的部分喪失,導致外資企業在我國大肆擴張,而我國民營企業卻陷入絕境,這是2011年高利貸在我國盛行和溫州發生中國版“次貸”危機的重要根源。更為嚴重的是,美元霸權迫使我國巨額的美元外匯儲備購買了大量美國從不打算償還的美國國債,然后,美國再運用向我國等國家發行的美國國債等籌集到的資金,不僅支持美國人的過度消費,支持顛覆中國政府的活動,而且也為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大肆收購我國企業并進而控制我國產業特別是高端產業提供融資。對于我國經濟發展來說,這種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模式無疑是自殺性的。[3]
正是我國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所面臨的嚴重危機促使黨中央近幾年來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擴大內需的戰略。這幾年來,胡錦濤總書記在談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時,曾多次提到我國抵御外部經濟沖擊風險的能力大幅度下降,原因就在于這種過度融入世界經濟的外向型經濟。2001年,我國外貿依存度為38.5%,2006年達到64.9%,在擴大內需政策的大力推動下,2010年外貿依存度仍然高達51.0%,這遠高于美國等發達國家平均34%左右的外貿依存度。特別是隨著2011年歐債危機的全面爆發,世界經濟衰退長期化的前景已經明朗,21世紀10年代將墜入可能比21世紀30年代更為嚴重的世界經濟大蕭條,我國外需市場的萎縮將越來越嚴重,如果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不能從根本上被拋棄,中國經濟將面臨嚴重的危機。可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2011年底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在不久的將來,擯棄依賴外資的依附思想,牢牢依靠我國民營經濟和國有企業的“國民共進”的混合經濟發展模式將會成為一種新的共識。
[1]賈根良:《國際大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的致命弊端》,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年第6期。
[2]賈根良:《外儲問題的根本在于外資和美債》,中國經濟周刊,2011年38期。
[3]賈根良:《評佩蕾斯的技術革命、金融危機與制度大轉型》,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9年第2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