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報訊(記者 鄒樂) 不僅是國產乳制品不讓人放心,進口乳制品也常出問題。近日,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2013年5月、6月進境不合格食品名錄顯示,來自新西蘭、法國、德國等多地的乳制品發現質量問題被銷毀或退貨。其中,三批次近百噸奶粉亞硝酸鹽超標。
國家質檢總局表示,上述不合格食品均是入境口岸檢驗檢疫機構實施檢驗檢疫時發現的,均已依法做退貨、銷毀或改作他用處理,未在國內市場銷售。
不合格食品名錄顯示,三批次進口奶粉亞硝酸鹽超標,涉及數量巨大。包括蘇州市佳禾食品工業有限公司從法國進口的50噸脫脂奶粉,上海良昊置業發展有限公司從新西蘭進口的28噸全脂奶粉,上海英聯食品飲料有限公司從新西蘭進口的14噸全脂奶粉。目前,這些奶粉已做退貨處理。
另外還有多批次乳制品因不同原因出現在問題食品名錄中。從新西蘭進口的田園無乳糖牛奶,微生物污染被銷毀;從德國進口的妙卡力士風味發酵乳(含黃桃果粒),違規使用化學物質姜黃素被銷毀;從捷克進口的乳清粉,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被退貨;從荷蘭進口的初生嬰兒配方奶粉1段,月桂酸和肉豆蔻酸總量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被退貨;從新西蘭進口的味惠思樂多種口味乳粉,標簽不合格被退貨。
■相關鏈接
一罐奶粉需過“五關”
今年5月1日起,《進出口乳品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正式實施,乳品進口面臨更嚴格的準入門檻。記者從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獲悉,新規實施后,一罐奶粉需過“五關”后,才能來到消費者手中。
這“五關”包括:單證審核關、現場查驗關、標簽審查關、抽樣送檢關、實驗檢測關。北京國檢局朝陽辦事處副主任周玉峰說,以“一段”嬰兒奶粉為例,按照新規,必檢項目達到50項。“新規實施前,全項目檢測報告是抽檢,新規實施后,必須批批核審。”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我國對進口乳制品進一步強化管理,越來越多問題洋奶粉將被拒入境。
新華網:進口奶粉真的安全嗎?
新華網北京5月31日電 近日,新西蘭原裝進口的“紐貝貝”牌奶粉被指為“山寨貨”,只是委托新西蘭奶粉代工廠生產,不是真正的洋品牌。利用國人對洋奶粉品牌的信任,這些所謂的洋品牌撬開了中國家長的腰包。
如今多數中國消費者更愿意支付高價購買進口奶粉以求放心,而且似乎洋品牌價格高就令人放心。為了能買到原汁原味的進口奶粉,不少年輕父母挖空心思,用海外采購、網絡代購等方式在世界各地海淘奶粉。
進口奶粉就意味著質量好嗎?近年來洋品牌進口奶粉多次被曝光。據國家質檢總局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共檢出進口奶粉不合格72次,涉及842.7噸、貨值487.4萬美元產品;2012年全國共檢出不合格120次,涉及969.5噸、貨值575.6萬美元產品;2013年第一季度全國共檢出不合格13次,涉及56.1噸產品。進口奶粉的不合格原因中,前三位分別是標簽、外包裝不合格,占比近7成;鉀、鈉、鎂、硒等微量元素不合格,占比近1成;微生物、亞硝酸鹽超標、重金屬污染,占比近1成。進口奶粉還存在有污染物、蛋白質不合格、食品添加劑不合格等情況。
相關專家和協會提示:消費者要盡量選擇有信譽的商家和市場認知程度高的品牌產品,特別提醒對在國外不知名的洋品牌要格外小心。優質品牌產品也必須有可靠的渠道。
進口奶粉國內外價差超兩倍 被指牟取暴利
新聞晚報記者 張鈺蕓 報道
歐美市場零售價僅為10多歐元,在中國超市內的標價卻高達兩三百多元,洋奶粉的價格高企和跟風漲價盡管廣受詬病,但在中國消費者的追捧下卻始終我行我素。而在對國產奶粉行業不斷整頓的同時,國家發改委日前終于對多個奶粉品牌出手,展開反壟斷調查。業內人士認為,此次反壟斷調查將對洋奶粉企業產生警示作用,阻止其“無節制”的漲價。
多個洋奶粉品牌陷入調查
6月27日,合生元發布公告稱,全資附屬公司廣州合生元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目前正在接受國家發改委的調查。此次調查主要針對廣州合生元對其經銷商及終端零售商銷售產品的市場銷售價格進行管理,可能涉嫌違反《反壟斷法》第14條的規定。合生元并非唯一接受調查的奶粉品牌,多個進口奶粉品牌也在被調查之列。有媒體報道稱,除合生元外,五大進口奶粉品牌均在此次反壟斷調查的名單之中。
而國家發改委昨天表示,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對除合生元以外的其他幾家奶粉企業正在進行反壟斷調查。 “從已經調查取得的證據材料看,被調查的奶粉企業存在對經銷商和零售商的價格控制行為,排除和限制了市場競爭,涉嫌違反《反壟斷法》。 ”發改委方面表示,在調查中發現,這些企業在中國市場上銷售的奶粉價格偏高。下一步,反壟斷執法機構將進一步深入調查,依法進行處理,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和消費者合法權益。
其中多美滋公司承認,正在接受發改委的調查,“目前調查仍在進行當中,多美滋將積極配合,并在適當時候做出公布”。同時擁有惠氏和雀巢品牌的雀巢公司則表示,目前此事的調查在進行中,企業會積極配合。而美贊臣則認為,“此次并不是調查,發改委讓我們交資料,我們便上交資料了”。而截至今天上午記者發稿,雅培方面尚未對此做出回應。
洋奶粉高價之下包含暴利
公開資料顯示,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奶粉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大幅提升,從2008年前的30%上升到60%,在一線城市的占有率甚至高達70%。與此同時,其平均價格漲幅也已經超過了60%,同一款進口奶粉在國內外超市的價差甚至超過兩倍。
記者了解到,在美國、澳洲、新西蘭、德國等眾多中國媽媽親睞的代購國家,罐裝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市場零售價大多十幾歐元。但在中國超市里,不管是原裝進口還是在國內工廠生產或分裝,其售價基本在250元以上。
因此在業內人士看來,洋奶粉的高價和暴利是導致此次反壟斷調查的主要原因。“以900克的罐裝嬰幼兒配方奶粉為例,進口奶粉的到岸價基本在85元上下,國外終端零售價在125元左右,而同品牌、同包裝、同等數量的奶粉在中國市場的價格至少在250元以上。 ”乳業專家王丁棉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市場上超過500元的進口奶粉品牌有10來個。
高昂的價格必然包含暴利。王丁棉表示:“合生元盡管是國內公司,但銷售的原裝進口奶粉主打超高端市場。企業出廠價定在188元,但到了一級經銷商手里為278元,僅這一層的收益就有90元。經銷商經過三四層網絡向下銷售,超市賣場的零售價升至三四百元就很正常了。 ”
王丁棉認為,洋奶粉利用國內乳業的信用危機,近年來每年以15%的幅度提價,使得消費者的權益受到損害,更讓國內整個產業鏈因此岌岌可危。 “國產奶粉受到其強勢打壓,直接影響到養殖業,國產奶源沒有出處,讓奶農如何生存?可以說,終端市場價格的畸形打擊了整個產業鏈。 ”
國產奶粉能否受益不確定
今年政府部門接連出臺一系列措施,擬提升國內乳品行業集中度,參照藥品標準管理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環節,實行嬰幼兒奶粉專柜專區銷售,試行藥店專柜銷售,希望重振消費者對國產品牌的信心。
“此次反壟斷調查的力度和效果還有待觀察,但至少會對洋奶粉有一定的震懾力,達到警示效果。 ”王丁棉表示,今后洋奶粉的漲幅可能有所縮小,或者在市場營銷上對經銷商的控制有所減少。
不過,盡管近期政府的一系列動作都是對國內乳品企業和奶源企業的利好,有利于中國乳業的發展,但中投顧問分析師簡愛華還是擔心此次反壟斷調查會對國產奶粉企業產生不良后果。簡愛華認為,如果洋奶粉被迫降價,而國產奶粉品牌尚未重獲消費者的信心,國產奶粉因價格優勢獲得的生存空間將會受到進一步的擠壓。
對此,王丁棉建議靜觀后效。 “即使政府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提高國內乳業水準,但國產奶粉至少在未來三五年中,仍將處于洋奶粉的下風。但如果我們現在不出措施,不做工作,那么即使等上七八年也不一定能恢復。 ”他建議,國內乳業對食品安全的信息披露更加透明,以重拾消費者信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