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迅速落實著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承諾。
7月19日,央行宣布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在7月12日中美對話成果宣布之后僅僅7天,中方落實其承諾:“中方將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包括培育市場基準利率體系,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擴大市場主體的自主定價空間。”
此次利率市場化第二步的跨度相當大“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具體內容如下:1.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機構根據商業原則自主確定貸款利率水平。2.取消票據貼現利率管制,改變貼現利率在再貼現利率基礎上加點確定的方式,由金融機構自主確定。3.對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不再設立上限。4.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暫不作調整。
去年6月份,利率市場化邁出的第一步相對較小:存款利率可以上浮到基準利率的1.1,而貸款利率可以下浮到0.8。這使得當時商業銀行理論上的最大存貸差由原來的3.06%降低到1.473%。
此次第二步跨度更大,直接全面放開了貸款利率管制,即金融機構已經不存在剛性的貸款下線限制;取消票據貼現利率管制,同樣強化了貸款利率自由化,使得金融機構與客戶將進行徹底的貸款市場化博弈。
這對于商業銀行是重大利空,其從優質客戶身上獲得的貸款收益將大幅下降。眾所周知,中國銀行利潤豐厚,原本其中70%源于存貸差。現在取消了貸款利率限制,即意味著優質客戶的貸款議價能力大大提高,各家銀行在競爭之下,勢必大幅降低給優質客戶的貸款利率,這會讓好的企業,獲得更加廉價的資本。
對于優質客戶的損失,商業銀行勢必會“墻內損失墻外補”,對于那些經營風險較大、議價能力弱,又不得不貸款的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商業銀行難免會提高貸款利率,獲得較高的利潤,以彌補優質客戶的利潤損失,即會讓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更加惡化。
對于農村信用社不再設立貸款上限,這將對于農業和農民貸款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農業是中國人生存的生命線,目前中國的小農經濟下,農民的貸款議價能力很弱,而農民們一般情況下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去貸款的。加之農村金融競爭度不足,在相當廣闊的農村,農信社常常是當地的唯一信貸機構。這將使得普通農民的貸款利率大幅提高。
至于“個人住房貸款暫不調整”,則伏有懸念。因為住房貸款與中國最大的,也將是最后一個泡沫房地產密切相關。顯然,央行暫未放棄對這個泡沫的掌控權。
此次利率市場化尚差最后關鍵一步,即取消存款利率限制,目前仍是在基準利率上可以上浮10%。其實此前,一些銀行已經開始試行上浮20%,甚至更多。本人認為,以央行當今激進姿態,跨出這最后一步不需要太多時間。
如果跨出了“存款利率市場化”這最后一步,利率市場化徹底到位,那么在已經實施利率市場化的地區,1億元存款者的利息可以是100元存款者的10倍,即小老百姓的零碎錢,銀行能給你存很不錯了,給一點點利息已經夠意思了。
對于“第二步”的作用,央行稱:“為金融機構增加小微企業貸款留出更大的空間,提高小微企業的信貸可獲得性。”“從實際情況看,目前農村信用社實際貸款利率已極少觸及上限,放開貸款利率上限后,涉農貸款利率不會大幅提高。”這相當可能都是一廂情愿的因為利率市場化的本質是金融機構與客戶自由博弈,而小微企業和農民都是博弈能力最弱的,怎么可能還能獲益呢?這不符合起碼的常識。
更何況,在當今央行貨幣政策持續緊縮的情況下2013年4月社會融資總額為2.54萬億元,5月份驟降到1.19萬億元,6月份更下降到1.04萬億元。與此同時,熱錢加速外流,5月份流出190億美元,6月份據我們測算,可能高達590億美元。所謂大河有水小河滿,現在連銀行間市場資金都很緊張,6月20日一度隔夜拆借利率高達13.44%,就像連人的主動脈里血液都匱乏,更不要說能夠供給小微企業的毛細血管了。而毛細血管如果長期缺血,那么小微企業就將因長期缺血缺氧而壞死,中國難免出現經濟危機和就業危機。
本人并不反對利率市場化改革方向,但認為目前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條件和時機尚不成熟。
從市場主體看,目前中國金融機構仍以國有企業為主,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和競爭的充分性遠遠不足。國有金融機構的機制變能力遠遠不夠。利率市場化更可能出現同質化惡性降價競爭(對優質客戶),而缺乏創新性優化、快速適應新競爭環境的能力。
最需警惕的是,利率市場化與匯率市場化、資本項目自由化,其同步在經濟下行周期、貨幣緊縮周期,特別是熱錢大規模外流前夜推出,將會給國際資本,特別是投機熱錢,做空中國造成客觀條件,尤其是利率市場化的放大機制國債期貨的推出,將有可能極大地推高國債收益率,進而造成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危機和中小企業高不可攀的貸款利率。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