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學界,有一個關于美元是可自由兌換貨幣的說法。最近,筆者與國內幾位著名的金融專家討論了這個問題,他們都以不容置疑的態度告訴我,這是經濟學常識。一般看來,一種貨幣是可自由兌換貨幣的含義,是指在貨幣市場上,這種貨幣可以自由兌換為其他可自由兌換貨幣。目前國際貨幣市場上,美元,日元,英鎊,歐元、瑞士法郎、丹麥克朗、瑞典克朗、挪威克朗、港元、加拿大元、澳大利亞元、新西蘭元、新加坡元、韓元,泰銖等67個國家所使用的貨幣都是或曾經是可自由兌換的,而人民幣是不可自由兌換的。
在美國建立的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中,加入到這個體系,成為“可自由兌換的貨幣”,都要由發行貨幣的銀行承諾,自由兌換該銀行發行的貨幣與儲存的美元,從而可以自由地兌換為其他“可自由兌換貨幣”。我們知道,現在各種貨幣都是法幣,幾乎可以無限制地制造出來,因而大家可以拿著美元自由地兌換這些由貨幣發行機構承諾的貨幣了,反過來,我們拿著一種“可自由兌換貨幣”去換美元,恐怕就不能說是自由兌換了,因為一種貨幣兌換美元,不是發行美元的美聯儲銀行所承諾的,僅僅是該貨幣的發行銀行所承諾的,是由該種貨幣的發行銀行所儲備的美元數量所決定的。當發行銀行儲備的美元被換光以后,就無法兌現可自由兌換美元的承諾了,也就無法兌現為其他貨幣了。所以說,這種兌換機制,僅僅是美元可自由兌換為其他可自由兌換貨幣,而其他任意一種可自由兌換貨幣,實際上,是不能真正自由地兌換為美元或其他可自由兌換貨幣的。從兩個國家層面來看,美元是完全不可自由兌換的,因為另一個國家是通過出口商品或服務獲得美元,而不是通過自由兌換得到的。對普通老百姓來說,能否兌換得到美元,也不是完全自由的,而是有條件的,是國家國際收支存在凈收入,儲備了足夠多的美元。
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后,泰銖等貨幣就無法自由兌換成美元,也就無法自由兌換為其他貨幣了。危機發生前,美國金融大鱷進入泰國,從泰國商業銀行借入大量泰銖,轉而在國際貨幣市場上兌換為美元,使泰國央行儲備的美元急劇減少,最終耗竭,不得不停止兌換美元,從而使泰銖無法兌現為美元了。1992年英國的英鎊也遭到索羅斯的類似的攻擊,耗去英國政府269億美元的儲備,不得不退出歐洲匯率體系,降低英鎊兌換美元匯率,以阻止人們拿英鎊兌換美元,帶來英格蘭銀行的美元儲備枯竭。
各國為了滿足貨幣可自由兌換承諾,不得不出口大量物資,換來美元,儲備起來,以防止美元枯竭,從而讓美國免費獲得了大量物資。另一方面,當美國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美元利率很低,到處泛濫的時候,各國政府也就被美國綁架,不得不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市場上貨幣過多,容易誘發通貨膨脹。當美國實行貨幣緊縮政策的時候,各國不得不提高利率,防止資本家兌換手里貨幣資產為美元,以獲得更高利潤,帶來美元枯竭。因此,一國承諾貨幣可自由兌換美元,其貨幣政策和經濟政策就被美國政府綁架。
最近幾年,我國很多經濟學家們極力鼓吹人民幣自由化,其主要理由之一是美元等貨幣是可自由兌換貨幣,人民幣不是可自由兌換貨幣,給我們的貿易帶來的諸多不便,還有不可自由兌換帶來的非市場匯率等等。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我們主張平等條件下的真正可自由兌換,即人民幣發行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承諾美元可自由兌換人民幣,美國發行美元的美聯儲銀行承諾,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美元。我們不應單方面承諾人民幣與美元的自由兌換,以防貨幣政策和經濟政策被美國綁架。更主張,讓其他國家承諾其貨幣與人民幣之間的可自由兌換,從而讓人民幣成為美元那樣的|“可自由兌換貨幣”(附1)。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