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幸參加一個重要會議。一位新加坡經濟學者兼政府高管的發言給人深刻印象。他詳細對比了1960年代以來各個時期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勞動生產力(即每單位工作時間之真實產出)增長速度,得到幾個值得高度重視的結論。
其一、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勞動生產力增速皆呈放緩態勢,美國和歐洲核心國家生產力增速放緩趨勢尤其顯著。所有發達經濟體(包括美國、日本、歐元區、斯堪的納維亞)勞動生產力增速最高的時代是1960年代,其后呈逐漸放緩態勢,日本和歐元區之下降幅度最明顯。其二、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全球所有經濟體的勞動生產力皆大幅下降,新興市場國家下降幅度最大。
其三、美國仍然是全球勞動生產力水平最高的國家,只有少數北歐國家(荷蘭和挪威)的勞動生產力略超美國。根據2012年年底數據,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愛爾蘭、丹麥、瑞典等國的勞動生產力,約相當美國的 80-95%,挪威勞動生產力等于美國的125%。歐元區平均勞動生產力相當美國的70%。日本勞動生產力相當美國的65%。“亞洲四小龍”(中國臺灣、中國香港、韓國、新加坡)勞動生產力相當美國的45%-65%。
其四、自1980年代以來30多年,我國勞動生產力年均增速位居全球榜首,年均增速超過8%,然而,由于初始勞動生產力水平太低,追趕了30多年,我國勞動生產力水平仍然只相當于美國的10 %,日本的14 %, 德國的10.5 %,法國的10.3 %,英國的12.5%,挪威的8%,新加坡的14 %,中國臺灣的17%。
勞動生產力是衡量經濟成就最重要的指標。新加坡學者的詳盡數據與其他學者對全球真實GDP增速的估算結果一致。根據多家機構和許多學者的估算結果,1950年代以來,主要發達國家和全球整體真實GDP增速一直處于下降趨勢。從全球來看,1950-1973年真實GDP年均增速為4.91 %, 1973-2000年下降到2.86%,2003-2007年是3.62%,2008年危機之后急速下降到1.70%。同一時期,美國真實GDP年均增速從3.99%下降到2.99%、2.74%和0.61%。日本從9.29%急劇下降到2.87%、1.85%和-0.19%。德國從5.68%下降到 1.76%、1.69%和0.77%。其他發達國家趨勢類似。最顯著例外亦是中國,1980年代以來,我國真實GDP年均增速一直超過8%,全球首屈一指,迅速崛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同樣是因為基數太低,盡管快速趕超30年,我國人均真實GDP水平依然位居全球第80位。即使按照2012年人均 GDP 3000美元計算,我國人均GDP仍然只有發達經濟體平均水平的1/14(美國的1/17,德國的1/16,日本的1/15,法國的1/16俄羅斯的1 /4)。
上述簡單事實提出了有趣而重要的問題:為什么全球真實GDP 增速持續下降?為什么全球主要經濟體勞動生產力增速持續下降?過去60多年來,人類先后出現汽車時代、家電時代、電腦時代和互聯網信息科技時代,按理說,勞動生產力增速應該持續上升,為什么反而持續下降呢?多年前,以研究經濟增長馳名世界的諾獎得主、麻省理工著名教授羅伯特索羅就提出一個著名問題:“到處都是電腦,生產力在哪里?”(Computers were everywhere but in the productivity statistics)。今年4月筆者到倫敦參加英國財政部主辦的經濟會議,主題之一是英國勞動生產力下降。互聯網高歌猛進,信息革命方興未艾,為什么勞動生產力反而下降?英國人將這個現象稱為“勞動生產力之謎”。英國如是,全球亦如是。
對于“勞動生產力之謎”的相關解釋很多。其一、基數越來越大,增速自然會越來越低,這似乎是小孩子也可以明白的常識。每個國家經濟起飛初期,勞動生產力和真實GDP增速耀眼奪目,伴隨總量越來越大,增速放緩勢所必然。其二、伴隨資本積累日益龐大,資本邊際效率(生產力)必然下降,此乃經濟學老生常談之基本規律。馬克思《資本論》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發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具有“平均利潤率持續下降趨勢”,利潤率是反映全要素生產力的重要指標。其三、過去40多年來,發達國家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日益背離,虛擬經濟自我循環惡性膨脹,實體經濟投資總體呈下降態勢,企業技術更新不足,導致全要素生產力下降,勞動生產力隨之下降。金融貨幣領域看起來很熱鬧,卻無法容納多數人就業,少數貨幣金融領域的精英享受高薪,多數勞動者卻無法分享虛擬經濟熱鬧非凡的好處。其四、電腦和互聯網是了不起的發明創造,要大幅度提升經濟整體的勞動生產力,還需要數十年時間。斯坦福大學教授保羅戴維(Paul David)有一篇文章證明,從愛迪生發明電力到電力革命全面提升勞動生產力,差不多用了40年時間。若簡單依此推論,互聯網要真正全面提升勞動生產力,至少還需要10-20年。
如果上述數據和理論假說確實揭示了人類經濟體系運行的某種內在規律,那就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擺脫這個規律,中國自然也不例外。
去年以來,各種宏觀微觀數據促使我得出一個基本結論:中國經濟進入一個新的重要轉折時期,增速下降不是短期的周期性調整,而是長期必然趨勢。今年以來幾乎所有經濟數據繼續確認上述判斷。我國真實GDP增速很可能迅速下降到7%以下,悲觀者甚至認為將很快下降到5%以下。
既然是內在規律,真實GDP增速下降就不是什么壞事,不需要驚恐萬狀,亦不需要病急亂投醫,匆忙出臺各種刺激措施。風物長宜放眼量。我們需要冷靜理性分析中國經濟面臨的各種挑戰,妥善制定中長期戰略策略,勿以短期增速犧牲長期目標。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